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光英的头像

杨光英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04
分享

超越生命 ——读《史铁生散文精选》有感

我记得第一次读到《秋天的怀念》是在教学高一的语文课本上,也是第一次看到“史铁生”这个名字,之后又教《我与地坛》,后在学校图书室看过他的文集,去年秋天又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精选》,其中《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百看不厌,看一次,感动一次,看一次,感慨一次。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有人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

史铁生的散文独具特色: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例如《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等,无一不渗透着生死的思想;表述坦白且意蕴深厚,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站在人们普遍考虑问题的角度,语言坦白真诚,朴素自然,却又蕴含了精辟的人生哲理,不失庄重,又让其散文的语言确切深刻;寓理于情、质朴淡雅、从容幽默,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我反复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而痛苦的“我”。每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个隐忍的母亲,小心翼翼的母亲,深怕儿子想不开而惴惴不安的母亲,束手无策的母亲,看着儿子的悲痛她的痛苦会加倍吧。

  当自我封闭的儿子终于答应外出看花时,这个母亲竟然高兴得坐立不安,话就多了起来。原来,她喜欢跟儿子说话,只是她的儿子陷入了瘫痪带来的自我痛苦中,几乎拒绝和她交流。“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很敏感。母亲敏感的神经只围绕着儿子,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只要儿子需要,她却一直都在。面对情绪崩溃的“我”,“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想到这是绝症的母亲为了鼓励儿子说出的善意谎言,我就流泪了。母亲明明知道,她不能跟儿子好好活了。这是多么悲伤多么残忍的事情呀!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读到了儿子无限的后悔。“我”只顾子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她的病痛不会比“我”少一分。身体上的病痛、儿子的病痛、精神上的,这个母亲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痛苦呀!真的不知道这个母亲是如何在儿子面前隐瞒这一切。在被肝癌折磨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夜里,她在想些什么呢?她是不是因为太担心孩子而忽略自己也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病人?她不想再增加儿子的痛苦,不想让儿子绝望,只有忍和隐。这样伟大而沉重的母爱,让史铁生一辈子都承受着这份亏欠。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说明“我”不明真相了。母亲对自己的病情只字不提,要有怎样的克制力才能隐瞒到如此地步呢?命运的无常与残酷,母亲艰难的呼吸如她一生艰难的生活。母亲放心不下的是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啊。

 “我”答应母亲去看菊花,却因为母亲的去世并未行成。这个遗憾落下了,就是一辈子,子欲孝而亲不在。来年的秋天,当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时,“我”会想起“我”的母亲,这就是“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将荡气回肠写得波澜不惊。那个瘫痪的痛苦的自己,那个忍着病痛隐忍的焦灼的母亲,在史铁生平淡无奇的叙述中,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世间母亲的伟大和一个儿子的忏悔。也许,我也在亏欠着我的母亲,而自己不是很清楚吧!

 史铁生忍着病痛坚持写作,用他的生命体验,写下他对母亲的忏悔和感恩,写下对人生、死亡的思考。他的作品没有矫揉造作,但它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最美好的一面,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长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笔》,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以四年时间写成,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人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篇243则小文,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主题:命运、爱情、金钱、信仰、人性、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在史铁生幽默旷达的行文中,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启迪人们重新寻获爱与信心。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这爱,不单是友善、慈悲、助人为乐,它根本是你自己的福。这爱,非居高的施舍,乃谦恭的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把树砍了,鸟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兒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信手翻开,你的目光就被这些貌似平常的语句所触动。‌‌史铁生的坦然与豁达,我们无论如何学不来。没有谁是完整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爱,那比失去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怕,如果身边没有爱,心中没有爱,这个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的可怕。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心理健康者,我们的心理偶尔会有自私的一面,这样才是健康的。

相比史铁生而言,我们都太幸运了,也太轻视生命的意义了。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意外,比如残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看看这些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吧,这些写于人生之上的哲学笔记。一个健全的身躯未必比一颗健全的心灵强壮,因为,惟有健全的心灵,才可能一以贯之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尤其在当下要保持心灵的健全是多么地不容易。史铁生先生以残疾之躯,写出的文章有游历甚广的健全人未曾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看清楚这个世界,然后再爱它,是值得一生去追求的境界。实现前者,需要开放的心灵和深刻的思考,经历反而在其次。史铁生先生把这个复杂世界看得如此清楚,但字里行间仍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之欲望。唯有大悲观,才有大乐观。明知这个世界有万分的苦,仍要用万分的爱去感受它。

 ‌《病隙碎笔》展现了史铁生对生命、苦难和信仰的独特见解‌。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需要不断的信心,信心原则是不可以改变的。他认为,上帝不承诺光荣和福乐,但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困难,也不可以放弃希望。

《病隙碎笔》在文学界被认为是一部宝藏书,读者在阅读时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聊天,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书中展现的豁达和智慧让人钦佩,我们在阅读后常常感到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触动‌。与自己好好相处是一门学问,如何接纳包容自己更是一种学问,只有我与我和解,局限才会像是未上锁的门,轻易就能走出去,别人也能进来,不封闭自己,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在行走向前的路上,什么是生命的意义?纵观全书,先生认为当你去问生命的意义时,你就已经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在读《病隙碎笔》的这段时间,我认识到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读史铁生得散文,时常感觉自己是在听一个智者谈话,他娓娓道来,命运,苦难,残疾。他自己本来就饱受命运的摧残,可是你会发现,他没有抱怨,有的都是思考,他从人性里看到神性,那是一种伟大而超越的生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