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光英的头像

杨光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6
分享

泸县新溪子那些守望者

四川泸县新溪村,又名新溪古街、新溪子,成街于明正德年间,有500多年的历史,因有一溪水横穿主街而得名。新溪村的房屋大部分是明清建筑。2012被住建部评为国家传统古村落,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让我们听听新溪子那些守望者的故事。

古街的守望者

现在住在泸县新溪子的只有60 多人,我们走访了几位古街的守望者。

杨家林,今年84岁,几十年一直坚守在新溪子。他对古街有很深的感情。杨家林说,当时新溪子有大小四个戏楼:杨家戏楼、万寿宫戏楼、王爷庙戏楼、三圣宫戏楼。其中杨家戏楼大一些,有500多年了。戏楼四合院内有天井,天井中石凳刻有栩栩如生的花鸟走兽,房屋为两层木质楼房,正北方为主楼,设有戏台,台檐均雕花,正南方为观戏台,东西两侧为一般观众戏台。四合院戏楼与其它建筑间建有高出房屋三尺的风火墙,即使戏楼失火,不至于整街被烧毁。当时泸县13个区级乡镇抽调优秀演员组成“十三区川剧团”,如《铁农山》《铡美案》《四下河南》等很出名,而教人行善行孝的《搬目连》这样的大戏,要大户人家才请得起戏班子。除了川剧,过时过节有打腰、鼓闹花灯、火龙表演。杨家林希望杨家祠堂修建后,能恢复一个戏楼,传承古街文化。

新溪子水码头闹热,江边就是一条街,江边的竹林很凉快,竹林里搭棚,就是酒馆、茶馆、鱼馆。挑着担子卖豆油、豆瓣、菜油、盐巴的小商贩很多。当年这里码头很繁华,在明清时期,新溪子商气旺盛,每晚有上百只木船停靠这里,茶馆酒店几乎满号。在半山腰上,曾有一个以卖烧酒而闻名四方的王二娘。她的酒,物美价廉。她还有泸州人的豪爽和侠义情怀,经常资助一些贫苦人,所以深受当地百姓和过往商人欢迎……杨老辈聊起新溪子就停不下来,说杨家祠堂原来的建筑规模、杨氏家族的家规。

73岁的马建中,在经营着一个小超市,这是全街唯一的商店。主要卖副食、日用品,已经十余年,为了大家买东西方便。马建中原来是搬运工,回忆起新溪子老街曾经的繁荣,他说,以前,新溪子是新溪乡政府驻地,有一个粮站,是泸县的两大粮站之一,再加上这里又是水码头,进出的货物多,闹热得很;街上的商店多,生意好得很。

新溪子的这条老街,一头临古道,一头通水路,两侧各有一寨门。从临江寨门出来,石板路变成一条石梯直下水码头,一千多梯因山势曲折成为12道拐,每个拐弯处均长有苍劲古朴、形态各异的大黄桷树。十几岁开始时,马建中跨过这12道拐做搬运,累了就在黄桷树下休息,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舍不得离开新溪子,虽然他住的是老房子。

1958年出生在新溪子的王伦平,2008年在新溪子修了130多平米的新房。18年前没做生意了,就回到新溪子。

她两夫妇不愿意去泸州儿子家,“新溪子空气好,人烟少,也安静,老朋友多,还可以经常聊天,打点小牌,可以串门,每家每户大人孩子的情况我都清楚。我们不想去城里,邻居都不认识。新溪子生活也方面,我和老伴还在周边捡些土来种菜,早几年还喂了五六只羊子,喂鸡鸭,有七八个鸡生蛋,自己都吃不完,给城里的儿子家送去。身体活动到了,又有收获。”王伦平边说边笑,“我舍不得这么好的地方!”

王伦平,是个热心肠,现在是新溪子安贤社区老年协会的会长,她每年重阳节组织户口在新溪子的人回来团聚;平时去看望生病的老人;过年慰问80岁以上的老人。她老伴叫杨仲均,也是新溪子人。杨仲均说,新溪子的一砖一瓦我都熟悉,街道很有特色:因地形修建成了船形场镇,初期只有上半场,后来扩建了下半场,在场中低洼处,形成了一个排水沟,之后在水沟两边砌了石堡坎,修建了房屋,中间修了石板桥。新溪子最高明的设计,在于它的防火、排水系统。老街通往长江方向,尽头是另一道大门(栅子口)。整个老街,一头一尾两道大门,二门一关闭,可保街的安全。

新溪子人勤劳善良。82岁的王淑芳,是兆雅小学退休教师。早些年,她经常帮助一个90多岁的独居老人,经常送钱给她,还送一些米和菜。在街上看到比较穷的人,她也要给钱。她说:“是共产党给了我退休金,做点小事微不足道。”王淑芳老师认为新溪子是个好地方:清净,没有噪音;到处干干净净;临长江,空气好;公路四通八达,早晚散步方便,她常到码头的观景台看风景,心情特别好。

