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文学的头像

孙文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7
分享

那天,我为这方“诊所”落泪

活到这把年纪,早已过了情绪轻易翻涌的阶段,自认能做到宠辱不惊、遇事淡然了。可去年11月26日那晚,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我的眼眶还是忍不住热了——不是悲伤,是藏在心底数年的牵挂与付出,忽然有了沉甸甸的回响。

那天晚上九点多,以前的同事、如今的市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的祝科长发了条朋友圈:11月25日,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发布会在浙江安吉召开,咱禹城市司法局提报的张庄司法所《“律来帮”法律诊所:法治惠民创新实践》,拿了优秀案例奖!

张庄司法所,那是我扎根了多年的地方啊。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律来帮”三个字,过往的日子像被风吹开的书页,一页页在眼前铺展,眼泪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

还记得2022年,我正担任司法所长,上级要求基层司法所要立足职能创“一所一品”。我这人做事向来认死理,不愿糊弄应付,更不想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创品牌从不是为了挂块光鲜的牌子,得真真切切帮到老百姓才行。那些天,我总在村里转、跟老乡聊,琢磨来琢磨去:群众最缺啥?无非是遇事没处找法、有难没人解纷。这么一想,一个念头渐渐清晰:把散落的法律服务资源拢到一块儿,在老百姓家门口开个“法律诊所”,让大家有法律难题能“就近问诊”,这不就是最实在的“特色”吗?

我给这诊所起了个实在的名儿——“律来帮”,就是想让大伙一眼就懂:来了,就能找律师帮忙。主意定了,我先往市局跑,找领导汇报想法,从品牌内涵到服务目标,掰开揉碎了讲其中的为民考量,没想到当场就得到了领导的全力支持。回到所里,我又拉着同事们开了好几回会,听大家的建议,一起打磨实施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连宣传手册上的每一句话、服务指南里的每一个措辞,都反复斟酌到满意为止。

要办“诊所”,得有“好大夫”。为此,我们牵头统筹全市法律服务资源,向各律所、法律服务所的同仁发出“招才令”,最终吸纳了14 名资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了专家服务团队,还定下规矩:每周五,专家们轮流到所“坐诊”,让老乡们在家门口就能见着“法律专家”。

光有专家还不够,诊所要规范运行,制度得跟上。我们几个人围着桌子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分级坐诊”的运行规则:“普通门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调解员周一到周四全天候“守着”,老百姓有个一般的法律疑问,随时来、随时问、随时解决;“专家门诊”就等每周五的专家团队,专门啃那些复杂、专业的“硬骨头”。不光如此,《律来帮法律诊所管理制度》《法律专家志愿轮值坐诊工作办法》也一一制定出来,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定期研判机制、效果评估标准写得明明白白;首接负责制、全程留痕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严格推行,就连《法律专家轮值坐诊安排表》,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调整,生怕哪个环节出了疏漏,耽误了老百姓的事。

一切工作都往前赶,就盼着“律来帮”能早日揭牌启动。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会儿疫情正紧,到处都在抓防控,揭牌的事一下子卡了壳。我连着好几天睡不着觉,总怕这事儿凉了——群众还等着用呢,律师们也都憋着劲儿想出力。没法子,就先做足“准备功”:提前拟好揭牌仪式的方案、主持词,一一联系好要入驻的法律专家,该印的宣传材料、服务指南都印得整整齐齐,就盼着疫情能早点松些。

终于,到了5月下旬,疫情防控形势稍缓,我立马敲定了揭牌日子。那天,市局的领导来了,镇上的干部来了,各律所的主任、驻点的法律专家、村里的调解员也都来了,司法所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热闹得像过年。看着“律来帮法律诊所”的牌子稳稳挂起来,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可转念又想,揭牌只是开头,能让这诊所真正 “活” 起来、“火” 起来,真正帮到更多人,才是真本事。

