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山西充满了向往呢?已然记不清了。也许是十几年前晋祠的匆匆之旅,也许是平遥古城的惊鸿一瞥,抑或是读《发现山西古建筑之美》的绝妙文字,才触发了深埋于内心一隅的渴望。
我决定去山西走走。带着那本书,带着网上查找的资料,除此外,只有简单的行囊。
旅程很短。早就听说虽然身为“煤都”,但通过治理,大同的环境有很大改善。身处其中才发现,这“改善”竟然是焕然一新的“重生”,空气质量、城市建设、市容市貌都令人欣喜。
车驶过御河上的大桥,终于见到今年暴发洪水时令洪峰顺利过境保护了大同百姓安宁的这条河,也通过这条河知道了被大同百姓感念的“耿市长”。
历史和人民终会记住这些胸怀大格局、一心为社稷的官员。
到酒店安顿好后,步行去了古城。
直奔华严寺。虽然是佛寺,但这里早已不再供信众礼佛,只是一个供游人参观的文保单位。这里的古建最是吸引我。虽然早就做好了功课,但走进普光明殿,见到塑像和壁画后,才发现网上和书上查的东西远远不够。于是,返回到入口,和5名素不相识的游客拼了一个导游。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教义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
辽,又称契丹,于公元907年建国。契丹人崇拜太阳神,视东方为四方之首,“以东为尊、逐日而居”。所以,华严寺和大多坐北朝南的建筑不同,而是坐西朝东。
走过明清时期的老山门。这里的屋脊和两端的鸱吻、柱子上的雀替雕工精美繁复,龙、葡萄、花卉无不栩栩如生。但因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彩绘的颜色已变得黯淡,却显得更加古朴、庄重。
到了“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
大殿正脊上鸱吻高4.5米,左侧的为明代重修,右侧的是金代原物。夕阳下,黄绿琉璃瓦制的鸱吻依然光泽璀璨。
大殿正檐下方悬挂两幅匾额,“大雄宝殿”和“调御丈夫”,均为明朝所题。
进门,见殿内空阔,立柱巍峨,斗拱壮硕。佛坛上塑有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胁侍菩萨都是泥塑。佛坛两侧塑二十诸天,神情各异,身躯前倾。这些都是明代塑像。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巨型壁画,色彩艳丽。
导游说,此大雄宝殿为“四朝合一”的建筑,即辽代地基、金代建筑构件、明代塑像、清代平綦和壁画。虽然历经战火和天灾,但这个大殿能集历朝历代的修缮并将精华集于一身,也算得神奇。
继续前行。从华严塔北侧走过。站在薄伽教藏殿后身的台阶上观塔。这是2008年新建的一个木塔,高耸矗立,听说下边有纯铜打造的地宫,还有高僧舍利,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候进入参观。我只对古建感兴趣,随手拍了张照片,走进薄伽教藏殿。
这是我最想看的一个建筑。它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采用了单檐歇山顶,是用来藏经的。
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殿后壁为了通风于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这些精巧玲珑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虽然天宫楼阁隐在佛像后面,但导游拿出手机,让我们看了看照片,真的是玲珑巧妙,匠心独运。
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最为经典的是那尊合掌露齿菩萨塑像。她体态袅娜,婉丽动人,俏皮的露出洁白的牙齿,赤着脚,就像一位调皮的小女孩。
看过自己最想看的几处建筑,天色已晚,已近闭馆时间。有几拨旅拍的姑娘正匆匆忙忙地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变换着姿势。真的很羡慕她们。在最美的年纪,穿着华美的古装,在一千多岁幽深的大殿中,举手投足和凝眸处仿佛从壁画中走下来的飞天,美得令人炫目。
因为去得比较晚,怕闭馆时看不到精华,所以只是步履匆忙地走过华严寺,却来不及整理内心的震撼。
临回程的清晨,又去了一次。游客很少。当我踏上大雄宝殿的月台,见一个年轻人正举起相机,专心致志地拍着明代的钟亭。我轻轻走进殿门,空荡荡的大殿,只有我一个人。光线射进来,壁画更加清晰,细节历历在目。导游曾经说过,这里必须早上来,这一刻,我懂了。
比起明清建筑的繁复和金碧辉煌的装饰,辽金木建筑没有过多装饰堆砌,看起来更加简洁雄壮。站在它的面前,面对它的大气恢宏,我们会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就像面对一位充满智慧而胸怀开阔的长者,你不必说话,只静静地坐在他的面前,他自然会洞悉你的内心,而他深邃如湖泊的目光也足以安抚你内心的浮躁,让你感知自己的伟大和渺小、深刻和浅薄,然后知道,要做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