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京生的头像

许京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2
分享

贴秋膘

8月7日,这天立秋。北京的人们,无论是居家的老人,还是上班一族,都有一个要完成的任务,它虽然不艰巨,但必须完成,那就是贴秋膘。

家中的老人一大早就将红烧肉、酱肘子等色浓味厚的硬菜做好,等着儿女下班回来开席。单位食堂的大师傅,先下手为强,除了红烧肉,还做白切鸡、白灼海白虾等菜肴,以适应不同口味的贴膘人。街上的大小餐馆更不必说,贴秋膘的应季菜肴丰富多彩。

上班的人最有口福,中午在食堂或街上的餐馆贴,晚上到家,一家人其乐融融,继续贴!总之,贴秋膘似乎成了立秋这天的一个必修课。

贴秋膘的最早说法,从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中找到了答案。国图古籍馆藏有一套,1938年出版的介绍京津地区风土人情的丛书,其中一冊是清代让廉撰写的《春明岁时琐记》,书中有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的记载,丰食者,可以解释为备好了丰盛的食物的人,大吃一顿。其它史料也有清宫里,在立秋这天大吃一顿得描述。200多年来,这一习俗从京津之地向南方扩散,如广东地区衍生出“秋风起,食腊味”的类似传统。贴秋膘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民间的一个习俗。‌

盛夏的炎热消耗了体力,也带走了人们经过冬春两季积攒的能量,似乎只有大吃一顿才能补充寒冬和苦夏带来的损失。

夏天,由于食欲不振,出汗多,人们往往身体消瘦。立秋后,天气慢慢转凉,胃口开始返馋,选择吃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贴秋膘”,增加体重,弥补夏天的消耗。其实,不只是立秋贴秋膘,但凡到了一些较为特殊的节气都贴上一贴。如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立夏吃面条、冬至吃饺子等等。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在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春饼、贴上秋膘就是一种享受,大人们贴一贴增加了营养,补充了体能,增强了劳动力,孩童贴一贴,不但补充了营养,也解了嘴馋。因此,把吃的东西与节气和节日相关联,关联越多,享受也越多,这也是一种天人和一。

我国的贴秋膘等饮食习俗,几百,乃至上千年来,大家一直传承坚守,到了那个特殊节气的当天,就一定要吃上一口。年年吃,岁岁吃着相同的食物也不觉得厌烦。立春吃春饼、立夏吃面条,立秋贴秋膘,冬至吃饺子,循环往复,如果不吃,则会留下些许的遗憾,为什么会留遗憾呢?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节气所承载的美食,使聪明的国人为它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和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吃春饼,迎接春天的到来,吃青团,祭祀先人,逝者安息,贴秋膘身强体壮,这也许是众多饮食习俗能够流传至今的另一个原因。

今天来看,贴秋膘已经失去了食补的意义。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人们,一年365天都在贴,已经贴得膘肥体壮 ,脑满肠肥了,“三高”等病症频发,所以贴秋膘,只是传承习俗的一种形式和饮食文化的一个记忆符号,而非一定要实打实地大吃,特吃。毕竟身体健康,才是需要长期重视和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