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圩子的头像

圩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1
分享

二伯父的荣光岁月

我的二伯父,名叫叶如春,是个地地道道的的盐场人。今年的“五一”假期,我去看望他的那天,这位年近八旬,已经因脑梗影响语言交流的老人,仍然没有忘记向我打听有关盐场发展的人和事。当他又一次像个孩子一样让我看他那个珍藏一生荣誉的软皮箱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因为二伯父在没有生病之前,他是很少让人看他的这个软皮箱的。每一次看到软皮箱里的一枚枚荣誉奖章和一张张出席会议、参观学习的照片,我都会忆起二伯父生于盐场回报盐场的那段荣光岁月。

他从16岁参加工作到2003年退休,一直生在盐场,长在盐场,工作和生活在盐场。盐场的一滩一水写满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无悔辛酸,也让这位来自盐场基层的普通盐工,靠着智慧和勤奋,踏实一辈子,为淮盐生产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令人叹服不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度限产的原盐忽然在全国紧俏起来,一向靠天吃饭的海盐生产,为满足市场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产能成为江苏盐业公司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海盐生产周期长,从海水进滩到成卤结晶,用“炼”字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要提高产量,除了气象、滩地、技术等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职工充分发挥智慧的主观能动性。

1985年冬,为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原盐产能,徐圩盐场提出“投资与增产、增产与分配”双挂钩方案,首次把职工、效益、投资三者结合起来。增产奖励,减产一年还息,两年还贷。这对惯于旱涝保收、长年拿固定工作的盐工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政策刚出台时,无一人应战。场领导决定从全场277个单元中挑选16个单元进行试点闯关,第一个就点了他叶汝春的名字。理由是这位受了“文革”极左政策压抑多年的苏北汉子,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8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更是对工作充满了激情。这个理由的依据不仅是他有胆有识,更主要的是在他担任生产组长之后,已经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生产业绩。他用9个月时间把一个下游10年的6组盘整得生机勃勃,一年后又把一个连续4年没完成任务的公头圩小组生产搞上去。这是一种能力。也正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组织才干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场长才毅然决定让他小组的四个单元全部加入“双挂钩”行列。

他与场里签订“双挂钩”生产合同的消息,刚在全场不胫而走,就引来一片嘲讽之语。“解放快40年,原盐公顷单产翻过几番?就你姓叶的能干?两年翻一番?说着玩的吧!”然而,即便是潮涌般风言风语向他袭来,他也不为所动,还是毅然与场里签下“贷款两万,当年增产两千吨”的合同。也正因为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力,才激发出他设法闹生产的活力。在“双挂钩”合同签订后的第二天,他就领着全小组15名职工竞掀大干“冬准”修滩热潮,一冬天平整蒸发池1430公亩,压实池板1820公亩,整修机器沟4条,挖土1300立方米……在春晒到来之前,全面夯实原盐生产硬件基础。

“双挂钩”合同签订后,他投入生产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他不仅全年没休过一天完整的假期,而且病了依然是坚持再坚持,使他全面进入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他不仅通过狠抓滩工打基础,而且常年坚持晒水不晒滩,把好海水“进滩关”,守好卤水“调制阀”,严谨管理提效率。他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海盐生产技术虽然不断发展,但要想有重大突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度增产,不在技术突破上做文章,也是无法实现的。他在生产中总结出一套“四个不浪费”操作法,做足细节功夫,向管理要效益。他投入生产的旺盛精力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全年没休过一天完整的假期,而且病了依然是坚持再坚持,使他全面进入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工作中他常说:“只要人心齐,就是再大的困难也不可怕。”也正是他善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注重抱团抓生产,才有了他连续三年优质高产,翻倍完成生产计划的惊人业绩。1986至1988年,全小组三年实产原盐18395吨、增产7539吨,而吨盐投资只有4.21元,是省公司计划的6%,是徐圩盐场实绩的21%。当时的他创下公亩单产17.2吨、公顷单产66吨的产盐神话。他的生产业绩创造出江苏盐业的奇迹,堪称海盐生产史上的里程碑。

