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美食就像情侣相伴,难舍难分,即便是一份简单的早餐也令人难忘。
初到无锡惠山,清晨在古镇闲逛,看到一家门楣上写着“秦园惠山豆腐花”的小店,门口排着长队。店家经营豆腐花和油酥饼,没有堂食,是典型的街边快餐。食客坐在白墙灰瓦的廊下,一边吃豆花,一边轻声细语地聊着天。
秦园惠山豆腐花是惠山古镇的特色美食。豆花是咸口的,负责销售的大嫂将雪白细腻的豆腐舀入一只硬纸小碗中,浇上酱油,倒入用虾米、榨菜、木耳熬制的卤,再撒上葱花、辣椒油。我舀了一勺放入口中,豆花滑嫩,卤香浓郁,味道鲜美,浓油赤酱是惠山饮食的一个特点。
油酥饼是豆腐花的绝配,椒盐口味,口感酥脆,一勺豆花,一口油酥饼,看着街上过往的游人,别有一番风味。
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容易让人回忆和产生联想。惠山的油酥饼使我想起了在常州吃大麻糕的一段往事。
2023年,陪夫人去常州寻根,她的老家在常州的旧城区,原来的老宅早已不见踪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在延陵西路后边的一条小巷子里,一位老大爷闲坐在小店的门前,见有人路过,就熄灭了纸烟,站起身来。
大爷,您这儿有什么吃的东西吗?
这店是吃早点的地方,11点多了,其它吃食已经卖完,只剩两个甜的,三个咸的大麻糕。
好,大麻糕全包圆。见我爽快,老师傅也起了兴致。你们稍等,我加热一下。他把大麻糕,放入尚有余热的烤炉中,十分钟后,金黄色的大麻糕出炉,香味儿浓郁。
大麻糕是常州人喜爱的家常食品。清朝光绪年间,点心师傅王长生,在传统烧饼基础上改良创新而成。起初是走街串巷,在集市和街头巷尾售卖,民国时期,经老字号点心店的推广,名气不断扩大。
老伴爱吃甜的,我爱吃咸的。做大麻糕的方法复杂吗?
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将面粉与熟猪油揉搓成
油酥,发面摘成面剂,包裹油酥,多次擀卷,再包入馅料,擀成腰状糕胚,刷上饴糖液,蘸满芝麻,就可贴到烧热的炉壁上,烘烤四五分钟即可。
咸口大麻糕,以猪肉为馅,咸鲜浓郁,油润不腻。甜口的以糖和坚果为馅料,香甜软糯,满口留香。两年前的味道,如今想起来还是那么诱人。惠山油酥饼与常州大麻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告别惠山古镇,来到鼋头渚景区,在“太湖佳绝处”牌楼和长春桥打卡拍照,绕过澄澜堂,远处三艘不动的七桅罛船是湖上网红拍照物。为保护生态环境,十年的禁渔期,没有了扬帆起航,捕鱼捞蟹的热闹景象,但渔民并未清闲,发展旅游和养殖水产,成了他们最红火的营生。
广福寺是鼋头渚景区必看的一处景点,沿着台阶,向上而行,黄色的庙宇掩藏在绿竹翠柏中,应该不远了。看见“一勺泉”就到广福寺了,好心的游客热心指点。
广福寺倚山面湖,是无锡最早对外开放的庙宇。南朝萧梁初建时名为广福庵,以后的一千五百年,履遭兴废。1925年秋,量如和尚向乡绅杨翰西募化山地十亩,重修庙宇,命名为“广福寺”。这寺庙虽是民国建筑,但设计、建造不输古建。
山间传来的钟声,袅袅余音唤醒了我的胃口。环顾四周,未见炊烟,就向一位准备下山的游客问道:广福寺素面馆怎么走?
就在旁边的小南海,上台阶左转。
小南海是一所四合院落,南房是点餐处,北房是餐厅和厨房。面馆经营多种面食,这天的招牌上写着:“盖浇罗汉面20元一碗”。扫了码,拿着开好的小票,进了餐厅。把小票递给取面窗口的师傅,然后就像《西游记》里,西天取经的唐僧,双手合十,静心等候。不多时,一位五六十岁的师傅,把面端了上来。
慕名而来,这素面,真像传说的那样好吃吗?我看着窗口上面挂着“无锡十大品牌面馆”的招牌问道。
好吃不好吃,我说了不算。吃面吃的是浇头,这碗罗汉面浇头丰富,木耳、面筋、蘑菇、银杏果、笋片一样不少。吃的时候,再放点我们自制的辣椒酱和少许醋,味道更加鲜美。他说得这般细致,可见平时的用心。
端着蓝花大碗,坐在靠窗的圆桌前,我并未将面和浇头相互搅拌,而是挑起一根,对着有阳光的窗户看了看,面条透亮,放入口中嚼了嚼,劲道不沾牙,这才把面与浇头拌匀。笋片嫩滑,木耳清爽,蘑菇和银杏果散发出植物的香气。
一大碗面被我吃得精光,师傅过来收拾碗筷。
您原来不是干这行的吧?他褶皱的面庞和粗壮的双手,使我产生了疑问。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干餐饮这行,大厨之外,一般都是年轻人。
原来是打鱼的,禁渔期就转行了。这里南来北往的游客多,生意好,收入也不错。说话时,师傅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面的习俗,如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打卤面、兰州的拉面、四川的担担面和湖南常德的牛肉粉,这类面食都要用肉做浇头,而广福寺的素面独树一帜,名不虚传。
祖国大地,山川秀丽,人文丰厚,美食独特。无论八大菜系中的精品,还是天南地北的小吃,都强烈刺激着味蕾,不断丰富着我的旅游体验。落日余晖,沿着一条石板路,朝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