怎么让诊所“活”起来、“火”起来?光靠固定坐诊不够,得顺着老百姓的需求来。我们慢慢摸索,竟走出了好几种服务形式:除了定期“坐诊”接待群众,提供咨询、调解、法律援助,还搞起了预约“出诊”——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有的家庭矛盾不方便出门说,提前打个电话,我们就安排人上门“把脉”,一对一帮着解决问题;遇到矛盾激烈、可能要上访的事,我们不等群众来,主动上门应急“巡诊”,第一时间稳住事态,析法明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里;还印了《律来帮法律诊所宣传手册》,把所有人的服务电话都印在上面,老百姓随时能打电话“听诊”,不用跑冤枉路;赶上“3・8” 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日、“12・4”宪法日这些日子,我们就搞专项“义诊”,带着材料赶大集、进村庄、入企业,一边给大伙普法,一边当场答疑;要是碰到群体性事件隐患或者特别复杂的纠纷,就召集专家、调解员一起集体“会诊”,众人拾柴想办法,总能找到依法解决的路子。

司法所没权没经费,要让“律来帮”转起来,全靠“人情”和“真心”。我给自己定了三项活儿:做沟通的“桥梁”,跟律师们讲老百姓的难处,让大家愿意无偿来坐诊;做宣传的“喇叭”,走村入户发传单,跟大爷大妈拉家常时说“有事您说话,真心律来帮”;做服务的“管家”,群众来了有人接,专家来了有人陪,问题解决了还得追着问声“满意不满意”。

有时候,看着律师、法工们放弃休息,顶着大太阳来坐诊;看着老百姓皱着眉头来,带着笑脸走,我总忍不住琢磨:我一个小小的司法所长,何德何能,能把这么多人聚到一块儿,为群众办这事?可转念又明白,不是我本事大,是“帮群众解忧难”这事儿本身,就暖人心、聚人心。

慢慢地,“律来帮”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人来问离婚怎么分财产,有人来讨被拖欠的工资,有邻居因为宅基地闹别扭,也有老人由于子女不赡养来求助——每一件事,我们都跟法律专家一起,慢慢调、细细讲,直到矛盾解开、难题落地。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春天,八旬的刘奶奶攥着皱巴巴的欠条找到所里,说邻居欠了她的养老钱迟迟不还,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那天坐诊的周律师耐心听她讲完,又一次次上门找对方释法,来回跑了五六趟,终于帮老人要回了钱。后来,刘奶奶提着一篮子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来所里,非要塞给我们,嘴里念叨着“你们比亲人还贴心”。那篮鸡蛋我没要,但老人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这就是“律来帮”存在的意义啊。

后来,媒体也来了。《法律专家坐诊百姓家门口》《装修遇到闹心事 调解多亏“律来帮”》《妻子寒心闹离婚 “律来帮”专家巧劝解》《兄弟争地生嫌隙 暖心调解续亲情》…… 一篇篇报道,记的都是“律来帮”的小事,却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家门口的“法律诊所”。最让人振奋的是,《法治日报》的记者专门写了篇《专家“坐诊”,法律诊所成了 “香饽饽”》,把“律来帮”的故事讲给了全国的读者;《开办“律来帮”法律诊所 助推“八五”基层普法工作走深走实》这个案例,还被收入了司法部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案例库。

如今,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已退出了所长岗位,可我还是愿意待在司法所——这里早就是我的家了。有人劝我:“该歇口气了。”可看着“律来帮”还在为老百姓忙活,看着所里的年轻人干劲十足,我哪歇得住?

我常跟人说,世上没有平白掉下来的荣光,所有的成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次“律来帮”能评上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大德之州,唯禹有名,为民不辍,夫复何求。我是真的喜极而泣——不是为我自己,是为这方小小的“诊所”,能被这么多人认可;是为张庄司法所,能在践行“枫桥经验”的路上走得这么扎实;更是为老百姓,以后能享受到更实在、更贴心的法律服务。

所里的小韩现在当所长,面对“律来帮”这份荣誉,她跟我说:“孙所,您创建的‘律来帮’,又上了个新台阶!” 我笑着跟她说:“以前的事都是过去式,往后啊,还得靠你们年轻人接着干。”小韩这孩子踏实、能干,我信她,更信张庄司法所,以后肯定能更出彩、更不凡。

毕竟,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只要想着为群众解忧难,这方土地上的法治故事,就永远有新的动人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