人们把“产盐大王”的称号送给他,他当之无愧。国家轻工部决定向全国制盐行业推广他“双挂钩”的生产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全场生产单元纷纷加入“双挂钩”单元行列,由当初场方挑选的16个增加到自愿加入的105个。之后其所在生产小组被江苏省盐业公司任命为“叶汝春小组”。 一时间,行业标兵、市先进、省劳模、部劳模、全国劳模等荣誉也接踵而来,并参加全总考察团出访苏联考察学习。

有人说,叶汝春这人向来大爱在前,总能大体顾大局,你把他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他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担任新滩工区工长之后,他从一个生产组的“小家长”一下子变成13个生产组50个单元的“大家长”,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起来。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听从组织安排,欣然受命,以改革创新的魄力和倍加付出的精力,站在一个工区的高度谋划生产,大兴互助增产之风,全盘推进上、中、下游生产单元均衡发展策略,使一个工区的年产量赶上一个青口盐场的年产量,创造出江苏盐业的又一个奇迹。1993年3月,他当选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无论是领滩、当组长,还是当工长,一直以来,他都喜欢在夹缝中寻找希望,在老天爷的施舍中寻得时间差,提高太阳蒸发利用率。难道阳光的恩赐,真是一次次巧合光顾他的盐池吗?当然不是,主要还是他深深懂得科学就是生产力,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常规,废除常态。所以幸运之神垂青于他,才理所当然。鲜花、掌声、荣誉,他都是受之无愧。这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盐场人集体的荣耀。

1998年内退那几年,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家下棋泡茶享清福,而是重拾卤表小铁锨,当起全场原盐生产的顾问。他说:“我离不开这份滩地。场领导对我的信任,就是又给了我力量。”他具有使两个小组三年之内脱贫致富、赶超优质高产单元的魔法。“他简直就是个红人”,人们这样说。不仅是场里的下游滩请他,就连外来盐田承包户也是慕名而来请他。而他总是乐此不疲、欣然前往,为他们的生产提供优质的指导服务。

2004年初,工程处承包新滩工区生产一组的几个单元。已经退休在家的二伯父,接到到徐圩工程处领导邀请他担任生产顾问的通知,他依然是乐此不疲当起他们的生产高参。工程处承包的这几个下游单元,近几年一直是亏损大户,年年积亏,弄得承租人和领滩手都无心修滩,滩工年年落荒,近乎荒废。这几个下游单元就像他曾经的孩子,是拿过“超产奖”的,这几年不知怎么就走了“下坡路”。和盐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叶汝春见此景象,着实心疼。为彻底改变一组滩地整体落后的面貌,使滩地的硬件设施能够上台阶,几个月来他与工程处的职工们同吃、同干,打成一片。在滩上检查生产工艺时,只要他看见哪边的沟道堵了,哪边的池堰塌了,他都是拎起铁锨及时处理到位。在工程处干群一起扒土塘时,他也是毫不犹豫参与其中,在半米深的淤泥中一干就是大半天。“劳模你小心啊!你已花甲之年,而且还有心脏病、高血压和胆结石病症缠身呢。”工程处干群都感动着这样劝说他。可大家都知道,劳模只要上了滩,就剩下废寝忘食的干了。几经荒废的滩地经过他的悉心指点,原来连走水都困难的滩地,制卤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得几个单元的滩活了,水活了,人心更活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有闯劲不服输,有爱心善助人。年轻当组长那会,家里穷的揭不了锅,五个孩子饿得哇哇哭,靠吃救济粮度日,在当时十分的丢人,但他硬是没离开过盐滩一步,老伴真是埋怨了他一辈子。劳模这辈子为盐场的生产呕心沥血,也为盐场的下一代成长鞠躬尽瘁。他是场里多年的关工委常委,每次为失学儿童捐款,总是掏得最多。哪家的孩子生活有困难或是生的重病,他总是要提着些钱物去探望,并十分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如今的他,虽然有点孩子像,费力说话的时间一长,就会流口水,但我从他黯然神伤的目光里,依然会看到一种叫作魂的东西,无奈间给你一种力量。

                  写于2021年5月8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