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被誉为中国数学家之乡,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诸如姜立夫、苏步青、杨忠道等著名数学家。而这些杰出的数学家都与历史悠久的张家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故事在张家堡流传,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一、县令算学家黎应南与杨配籛
据史料记载,近代温州数学教育氛围的浓厚,离不开“数学家知县”黎应南的重要贡献。他在任平阳知县期间,与张家堡的杨配籛结下了不解之缘。
黎应南,字见山,号斗一,广东顺德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与官员。他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人,道光十年(1830)出任平阳知县,深受百姓爱戴。在任期间,他亲自撰写了《谕禁不许损坏树木枝节示》,表彰了杨配籛家族一百多年来修筑堤塘、保护百姓的善举。此外,他还亲自丈量了杨配仁捐助的400亩育婴田,并上报给温州府,知府刘煜为此作《义田记》记录此事。
作为清代著名算学家李锐的弟子,黎应南精通天文算法,并创立了“求勾股率捷法”。在平阳任职期间,他致力于算学的研究与传播,其留风遗韵在温州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出现了如陈润之、金晦等算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然而,黎应南的命运却颇为坎坷。道光十六年(1836),他在杭州待职期间因病去世,草草下葬。与他同年中举的龚自珍于1839年回到杭州后,作诗凭吊:“科名掌故百年知,海岛畴人奉大师。如此奇才终一令,蠹鱼零落我归时。”
十年后,杨配籛在西湖边找到他的墓地,为他筑墓树碑,并馈赠银两接济其家人。这一善举在省城的文人士绅中传为佳话。咸丰八年(1858年),杨配籛在修建校士馆的同时,还出资建造了查黎二公祠,以祭祀黎应南和另一位邑令查炳华,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意与怀念。
二、江南数学之光:金晦和杨镜澄
在黎应南的算学之风影响下,当时温州地区形成重视学习数学的社会氛围。后来,孙诒让主导了“明算学而旁及各种新学”办学理念,他所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学习数学的专门学校:“瑞安学计馆”。
若黎应南被视为开启大门的先驱,那么来自瑞安林垟的金晦无疑是首批重要的推动者之一。金晦,原名鸣昌,字志曾,后更名晦,号遁斋,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据民国《平阳县志》所载,他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精通经史古文,且在训诂方面亦有深厚造诣。同时,他还注重学以致用,对天文、地理、兵法、律例等多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金晦早年就学于孙衣言创办的诒善祠塾,与孙诒让、黄绍箕、黄绍第、宋恕、杨镜澄等名士为伴,相互切磋学问。光绪十二年,金鸣昌作为保举秀才,陪同童生参加温州府考。期间,他仗义执言,为平阳儒童争取公道,却因此得罪了考官学政,导致自己与好友杨镜澄等被革除功名。然而,这次事件却让他与杨镜澄结成莫逆之交。
1888年,受杨镜澄之邀,金晦前往张家堡大夫第私塾为杨子訚授课,同时指导的还有黄庆澄、刘绍宽、鲍铭书等一众学者。次年转至金镇狮山书院执教,但仍常回张家堡与杨镜澄交流。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黄庆澄和杨子訚成功考取举人,刘绍宽和鲍铭书等也成为著名学者,为江南垟地区的学术繁荣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三、举人算学家黄庆澄和他的先生
黄庆澄(1863—1904),字源初,江南黄车堡(今属苍南钱库镇)人。朴学大师俞樾更是对他评价极高,称他精通算学,能够融会贯通中西算法,是一位当代奇才。
黄庆澄少时便求学于杨镜澄,入读杨氏的亲仁社学,《刘绍宽日记》里记载,黄庆澄在上海期间,每次回乡必去拜访恩师,以践行“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的言行。
黄庆澄后又师从瑞安名士金晦和孙诒让,光绪十五年(1889),他前往上海梅溪书院担任教习,次年考中顺天举人,展现了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黄庆澄深得金晦的学风,致力于现代科学研究,1898年创办了我国最早数学学刊《算学报》,他还著有《东游日记》《湖上答问》《中西普通书目表》及《代数钥》《几何析义》《比例新术》《开文提要》等书籍。这些数学报刊著作成为数学研究者的宝贵财富,影响深远。因此,黄庆澄被誉为中国近代数学先驱,实至名归。
四、姜立夫与张家堡的深厚联系
姜立夫(1890-1978),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研究与教育的奠基者。他凭借一己之力,创立了南开大学数学系,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曾高度赞扬他:“姜立夫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功劳卓著。若无他,中国数学的面貌将大相径庭。”
姜立夫于1890年出生于龙港麟头村的一个乡绅家庭。他的祖父姜植熊,身为晚清优贡生,不仅设馆教书育人,还积极参与杨配籛组织的江南团练事务,为守护乡土平安作出了贡献,因此荣获朝廷六品衔的赏赐。姜立夫在幼年时便失去了父亲,由祖父启蒙教育,后来进入杨公祠的亲仁社学求学。
姜立夫对数学的热爱深受其姨父黄庆澄的影响,尤其是黄庆澄创办的《算学报》,更是激发了他对数学的痴迷。1910年,他成功考取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获得哈佛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1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任哈佛大学助教,并在次年荣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
20世纪20年代初,姜立夫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邀,毅然回国,创建了南开算学系。在他的精心耕耘下,南开数学系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早期著名的数学系之一。姜立夫学识广博,尤其擅长几何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陈省身、孙本旺等,他们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这一切的起点,都与张家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苏步青的伯乐杨霁朝
