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超的头像

刘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4
分享

卖菜饽饽的一家三口

 

最近“认识”了一家三口,她们是一对中年夫妻,还有男人的母亲。

说是“认识”,其实我只见过这夫妻俩个,老太太只是听妹妹和这对夫妻说起过。

想起来,结识她们的过程真可谓波折。

前几天回老家,刚上妹妹的车,我便闻到了一股馅料的香,很纯正,没有寻常包子饺子店里添加的刺鼻的香料味,就是那种混合着些许韭菜、干菜的清香,还有玉米面饼在锅底煲出的焦香。妹妹说这是她刚刚从自家小区门口一位摆摊的老太太那里买的菜饽饽,干菜韭菜虾皮馅的,她买了好几次,特别好吃。

我很喜欢吃菜饽饽,但又讨厌车里有异味,就想到老家再吃。可密闭的空间里,不一会儿韭菜的味道就由清香变成馥郁继而又浓郁得上头。我把袋子往紧里系了系,气味仍不断挥发。一转念,反正车内的味道已经这样难闻,干脆不忍了,尝尝妹妹赞不绝口的菜饽饽是否真的名不虚传也不错。

刚吃了一口,就发觉它真的很好吃。皮薄而匀称,馅大而水灵,清香而不油腻,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菜饽饽。于是,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夸赞。

妹妹说老太太每天下午5点多出摊,在一堆卖豆腐、青菜的摊子间,老太太头上戴着白布帽,手上戴着一次性手套,安安静静地坐着小马扎,面前是一个小方凳,凳子上摆着一个保温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摆着金灿灿的菜饽饽。给顾客拿菜饽饽时,她总是小心翼翼,唯恐碰脏或拿散。每当她一出摊,菜饽饽很快就会被人抢光。这次妹妹特意早去,却发现只剩了5个,干脆“包圆”了。

菜饽饽滋味很好。我吃了一个,吃得很饱,但意犹未尽。

回家后的几天,我对这菜饽饽一直念念不忘。前两天,下午下班时特意从妹妹家小区门口路过。左看右看,没有见到面前摆着保温箱的老太太,于是便去问卖豆腐的摊主,她说老太太已经有两天没来这里摆摊了,她家的店面在过两个路口之后的一条街上,是一家饺子店。道过谢并买了一块豆腐,急急忙忙地按照她告诉的路线走,终于在琳琅满目的店面中找到了那间极不起眼的小店。

进了屋,发现屋子很窄,只有小小的一间,大概15平米的样子,操作间和摆了三张条桌、保鲜柜的餐厅用矮墙隔开,一个50岁左右的女人正在和玉米面团。看得出来,店主很用心,虽然面积很小,但很干净,东西摆放整洁有序。

说明来意,老板娘说刚出锅的菜饽饽已经被抢光了,有人还想要,她正在给做,要等一刻钟。

我坐在餐厅的椅子上,和老板娘闲聊。知道了这个小店是她和丈夫开的,虽然位置偏僻但房租便宜,卖午餐和晚餐,主要经营酸菜肉、蚶子白菜、素三鲜等各种馅料的包子、饺子,还有朝鲜面及家常小拌菜。但开了几天后,上门的顾客并不多,倒是给患糖尿病的婆婆做的菜饽饽让婆婆的老姐妹们吃后赞不绝口,口口相传后有不少顾客慕名而来,于是上午10点、下午5点她就贴几锅干菜韭菜虾皮的菜饽饽售卖。婆婆身体好时会用保温箱装一箱子,到小区门口卖。吃到的人越来越多,菜饽饽逐渐供不应求,店铺里都不够卖了,于是婆婆就不再去市场摆摊了。

老板娘戴着口罩,麻利地干着活,慢声细语地和我聊着天。

我问她家里都有什么人。她说她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已经结婚了,小儿子还在上大学。她和孩子他爸以前在外边卖饺子,一个月前盘下了这间小店,想多赚些钱供孩子,74岁的老婆婆也力所能及地帮她们外出摆摊售卖。她说菜饽饽打开市场老婆婆功不可没,是婆婆教她和玉米面团、调馅,并教她怎么把面和馅团到一起,做成大家爱吃的薄皮大馅。

正说着,她的丈夫买虾回来,准备剥成虾仁包三鲜水饺。我见虾颜色青鲜,个头匀整。他说宁可少赚,但原材料必须新鲜。他还说现在上门的顾客不多,如果需要,店里没活时我可以打电话订餐,他亲自送。他一个劲地向我推荐素三鲜的水饺,说下次一定要尝尝。

看得出他和妻子的寡言少语不同,是一个颇热情健谈的人。当我装成若无其事地细细打量他时,我并没有从这个靠早出晚归和妻子亲力亲为支撑一间小饺子馆的中年男人的面庞上发现沧桑、疲惫和算计,在他眼角的褶皱里我看到的是漾着的那抹满足、幸福和真诚。

我静静地等候。她和他在操作间忙碌着,一个看着灶上的锅煲菜饽饽,一个揉白面包饺子,两人时不时地对视着聊几句。

看着他们,我陷入沉思。为人父母,非富即贵者本就是少数,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都是普通人,没有被父母赠予过名贵的钻石珠宝、锦衣玉食和不费吹灰之力铺就的锦绣前程,也不会给子女留下这些获得富贵的捷径,我们所接受的是普通父母尽己之力的托举,我们所能给予子女的也是竭尽所能的托举,就像这位老太太,在暮年仍帮着刚刚开店的儿子、媳妇卖菜饽饽打开市场,就像这对夫妻,辛辛苦苦地开店为儿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为自己挣点儿养老钱以免以后成为孩子的拖累。这就是一个平凡人家的生活模式。

忽然想起一句话,“家的力量非在富贵, 而是代代相传的托举”。是啊,财富的传递总会有终时,而朴实、勤奋、无私的托举终会辈辈传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