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文林的头像

陈文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9
分享

车前草趣名三记

不知何时起,我家小区单元门前停车的一片狭小的地方,年复一年默默地生长着我熟悉而陌生的野生植物——车前草。

可爱之名

车前草在老家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猪耳朵棵,棵字方言读“kuǒ”,可能是因为车前草的叶片像猪的耳朵又大又肥的缘故吧。

在童年的记忆里,猪耳朵棵是牛羊的美食,是人们清热解毒的饮品。春天里,田埂上、林丛中、道路旁、小河边猪耳朵棵自由地生长着,山羊、老黄牛在路边悠然地啃食着猪耳朵棵的翠绿的嫩叶。夏天里,大人们到田地里收割小麦时,随身携带带着装满开水的茶瓶和茶碗,无需带茶叶,因为在田间小路旁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茶叶的替代品——猪耳朵棵、野薄荷等中草药。因为野薄荷的气味较为浓烈,所以味道相对平和且随处可寻的猪耳朵棵自然成为首选,将精选的大叶片洗净放在盛满开水的茶瓶里,泡上一阵儿,便能喝到清新解渴的车前草茶了。

诗意之名

车前草,古名“芣莒”(或作“芣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春秋时期的《诗经》,有一首《芣莒》,写农人采摘芣莒的场景:“采采芣莒,薄言采之。采采芣莒,薄言有之。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薄言捋之。采采芣莒,薄言袺之。采采芣莒,薄言襭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采啊采芣莒,快快把芣莒采下来,采啊采芣莒,快快把芣莒收下来。采啊采芣莒,快快把芣莒摘下来。采啊采芣莒,快快把芣莒捋下来。采啊采芣莒,快快把采下来的芣莒袺(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啊采芣莒,快快把采下来的芣莒襭(把衣襟扎在腰间兜)起来。

这首诗描写了最值得敬佩的人——采农人,面对众多待采的芣莒,采农人没有慌乱,面对收获越来越多的芣莒,采农人沉着应对,终于收获满满。读完这首诗,充满勤劳智慧的采农人形象,在诗人的文字间,在读者的想象中,跃然而出。

传奇之名

小小的车前草,其名字却大有来头,相关民间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最经典的有三个。

洪荒时代,我国东南地区洪水泛滥成灾,禹、伯夷奉舜之命,带领众人在江西一带治水。时值暑夏时节,酷暑难耐,不少人病倒了,大多表现为小便短赤等病症。一位细心的老人经过观察发现,马儿吃了马车前的一种长着几瓣大圆叶的草,却能安然自若,心想莫非这是一剂良药。于是他向禹和伯益建议给患病的众人使用此药。众人服用后,药到病除。由于这种奇草被发现于车马前,人们习惯称其为“车前草”。

西汉时期,霍去病北上抗击匈奴,能征善战,威名大振,谁曾想,默默无闻的车前草却能助其一臂之力。一次,霍去病所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人迹罕至之地。炎炎夏日,缺水少粮,将士纷纷患上一种奇怪的病:小便淋漓、短、赤,面部浮肿。霍去病一时束手无策,忽然,他惊喜发现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战马却精神抖擞,仔细观察,原来,马儿吃着战车前方的一种大叶子的草。霍去病琢磨着,既然马儿吃了这种草能安然无恙,说明此必是一种能治病的草药,于是安排人将这种草煎汤,给生病的将士服用,果然,患病的将士病愈了。很快,全军将士一鼓作气,大败匈奴。这种长在战车前方的无名小草,被人们命名为“车前草”。

两汉之际,马武将军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殊不知,微不足道的车前草帮了马将军的大忙。一次,马武奉命出征,吃了败仗,困于一荒凉之地,时逢盛夏,粮竭水少,将士和战马患上血尿病。正在举手无措之时,大家发现几只马吃了战车旁的某种野草后,病症竟然消失了。马武将草药煎服后,发现此草对治疗血尿病症有奇效,于是下令全军服用此草,众患病将士痊愈。鉴于这种草生长在战车之前,人们将其命名为车前草。

车前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顺其自然,应时而生。春天发芽生长,夏天繁茂结种,秋天叶黄根肥,冬天叶枯根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生长着,就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但车前草的不平凡之处在于,它把根深深扎在一切可以生长的泥土里,车前、屋后、林间、路旁……经历春风和煦,夏时烈日,秋日渐凉,冬日严寒,它都努力地生长着,为人类和动物无私奉献着美食和良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