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超的头像

刘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老家的集市

进了腊月,陪父亲母亲回老家。从县城下的高速,行驶两公里就到了庞各庄村。刚进了村子,就见四外八庄的人流、车流都往这边涌来。母亲笑笑,说今天是庞各庄集,可以去赶集。我和妹妹响应地都很积极。找到宽敞的地方,把车停好,顺着人流往集市走。

母亲的娘家所在的村子隶属庞各庄乡,庞各庄村是乡政府所在地,逢农历二、五、八就是集。小时候我住姥姥家,经常和姥姥、大姨、表姐来庞各庄赶集。母亲出嫁前,这个乡村的小集市承载了她太多少女时的梦想和欢乐——喜欢吃的糖果、过年漂亮的新衣服,还有出嫁前准备的零零碎碎的嫁妆。我想,走在这里,母亲的回忆比我还要丰富。

快到集市的马路两边已经摆满了摊子,有卖砂糖桔的,有卖红薯的,还有卖各色品种的苹果、梨子的。商贩不停地吆喝叫卖,有的也许是怕喊坏了嗓子,竟然配备了扩音喇叭,录好了推销的广告词,循环播放,使得集市越发显得热闹。

腊月的天,冰天雪地,长久地伫立在寒风中,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无论是摊贩还是赶集的人们都瑟缩着,恨不得把脸和手都藏起来。我把衣领往上抻了抻,但天实在太冷,仍然觉得寒意刺骨。

走着走着,发现马路左侧有一个书报摊子夹杂在各种水果摊中间。卖书的老大爷穿着厚厚的旧式棉衣、棉裤,戴着很多年前流行的棉帽子,揣着袖,倚在一堆箱子上,身后是一户民居的外墙。冬日清晨,太阳斜斜地照在墙上、老大爷的身上、摊开的书刊上,灿烂地跳跃着。只是赶集的人都行色匆匆,谁都没有停下来。我走过去,看都有些什么书。虽然书摊很小,但书的类型颇多,有《读者》《意林》等过期的杂志,有养殖畜禽的书籍,有武打、言情小说,竟然还有《唐宋八大家》丛书,只是只有三本《苏轼》《苏辙》《韩愈》。我蹲下来,随手翻开,原来不是传记,而是他们的文章选编。大爷看有顾客,赶忙起身,说这三本书一本4元,两本7元,三本10元。虽然是二手书,封皮也有点脏,但里面的内容和新书无异,并不影响阅读,我放到了一边,又继续翻一本老杂志,内容是介绍十几名民国初期的名人。其实这些内容只要输入名字从网上搜索,电脑页面马上就会被推送的相关内容覆盖地铺天盖地,但这本杂志将这些人综合到一起,很便于阅读。询价,大爷说“十块。我自己喜欢看,但只看了几个人了”。看得出大爷对这本书很爱不释手,于是只买了那3本《唐宋八大家》。

提着袋子往前走,见到了等在路边的母亲和妹妹,母亲对我赶集买书的举动无可奈何,又怕我冻手,抢着把袋子拿了过去。

越往里走人越多,也越发拥挤。摊子上摆的东西品种也多了,水果品种更加丰富。奶油草莓装满了一个个小篮子,红白相间,煞是好看,也许是因为价格相对贵一些,围着摊子的多是年轻的妇女,岁数大的人可不舍得买来吃。虽然农民的生活也变得很富裕,但经过了“挨饿”“瓜菜代”的日子,上了岁数的人还是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半花,在她们的理念中,生活可以适当讲究,水果得吃,但买点儿香蕉、苹果、梨子就得了,花那么多钱买精致的水果可不舍得,除非小孙子、孙女想吃,那也得转遍整个集市,货比三家后才边“包涵”着边挑挑拣拣地买一点儿。摊贩们见怪不怪,陪着笑,打着哈哈,麻利地称好,还故意让她们看看份量给的足足的。买货的、赶集的都是附近乡村的人,即使是远处来的,但经年累月的在集上见到,庄户人又都热情、善聊,经常是正挑着东西买家、卖家便把对方姓氏名谁、家居何处都打听得清清楚楚,也许买卖还没结束俩人倒攀扯成了亲戚,那秤更得给的高高的。

