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到善化寺时,发现寺门还没有开。门前广场南侧矗立的那座始建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五龙壁正沐浴着晨光。壁面的五彩琉璃繁复精美,五条黄色巨龙上下翻飞盘旋,形态优美,霸气外露。该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门前照壁,1980年因整体倾斜严重,拆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建于此。在一侧伫立欣赏的我被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深深折服。
对面就是城墙,我拾级而上。城墙是前些年新建的,台阶高而陡峭。城墙顶上极为开阔,楼阁颇多。新奇过后,才发觉对于我这个建筑知识匮乏的“门外汉”来说,沿途经过的那些仿古建筑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倒是两只麻雀在雕梁画栋间蹦蹦跳跳玩得很是热闹,见人来也并不惊慌,倏得飞到我前边地面的青砖上,跳跃着,小脑瓜灵活地偏向一侧,豆粒般的眼睛用余光扫过我,充满警惕,像极了调皮的孩童,蹦蹦跶跶地故意在你的眼前挑衅、耍宝,却时刻防备着你被惹恼后突然对它出手袭击。笑了笑,绕开它们走下台阶。
寺门已经开了。买票从偏门进入。在讲解处和几名志同道合的游客拼了导游。和华严寺一样,这里只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没有香客,只是喜欢古建的游人。
善化寺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重修重建,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
走进山门。导游说这座山门是中国现存的金代最大的山门,由北迁的汴梁工匠在金西京地区建造,采用了单檐庑殿顶式样。抬头,见梁柱、斗拱体量硕大雄壮。左右次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却并不象其他寺庙的天王那般横眉怒目、姿态威严,看起来倒有些呆呆萌萌的。“网红”“显眼包”广目天王的神态更是令人莞尔。
回身走出山门,三圣殿映入眼帘。砖砌的台基上,疏阔的殿身、长长的檐脊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最先吸引目光的是檐下那两朵硕大的斗拱,就像两朵灿然绽放的莲花。宋代《营造法式》用“朵”作为斗拱的量词,在这里就显得无比形象了。随着导游的脚步进了殿。因着采用了“减柱法”,虽然殿内有多尊金代原塑和2方石碑,却并不显得局促。特别要提的是那方由朱弁撰写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石碑(又称“朱弁碑”)。朱弁是南宋出使到金国的使臣,因才华横溢被扣留于金,后住到寺庙里,和方丈圆满大师成为朋友。碑文记述了寺庙的由来,及在辽末毁于战火以及僧人重修寺庙的记实,是善化寺最早的文字资料,由孔子47代孙孔囿以顔体书写,刻工谢遵一以纯熟犀利的刀法刻成,因文字、书法、雕刻均绝被赞为“三绝碑”。
三圣殿后就是大雄宝殿。它是寺内最大的殿宇,为辽代建筑。高矗的月台宽敞、庄重,令游人不由得收起玩乐游赏之心,放轻放缓了脚步。殿正中的斗八藻井和平棊极其华丽,其他的地方则采用了“彻上露明造”和“减柱移柱法”,使空间看起来极为轩敞。殿内共有34尊辽金塑像。“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五方佛法相庄严、凝重典雅、衣纹流畅。殿堂两侧分列的二十四尊护法天王塑像神态各异。如果,你以后也会来这里,一定要在藏于角落里的那尊“大吉祥功德天”塑像前停下脚步。你会发现,面前的她眉眼低垂,嘴角微翘,似笑非笑。在她的眼中,你会看到无尽的悲悯和智慧,她似乎能读懂世间每一份悲苦,理解站在面前的每一颗心,你的内心也会在她的注视下瞬间变得澄澈而宁静,体味到什么叫“一眼千年”。
梁思成写给林徽因的信中曾经说道:“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里,你面向塑像瞠目结舌的情形,使我愉快的不愿忘记那一刹那的人生稀有由审美本能触发的锐感。”这一刻,我们与那位民国才女的心是相通的。
天有些阴,微弱的光线透过敞开的门进入大殿,在地面和塑像上投下陆离的影子,环顾整个大殿,深切感受到梁思成对这里“幽邃肃穆”的形容。
慢慢走出殿门,看寺院小径幽深,林木葳蕤,红彤彤的山楂挂满树枝。出了寺,又置身于喧腾热闹的古城。经过清代戏台时,台下当地百姓正伴着欢快的乐曲扭着大秧歌,动作夸张,充满喜感,有的游客也受到感染忍不住下了场。热火朝天的娱乐队伍和周边古老的建筑出乎意料的和谐融合在夜色里。古朴的戏台上龙飞凤舞地题着“演真楼”。演戏的戏台竟然起名“演真楼”!是啊,戏台上表演的是活生生的真人,演绎的也都是真实生活或借由玄幻影射的真实现实和历史,可不就是“演真”吗?但总觉得如果有“演”的形式就不是纯粹的“真”了。细想又觉得倒也无碍,艺术自古就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
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一路上,每一处历经历史沧桑的古建和灿烂明媚的自然风景都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遇见,只一个凝眸和回望,便一眼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