搜索
姚钰的头像

姚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7
分享

墨香如故

书房里小山般堆积的《中国有色金属报》,在寂静中散发着岁月幽微的气息;随意翻开一张,那油墨的芬芳便弥漫开来,竟似携着三十七载光阴的体温,悄然将我拥入记忆的长河——昔日部队里那个初涉世事的青年,在命运之手的拨弄下,先是落脚天水报社,继而于一九八八年三月辗转来到位于甘肃白银的甘肃稀土公司,成为文字秘书队伍里一个懵懂的新兵。

起初,我惶惑于陌生业务的迷津,幸而经理办公室主任周抒元指点迷途,为我引见了《中国有色金属报》。这报纸正如暗室中骤然亮起的星光,刹那间照亮了我事业起航的路径。从此我期期必读,它成了我案头灯下最忠厚的老师。这唯一覆盖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权威之声,语言活泼,趣味盎然,雅俗皆能抚慰心灵;而其中那些瞬息万变的有色金属工业信息,更如长风万里,一纸在手,便仿佛将天下事尽收眼底了。

昔日眼巴巴等待邮差的日子,如今已被鼠标轻点屏幕所替代。工作间隙或旅途劳顿,我常在电脑或手机上,点开“中国有色网”,将落下的报纸一一补读。那些铅字浮游于数字之海,却依旧能令心灵沉潜其间,温习着永不变质的墨香。

我原本便是个文学的忠实信徒。八十年代初在部队当新闻报道员时,就开始向报刊杂志投稿。随着岁月流逝,尤其是退休之后,读报与写作已如铁律般嵌入生活。灵感闪现时,唯恐它如鸟飞逝,便急切地将其捕捉。当年伏案疾书于稿纸之上,如今轻敲键盘于电脑之前。当自己的文字被网络收录或报纸印出时,那油然升起的喜悦之情,便如故人重逢。每逢在《中国有色金属报》上瞥见自己熟悉的标题,便如同在茫茫人潮中一眼认出自家的珍宝,迫不及待地逐字细读,每个字都仿佛含着笑意,悄然点亮了心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无论身为普通职员、后来走上领导岗位,还是如今闲居在家,我对写作的热情从未衰减。每每发现值得报道的题材,总是先向《中国有色金属报》的编辑老师请教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安排。得到点拨后,便废寝忘食地投入写作。多少个万籁俱寂的深夜,伏案数小时直至午夜,只为雕琢一篇文字。自一九八八年四月新闻通讯《兵头将尾的风采》初次见报,此后每年都有文章陆续在《中国有色金属报》等媒体上发表,这渐渐成了习惯,更成了精神的依傍与归宿。

回望与《中国有色金属报》结缘的三十七载,心中常涌起万千感慨。从一九八八年九月第一次参加在江西九江举办的新闻记者培训班,到后来获得新闻系列中级、高级职称;从担任《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再到去年底退休;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虽几经变迁,订阅这份报纸却从未中断。我亦热忱地将其介绍给年轻同事,助他们尽快熟悉行业。不经意间算来,已有一千四百多篇稿件见诸报端,其中三百多篇获得各级奖励。自担任记者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或先进记者,二零一一年和二零二一年,还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通过这份报纸,我不仅结识了新闻界的朋友,更与奋斗在行业一线的专家、同仁结下了深厚情谊。它默默助力,使我从懵懂青年成长为业务骨干,最终走上国有企业的领导岗位。

在国家发改委工作的几年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时间如何紧迫,我总要抽空去报社看看,与编辑记者们寒暄几句。当年熟识的老记者、老编辑,有色金属行业的老领导、老朋友,有的退休,有的已作古永别。然而我与《中国有色金属报》和有色金属工业的特殊情谊却未曾褪色,反而日益深厚。同行相聚的每一次交流,电话里的每一句问候,都曾带给我无限感动,共同咀嚼过多少人生百味,又一同见证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辉煌岁月。如今,《中国有色金属报》承载起联系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唯一桥梁和纽带的重任。我与行业的缘分未了,情意未尽。退休在家的我,依然愿将余热倾注于笔端,继续关心支持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学海无涯,奋斗亦无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思来日老骥犹存志。我愿以人生旅途积攒的阅历为舟,以未冷的热血为帆,在墨香依然的航线上,继续向前驶去——那被铅字浸透的骨骼,那被油墨熏陶的心魂,终归是要向着光与热生长的;当屏幕亮起,像素之海荡漾开新的篇章,我分明嗅到,那缕缕墨香早已深入骨髓,融入血脉,正从指间悄然涌出,化作了笔下汩汩流淌的,对生命与事业不灭的眷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