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作为工作组队员,到大营乡组织秋种,知道大营的回龙山,当时的我,对去回龙山并没有多大的欲望冲动,只是觉得如果顺便的话,还是想去看一看。去来的同事说要走几小时的山路,也因为胆怯,也因我没有分在回龙山的村组,就一直没有成行。但去回龙山的欲望在十二年后的今天又日渐强烈走来,一是因为读了应明兄写的《回龙山寻幽》,二是因为我的工作性质决定,要对全县的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我不得不去看过究竟了。
大营乡已不是十二年前的大营乡了,听说是省里的大官在那里挂点扶贫,于是市县的大官也跟随在那里挂点扶贫,于是就说有好多的扶贫资金往那里投,柏油路通了,高压电通了,山山水水全变了样。我们去回龙山,也不再是徒步而行了。我们在乡里换了能进山的车,车在莽莽的大山中穿行一个多小时,春天的野草闲花,绿得醉人,开得灿烂。那层见叠出的梯地,新砌的石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还没有让它蒙上岁月的印记。山里的人还在叮当地撬打着山里的石头,或是努力地使坎儿延伸,或是在等待老天开恩雨下,蓄水浇灌禾苗的挖窖,一个个圆圆的地窑,部署在高高的祼露石山下的地角边,仰望苍天,配着崭新的石坎,在金黄的油菜花的映衬倒还好看,倒还很有意思。
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爬行了好一阵之后,停下来了,停在半山腰上。驾驶员要我们先看回龙山的第一景,无字天书对子山。我们的目光在驾驶员不以为然的指引下,跨过脚下这一冲山里人赖以生存的砌着崭新的石坎,配上崭新的地窑的梯地,见有两山对峙而别致,右面山半山处,见有如人为形似横批,形似对联的白色岩石凸现出来,让我驰骋遐想,真是如传说中的诸葛亮所为,那其意何在?还是上苍的巧夺天工呢?当然这些我管不着,也解不了谜,倒使我有一种未进山门先读门联的新奇感觉。
车翻过山丫口,眼前开朗起来。被群山环抱的土山上,有农家屋舍在绿阴下显露出来,也有鸡鸣狗吠之声传来,有山民在劳作。山的怪异、树的葱郁,屋的隐现,鸟的言语,人的动感,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当然与十二年前那种从别人嘴里得到的人走房倒,山苍凉的回龙山的概念是相差甚远。进了寨子之后,虽然没有找到应明兄寻幽的感受,倒是看到了不少还能代表山里人建筑风格土墙青瓦的农舍,还能代表山里生活情趣的用篱笆或石块垒成的园子,应明兄写的回龙山分明是十二年前的回龙山。要是十二年前我来了,我又会怎样赞美回龙山呢?虽然山少了应明兄描写的葱郁的感觉,但是,按照山的形状记述的山名到还体现出当初回龙山一定有一位智商超群人,曾绝顶眺望,“僧敲月下门”,才如此传神地给了这里的山石都一一取了名。我们在一个热心山民的带领下,绕过“仙人把关”、攀上曾有土匪扎营的天梯山,举目眺望,向导一一导出山名,只可惜他数的太快,我没能记下几个。只记得那逶迤回旋环抱村庄的山脉犹如巨龙回首,传说回龙山原来有九条龙蛰伏,后来都腾云驾雾而回到龙宫去了,独有第九条小龙,依恋这方山水,又返了回来,变成了回龙山。
有名山胜景,必有名刹古寺置身其间,大自然之鬼斧神工,与人类之智慧结晶烘托辉映,互为表里,构成中国山水名胜之独特魅力。跟着向导,我们穿过寨子,找到了庆云庵的遗址,看到的是一位山中妇女正在劳作的身影和葱绿的菜地,心里便有些凄凉起来。站在还立在园子边石牌边,良久不得言语。由于年长日久,牌上的文字模糊不清,不能一下子把牌的内容都搞清楚,但知道牌上应该写的是建庵的功德历史与对回龙山的赞美。
我们跟随向导来到姊妹墓边,向导说:在好早的时候,有一名姓郑的高僧带着出家的姑姑和出家的两侄女四人,历尽艰辛,行游到此,被怪异的群峰,参天的古木,斗艳的万花,神奇的景象和祥瑞之气所吸引,疑到了山中桃花源,将这里称为“十二福地”,从此四人长留在山中,修寺建庙,课徒传经,专修佛学,自此山中香火繁盛。后因侄女双双英年早逝,高僧远去,姑姑苦撑庵中事务,无奈地挣扎,祈求着超脱与沉静;浩劫之年,这远离喧嚣和奢华的深山庆云庵也难逃厄运,姑姑悬梁西去,庙宇变成了废墟、变成菜地。每一个传说是那样的美丽动人,每一处文明的遗迹却又是那样那么的苍凉而又悲壮!人在不断地创造历史,又在不断地毁灭着自己。
这是两座并排建造特别而又仿佛雷同的墓,其浮雕工艺,拟物逼真,处处表现佛家“看破、放下、自在”理念。那牌上的石海螺,我蹬下能把它吹响起来,我好生得意。墓的成在,倒成了回龙山的一绝。
仔细阅读碑文,墓里的主人原是庆云庵的主人之一。一个叫郑果莲、一个叫郑碧莲,俩姊妹都是不到三十岁成神升天。英年早逝。我们无不为之惋惜,但是比起母亲来这可能又是她们的福份了。
大凡人,总难摆脱岁月的流逝,物在人非的纷扰。其实,仔细想来,物换星移春去冬来,原本大自然的规律。春花娇艳,夏叶的繁茂,秋月似水,而冬日里也有梅花飞雪、山舞银色的绮丽与雄伟。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天宇苍穹也在不变中应万变,何况人呢?不必在春风中得意,不必在秋月中自怜,也不必踩着冬雪枉自嗟叹。生命的过程,有轰轰烈烈的伟大,有朴实无华的平凡,有义无反顾的执着,也有大起大落的悲壮,我不知道,回龙山的僧人们是属于那一种?但至少他们为回龙山留下了值得回忆的东西。
在我们将要离开回龙山的时候。我们在学校的球场边,无意中发现了两个六边形的石凳子,阴刻有“全球德化,万国文明”的文字。向导说这就是庆云庵的立柱防腐的石凳。我念着,我的心被震撼了。回来后,我以为它是佛教通用的文字,就想通过网络找到它的出处,但都没有得逞。回忆我所旅游过的十几座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没有发现它的身影。为何在这样僻静的回龙山,庆云庵的建造者,能有这样的胸怀装下全球,装下世界呢?这是不是菜地边上的文字所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不在巧,有道则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