新溪子老街,整洁、冷清,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留下来,不愿离开的是习惯,离不开的是邻里乡亲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他们还在守望着这条老街,守望着这个长江边的水码头,期待修缮古街。

回到新溪子

树高万丈,落叶归根。王伟,1969年出生新溪街的栅子口,父母都是搬运工。16岁初中毕业就离开家乡闯荡社会,先后做生意、给运输公司开客车、自运货车。2010年在泸州做饮食行业。2020年,他在老家自建房130多平米,2024年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街门外有一根500多年的大黄桷树,有许多人在上面系红带祈福,小孩子们常爬树上去耍,摘酸酸的黄桷泡儿吃,女孩在树上或树下用胶带子编织小动物。我家门口凉快,原来没电扇的时候,很多人吃饭时端着碗坐在石梯上。边吃边聊天,相互夹菜……”王伟自豪地说。

问到为什么舍不得新溪子,王伟说:“离开新溪子40年了,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老家 。忘不了童年的新溪子:儿时的玩伴,分上半场和下半场,相互攻击,竹子筒筒吹响响米 ,打枪枪儿 (用红樟仔做子弹),自制板板车;在码头石梯子上的黄桷树上耍,看见船来了再往江边跑,边跑边脱裤子,冲进长江,游泳乘浪追逐船,很是快乐……晚上,听老辈们讲故事,讲新溪子建文皇帝的故事,讲杨兆和的故事,讲剿匪的故事,讲戏班子的故事。特别爱听大人讲鬼故事, 回去又睡不着 ,第二天晚上又想听……喜欢老家淳朴的风土人情 :人们相互帮忙是常态;以前大人小孩都喜欢串门,每家基本都不关大门 ,随便娃娃们跑进跑出,大人们都不管。有好吃了,伙伴们分享。还有清新的空气,长江边的风景看不够。”

王伟说,年纪大一点,更想老家,落叶都要归根嘛!自己曾经做餐饮十年,回家办农家乐,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对老家有一种情结,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老家就业,填补新溪子没有餐饮的空缺 ,丰富长期驻守新溪人的饮食生活 ,同时也让来新溪子游玩采风的客人有一口热饭吃。农家乐成功承接九九重阳节的团餐,2025年组织了首届“三八”妇女节活动,在城里的不少人也回来参加,大家又唱又跳,非常高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王伟带头改变了新溪子栅子口的周边环境,邻居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

“希望新溪子有条件的原住居民,回来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属于我们新溪的古街文化新天地。”王伟深情地说。

61岁的邓双,退休教师,2018年,他们四姊妹出钱,在老屋基河沟坎上修了200多米的房子,打造得很有品味。房屋西面墙壁上弄了一个三层的花架,上面有七八十个小罐罐小花钵花盆,主要种的多肉。有两个小院坝,坝子四周砌了一米高的围墙,花草种在石水缸旁,种在瓦罐罐里,种在鹅卵石中间,种在石磨上,种在假山上,种在桶里和猪槽里。房子正面搭了一个亭子,亭子内外都有桌椅,周围种了花和几棵很高的树,藤蔓缠绕几根连结屋子窗户的钢管,做了一个简易的秋千。我也好奇地坐上荡起秋千来,像回到儿时。“哇,环境多美呀,似世外桃源”,参观者无不赞叹!

邓老师还收集了一些过去的农具、生活用品挂在街上的墙壁上,有:风车、蓑衣斗笠、犁头、榔耙、箩筐、炭篼、面筛、装花椒用的竹葫芦、火笼、洗脚桶、称、算盘、石头水缸、瓦水缸、碓窝及棒杵、石磨、磨担杆、竹篾开水瓶、瓦茶壶等,菜篮子里种花,还做了一个竹椅子秋千,花藤爬满墙壁。很有年代感,是人们拍照的地方。

邓老师喜欢阅读,有些时候也写点文章。他对人很和气,他门口宽敞,绿化好,有桌椅,人们可以去喝茶聊天或打牌,他是不收钱的。聊到幸福指数,邓双说:“感恩共产党,让我衣食无忧,又有这环境优美、宽敞明亮的房子,我每天浇浇花、看看书、拉拉二胡、打打牌,过起了神仙一样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

问到为什么要回到泸县新溪子养老,邓双说:“故乡是神圣的,它埋着生命之根——脐带;故乡是尊贵的,是留着梦和念想的圣地。新溪子写满了诱惑,我常听见一种声音在悄悄地呼唤我亲近。长江环绕,青山覆盖着茂密的树林。漫步田间或古街,心情舒畅……故乡,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是生命的老根。我要永远守护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