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京生的头像

许京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1
分享

秋游哈尔滨

第一次去哈尔滨游玩的人,大都会选择择夏天或冬天两个季节。夏天避暑,冬天感受冰雪魅力,这想法的人一多,就人满为患了。错峰出行,秋天前往,躲避了拥堵,也省了许多的房钱。

到达哈尔滨,住进了中央大街边上的一个名叫大公馆1903的酒店。正如酒店的名称,大公馆始建于1903年,是俄罗斯最后一位大公的私人住宅,后改为酒店,成了俄罗斯贵族和犹太名流的社交场所,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明珠”,它见证了中东铁路给哈尔滨带来的繁华。这座有着俄国“血统”的酒店,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等历史阶段,现作为文化遗产,为客人提供住宿服务,这才使我有幸在此下榻游览。

酒店楼梯和房间里陈设的各式油画,凸显俄国贵族风格。电梯是由美国奥的斯公司1900年生产,犹太人安装,至今运行平稳,噪音也很低。乘客被装进高大的铁笼子里,透过栅栏的缝隙,看到大厅陈设的俄式家具,颇具历史感。

秋天的哈尔滨比盛夏时凉爽了许多,但又没到寒冷的季节,这使我这位怕冷的北京人,感到无比舒适和开心。

行走在中央大街,100多年前,肖克面包石铺成的道路依然坚硬。路边坐成一排的画师,向游客推荐自己的作品。画一幅黑白肖像只需要付50元,若是增加20元就可得到一幅彩色的。出于好奇,我在一位上年纪的画师面前坐下,因为在北京,街头画师已经绝迹。看着我的瘦脸,他握着笔,凝思良久才下笔。我僵硬地坐了整整一个小时,他才画完,比约定晚了40分钟,也许是我的怪模样,使他难以下笔吧。

怎么不像本人?看着彩色的画像,我提出了疑问。

如果十分像,那你还不如拍张照片算了,绘画是要进行再创作,要对不好看的地方,进行美化,这点和手机的美颜功能有点像。看着那张被过份美化的肖像,我心生不悦,但一想他也不容易,风餐露宿在街边创作,又必须在短时间完成,不能更多地思考,希望以后他能抓住人物神态特征,画得更好吧。

中央大街50号是肖克故居,建于1910年。庭院属折衷主义建筑风格。1924年,俄国工程师肖克担任中央大街铺路工程总工程师,开始试验,他将一米长的石条砸入地下,虽然路面结实,但成本太高,不适合大面积使用,如何降低成本,使他大费周折。后来,受犹太面包师梅金制作面包的启发,他产生了制作面包石的灵感,最终用87万块面包石铺平了中央大街的道路。

2024年完成改造的肖克庭院,多样的色彩,并未降低100年前肖克等人,居住时的那种历史感。闭目微思,仿佛看到徐志摩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结,戴着眼镜,在这里流连忘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仁人志士游走欧洲,从满洲里出境,一般都要在哈尔滨短暂停留。1925年,徐志摩赴欧途中就在肖克庭院暂住,他在给陆小曼的信中,描述了哈尔滨的独特风情。一边看着墙壁上的庭院介绍,一边吃着劲道的梅金面包,别有一番情趣。

中央大街191号,有一座黄色的巴洛克式二层小楼,这里是秋林公司最早的旧址,秋林公司创建于1900年,先后由沙俄资本家、英国汇丰银行、日本商人和前苏联政府经营,1953年10月有偿移交我国。据说秋林里道斯专卖的红肠,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味道。 旧址小楼在大街的把口,V字形的建筑非常适合打卡拍照,我的尼康相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夜幕降临,大街两侧商铺,五颜六色的灯光,给中央大街带来了更加斑斓的色彩。马迭尔餐馆楼上,一个不足十平米的露台,提琴独奏和俄罗斯舞蹈成了主角。一边喝着秋林公司的格瓦斯,一边看着演出。表演者舞姿奔放、优雅。音乐虽然有点闹腾,但相比广场舞用的高音喇叭,就不算什么了,台上劲歌劲舞,台下热情欢呼。

当然,来哈尔滨不仅是吃喝玩乐,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上世纪20、30年代,中共在哈尔滨的秘密交通线。这目的在2012年,写作《瞿秋白与鲁迅》时就已产生,到2025年9月才实现。

1928年春天,中共准备在莫斯科召开“六大”,参会代表相继从满洲里出境,有代表途径大连,被特务盯梢,只好到哈尔滨作短暂停留,甩掉了特务,才从满洲里出境。中共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有两处秘密联络站,一是西四道街14号,一是西九道街57号。前者是中共“六大”秘密接待站,后者是共产国际的秘密机关。

“六大”接待站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了,虽然房门紧闭,没有对外开放,但两边的红色木扶手,依然带来一丝神秘感。共产国际的机关,在整条大街来回找了两遍也没见踪影,向58号商家的保安打探未果,又走访了在街边晒太阳的老者,她说在这条街住了一辈子,从来就没听说过那回事。当年我党秘密工作艰苦且危险,保密工作必须作到位,就是邻居,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些什么。未能找到共产国际的秘密机关,是此次旅行的最大遗憾。

还有几天就到“九一八”了,听着、唱着《松花江上》的歌长大的我,一定要到松花江去看看。穿过中央大街尽头的防洪纪念塔广场,来到江边。如今的松花江上,没有了哀怨、悲愤的歌声,只有老桥、新桥交相辉映,江水缓缓流淌。

老桥是沙俄为修建中东铁路而建造的关键工程,1900年开工,历时一年就通车了。这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座跨江铁路桥,大桥南边的桥头堡是当年沙俄维护治安的遗存物。1903年,中东铁路的全线贯通,带动了哈尔滨的发展,经过二三十年的建设,十多万勤劳的哈尔滨人和外国侨民,一步一个脚印,把渔村建设成了远东国际商埠,后来的战乱也给哈尔滨留下了血和泪的记忆。如今的老桥,插满了国旗,衣着艳丽的八方游客争相打卡拍照。

在老江桥对面,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双线电气化铁路桥,就像一条白色巨龙横卧江上,它是哈齐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桥不仅是滨洲铁路运能扩增的标志,也是哈尔滨铁路事业发展的见证。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犹如猛龙过江,这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游哈尔滨收获满满。有人说哈尔滨到处是沙俄的“影子”,充满了异国情调。其实,这不是坏事,因为“影子”是历史形成的,不能抹杀,“影子”也会教育和警醒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