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文林的头像

陈文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7
分享

故乡的花米团子

故乡位于皖北,这里虽不是大米的产地,却有一种由大米加工而成的特色美食——花米团子。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儿时能美美地吃上一串甜甜脆脆的花米团子,便是莫大的幸福。

当古会遇见花米团子

家乡古镇,至今保留着逢会的传统。逢会的日子,一般定在农闲的时候,二月十九、十月十五。能随同大人去镇上赶会,是小孩子期待已久的愿望。记得某个雨过天晴的日子,幸运的我坐上父亲那辆“二八大杠”,伴随着叮叮当当的车铃声,车子颠簸着行进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回头望去,车轮在身后碾出一条弯弯曲曲的长辙印,宛如时光留下的足迹。约莫二十分钟后,穿过一座老木桥,眼前便是自己期待已久的直达小镇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的白杨树,像是害羞的少女,纷纷向后躲去……

逢会的古镇,熙熙攘攘。钉耙、镰刀、木锨、竹耙子等各式各样的农具,整齐地码在街道两旁显眼的摊位上。不过,最吸引孩子们目光的,是那些五花八门的零食:香甜脆口的焦米糖棍、醇厚的浮子酒、清香的甜麦酵、红彤彤的冰糖葫芦……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当属一串串尾部飘着花花绿绿纸条的花米团子。卖零食的小贩们,总是选在戏台下、马戏团外、杂耍表演处等热闹之地。长辈们看着孩子们眼巴巴的模样,往往会买上几串,让他们的小嘴儿甜起来。

戏台下,小孩子依偎在大人们的身旁看戏,一边吃着香脆的花米团子,一边仰脸望着戏台上演员们的表演,虽听不懂演员咿咿呀呀的唱词,香脆甜心的花米团子,早已让孩子们的心融化在幸福之中。令人兴奋的是吃着花米团子,观看古会的保留节目——肘歌抬阁巡演了。小演员们经过化妆,装扮成传统戏曲中的人物,有的站在衣着鲜丽的大演员身上绑着的铁架上表演各种经典动作,大演员同时在下面舞动着,相映成趣,我至今还记得,那个扮成孙悟空的大约五六岁小演员,一连翻了好多个跟头,动作敏捷,引得众人惊叹;有些小演员在几个衣着戏服的壮汉抬着的桌架上,演绎梁祝、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经典剧目场景。表演队伍沿着镇上的主干道巡演,所到之处,人潮涌动,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

花米团子诞生记

花米团子,是许多80后童年生活里的小确幸,更是我心底最温暖的幸福回忆。那个年代,小麦产量有限,大米便成了调剂生活的稀罕物。母亲做饭时,常熬上一锅米茶(米粥)。每当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先喝完香浓的米油子,再大口享用香香糯糯的米粒,或许这就是老辈人所说的“吃碗底有福”吧。

制作花米团子所用的爆米,有的是油炸而成,但那时更多的是用老式爆米花机炸出来的。每当听到下乡炸爆米花师傅的吆喝声,我便拿着母亲准备好的大米,迎声而去。师傅将大米装进那形如炮弹的铁锅子中,再放上少许的糖精,合上锅盖,便开始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在炉火上不停地摇转锅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中渐渐弥漫起焦米香味儿。不一会儿,师傅大喊一声:“出锅了!”小朋友们赶忙捂着耳朵,远远躲开。只见师傅不慌不忙地将锅对准一个自制的粗橡胶皮口长布袋子,使劲一拉锅盖,“砰”的一声巨响,膨胀的米粒如雪花般纷纷散落在长布袋子里。递上工钱,我揣着还带着余温的爆米粒,高高兴兴地往家跑。

有了爆米,制作花米团子就容易多了。用黏黏的麦芽糖把爆米粒团成一个个圆润的团子,再用长长的棉线穿上针,在棉线底部穿上彩色的纸条打个结,最后用针线将花米团子串成串。聪明的卖家会把花米团子整齐而有层次地一排排栓系在架子上叫卖。那随风飘曳着花花绿绿纸条的花米团子,不仅是一道靓丽的街头风景,更是吸引食客们的绝佳广告。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可供选择的零食琳琅满目。但每每看到香甜酥脆的花米团子,儿时的美好记忆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花米团子,不仅记录了那段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更藏匿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萦绕着浓浓的故乡文化气息,成为我生命中一抹永不褪色的温暖色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