苏步青(1902-2003),中国著名数学家,他的数学之路却是由一位名叫杨霁朝的老师引领的。在高中时期,苏步青的兴趣其实在于文科和历史,但杨霁朝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杨霁朝(1893-1924),谱名寿南,出生于张家堡中仓的乡绅家庭。他年少成名,15岁便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成为该校历史上年龄最小的中国留学生,被誉为小神童。早稻田大学作为日本顶尖学府,曾培育出陈独秀、李大钊等杰出人物。
在苏步青的自传《神奇的符号》中,他这样描述杨霁朝的第一堂课:“那是中学二年级,省十中来了一位数学老师,名叫杨霁朝。他没有立即讲数学题,而是谈起了国家的危亡。他说列强依仗武力对我们肆意凌辱,中华民族正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这番话让每位同学都深感责任重大。接着,杨老师话锋一转:“要救国,就要振兴科学;发展实业,就要学好数学。”这堂课让苏步青彻夜难眠,铭记终生。
杨霁朝的教学方式独特,他注重实践操作,深受学生们喜爱。苏步青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色,经常在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次,杨霁朝给苏步青出了一道来自日本杂志的难题,苏步青经过苦思冥想最终解开,从此更加热爱数学。在杨霁朝的悉心引导下,苏步青逐渐步入了数学的世界。
后来,苏步青成功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和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他始终认为,是杨霁朝引领他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
此外,苏步青的高中同班同学杨士琳也是一位数学爱好者。他是张家堡举人杨慕侃的次子,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院前身)电机工程科,成为该校首届毕业生。后来,他也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数理教员,曾在奉化蒋家的武岭中学任教。
六、张家堡走出的数学家杨忠道
杨忠道,这位1923年出生于张家堡后仓乡绅家庭的数学家,自幼便展现出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六岁在关西小学启蒙,1932年在宜山小学读高小时,黄仲迪老师通过一道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点燃了他对数学的热情。然而,家境的困难使他在初中毕业后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在关西小学担任教师。
1940年,杨忠道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立第十中学,两年后,他又以出色的表现成功进入国立浙江大学深造。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他得到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的悉心指导,勤奋钻研,大学四年级时便独立完成了论文,并在美国发表,展现了他的数学才华。
1946年,杨忠道从浙江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次年,他担任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助教,并在国内外数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同年夏天,他还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任助理员,跟随代所长陈省身教授学习代数拓扑,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杨忠道的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1949年,他担任了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台湾大学数学系讲师。1950年,他获得教学奖学金和助教补助,前往美国杜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启了他的海外学术生涯。此后,他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副教授、终身副教授和终身教授,成为国际数学界的佼佼者。
他与世界数学会会长蒙哥马利教授合作长达二十多年,共同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建立了著名的“杨忠道定理”,对全球数学拓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忠道不仅在学术界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心系祖国。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在家乡设立数学奖学金,为培养祖国的数学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七、永嘉之学在张家堡发扬光大
近代瑞安是永嘉之学重新崛起的重镇,三孙五黄继承南宋永嘉经制之学,又提倡清初颜李六艺之学,而九数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
自金钱会事件之后,张家堡的杨家与瑞安的孙黄两家成了深厚的友谊。杨镜澄曾与孙怡让一同追随其父孙衣言,前往江宁官署及孙家的诒善祠塾求学,期间与陈虬、宋恕、金晦等名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体芳1864年冬曾寓居杨家书塾,并为杨佩芝的父亲撰写了传记《明经鹤舫杨公传》。
金晦在张家堡大夫第私塾任教时,寓居于中仓三退的偏房,与刘绍宽所居的西庑及味义根书斋相邻,这样的环境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黄庆澄作为杨镜澄早期最为赏识的学生,后来也成为了金晦在江南地区的得意门生。
1882年,杨镜澄兄弟创立了“亲仁社学”,亲自执教,致力于教育事业。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其中包括黄庆澄、刘绍宽、杨霁朝、杨悌、郑汝璋、殷汝骊以及后来成为数学大师的姜立夫、杨忠道等人。
张家堡的杨家历来人文交流和文化教育,他们创办的社学不仅让永嘉学派的学术思想在江南地区得以传承,更让近代数学的光辉照亮了瓯越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