买了点“饹馇”,这是一种用绿豆做成的唐山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只要见到它,我必买几张。听说慈禧太后也爱吃,我想她当时吃的肯定是集上卖的这种,用料实在,味道也纯正,若是摆在超市橱窗里的那种,看着高档,风味却减了几分。‌在老家,饹馇是逢年过节每家每户必备之物,餐桌上总会有一道菜属于它,听说现在除了醋溜,用它裹了肉馅放到油锅里炸了吃也很好。母亲尝试着做了一次,炸得有点儿糊,但味道还不错。

妹妹喜欢看卖农具的摊子。摊子上东西繁多,铺了一大片场地,围着买的人很多,必得两个人才能照应得过来。铁质农具居多,有铲子、耙子、铁锹,还有我多年未见的荆条编的簸箕等等。其实妹妹很小的时候就到了城里,庄稼地里的活她帮母亲干过,不是太多,但这也影响不了她对农具的喜爱。母亲经常说起妹妹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我在外地上学,父亲也在外地工地上干活,家里的几亩地都由母亲一个人照料,农忙时她会带上妹妹,让她帮忙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计,还有就是做伴壮胆。玉米收割完后,母亲带妹妹在满是玉米茬子的地里薅草,大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娘俩又渴又热又累,妹妹正是爱玩的年纪,有一次累到崩溃,她对母亲说了一句“谁家小孩子整天干这个,真想坐到茬子上坐死”。母亲说给我们听的时候总是笑着,眼里却含着泪。妹妹虽然早就不干农活了,但她却最喜欢看这些摆在集市摊子上的农具。也许,她见了仍旧会想起小时候她不得不帮母亲做的那些农活,还有那时本不属于孩子的辛苦和无奈。

集市上的物品琳琅满目,很多城里超市中有的东西这里也有。海虾、深海鱼、皮皮虾成了老家集市上抢手的货品。很多年前这些都是家里来客人时才会买了用来招待的,现在庄户人家也会经常买来改善伙食。听说,榴莲也卖得不错。村里大姑娘、小媳妇在城里上个班或打个工,手里都有点儿钱,可不像自己的婆婆那般想不开,勒着嘴和肚皮,偶尔买一个榴莲解解馋也耽误不了什么。

我和妹妹给大姨和舅舅买了些鱼和肉。腊月了,到了家跟前,怎么也得去看看。小时候多半时光都被父母“寄存”在她们那里,受尽宠爱,现在她们都老了,知道她们不稀罕这些东西,但见了我们这些孩子惦记着她们,她们会高兴。

经过零食摊,见到了“花生粘”,就是花生外边裹着一层糖衣的小吃,既有炒花生的香又有白砂糖的甜。那是我住在姥姥家上小学时经常吃的零食。姥姥家在一村,学校在二村,离得很近,我都是沿着小河沿走着上学,中途会经过一个小卖部,里面卖些酱油、醋、火柴、小零食等东西,里面的“花生粘”最吸引我,大人们给的零钱都被我一次一次地跑进小卖部,花上两毛钱买十来颗“花生粘”吃光了。其实,一次只吃十来颗怎么能过瘾呢,却仍旧不舍得一次买太多,要不过几天又馋了咋办。对于嘴馋的小孩子来说,这需要很大的毅力。现在集市上一袋“花生粘”需要十元钱,我买了一袋。人来人往中,我拆开袋子,拿出一颗放到嘴里,味道真的和小时候吃的一样,香甜而不腻。虽然现在可以买足够多的零食,我却不敢多吃,为了健康,为了不发胖,需要控制糖的摄入量。很多事就是这样,儿时天大的愿望到了成年以后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但真的实现时,除了回味一下当时的天真,再无欣喜若狂的感觉。

年过半百,走过儿时曾经无数次热切期盼来到的集市,看见那些花花绿绿的新衣服、散发诱人色泽的炸糕,我的心里虽然不再有小时候的雀跃和欢欣,但我仍然觉得这里比那些高档商场、超市更吸引我,因为这里有我童年时的记忆和影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