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知道我喜欢古建,前段日子她拿给我一本书,书名叫《重走梁林之路——发现山西古建筑之美》,图文并茂,文字简洁平和,正是我喜欢的娓娓道来的方式,里面有很多处是民国时期传奇女子林徽因曾经考察过的古建,更增添了我阅读的兴趣,看了几页便爱不释手,总觉得那些古老而精美的建筑正在向我招手,我的心也仿佛长了脚,蠢蠢欲动。于是,简单做了攻略和规划后便背起行囊,取道山西。
“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读到林徽因的这些话,谁又能禁得住这美的诱惑呢?当我的双脚踏上山西大同的土地,天很蓝,却没有一丝白云,就像一块无边的蔚蓝的帷幕。即使是这样的天,被哲学家金岳霖誉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见了也必能写出让人心生欢喜的诗意语言,可惜我没有她的才情,再也说不出一句贴切的形容词来。
到应县那天正是这样的天气,天空碧蓝如洗。
远远地停了车,隐隐透过茂密的枝桠见一座玲珑的塔,心便欢呼雀跃起来。经过一段两旁挂着“小媳妇凉粉”“二女凉粉”“小大姐凉粉”店招的街道,穿过一处写着“浮图宝刹”匾额、斗拱繁复、古朴沧桑的牌坊,大半个塔身便映入眼帘。这便是曾经令梁思成、林徽因心心念念的“应州塔”了。
说起这座塔和这对夫妇的渊源就不得不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1932年,梁思成读到了一份日本考古学家有关中国的考古报告,称在大同以南大约50英里的应县小城里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这让他非常兴奋。可当时社会混乱,交通又极为不便,又无熟识的当地朋友,慕塔心切的梁思成无奈中写信给“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请他们帮忙拍摄一张木塔的照片。后来,他真的收到了寄自应县的木塔照片。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和助手踏上了山西考察的路途。可惜林徽因因家事返回北平,并未亲眼见到这座建于辽代的木塔。梁思成在《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中说“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梁思成将预计的勘察时间延长又延长,艰难地攀爬塔身、塔顶,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斗拱、塔刹,绘制了图样,为日后古塔的研究、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在他写给林徽因的信中这样说:“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
是怎样的一座塔才会让年轻时就曾经游历考察过欧洲建筑、见多识广的梁思成拍案叫绝呢?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也越发的向往。
站在塔下仰望,但见塔身巍峨,斗拱如灿然绽放的莲花,各个朝代的帝王、文人题写的匾额、楹联笔力苍劲、气势恢宏。面对这样一座九百多年前由不知名的工匠用纯木搭建的塔,我突然感觉喉咙被什么东西哽住了,脑袋里临来时查阅的资料仿佛失去了控制,搅成一团,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比对着参观印证,还好导游把茫然无措的我拉回了现实。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和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合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辽道宗时期,塔高67.3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主体材料为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全塔上下没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卯榫咬合而成,有59种、成百上千朵盛开如莲花的斗拱。木塔经历了40多次地震,被200多发子弹、12发炮弹击中,又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雷电,虽然塔身倾斜却仍然顽强地矗立在这方土地上,成为近千年历史沧桑的见证。
进入塔内,两扇敞开的塔门和上部的门额上绘制着色彩斑斓的彩画,正中端坐一尊木胎泥塑大佛,头顶蓝色螺髻,面庞圆润,蓄着胡须,戴着耳环,身披彩色夺目、纹饰艳丽的袈裟,墙壁上绘制了壁画,佛像头顶为辽宋时期常见的斗八藻井。游人熙攘,使得塔内空间显得无比狭小拥挤。角落里有一条狭窄而幽深的木制楼梯,直通向上层,可惜被阻拦了入口。为保护木塔,2层以上部分已不再对游客开放,上面那些精美的木构件和姿态万千的佛像我们已无缘亲见,只能在网络和图书上查找一些照片来给我们的参观做一下补充了。
有人说,地球上这些古老的建筑已是看一眼少一眼了,也许多少年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会在岁月流逝中突然坍塌成一堆废墟,难以复建,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影子,就像这座塔,也在以每年两毫米的速度在倾斜,直到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阻止它的倾斜。人生亦是如此,很多东西失去了就是永远的失去,没有办法弥补,也没有途径寻回,惟有珍惜当下。
听说修建这座塔的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的家族,对外说是为了瞭望敌情,彰显大辽国威,却将南门额照壁板的中心位置留给了萧观音。中间的这幅供养人画像赤着脚,手托鲜花,一脸灿烂的笑容,并没有母仪天下应有的肃穆端庄,而是天真无邪的孩童模样。天下父母待儿女的心是一样的,他们深知“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儿虽然身为皇后,拥有无上的富贵荣宠却隐藏着万般凶险,既然再难以相见和亲自保护,那只能修建一座佛塔以求女儿能够平安健康顺遂了。萧观音颇具才华,是辽代诗歌成就最高的人,刚开始时受尽宠爱,后因写诗劝谏君王逐渐被冷落、嫌弃,35岁时因受诬陷被赐死。“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代才女贤后也不免被人心的险恶吞噬了性命,是萧观音的悲哀,也是那个人吃人的时代的悲哀。塔依然矗立,而她父母、家族的祈愿却终成镜花水月。
走出塔门,绕塔仰头四顾。木塔正面悬挂的“峻极神工”“天下奇观”牌匾很是醒目,分别为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所书。两代帝王早已作古,而他们的墨迹仍存,诉说着他们对这座木塔的尊崇。
塔是巍峨的,但在我的眼里,她也是婉约、清丽的,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看惯兴衰的妇人,虽受尽磨难,依然倔强地挺直脊梁。就像林徽因,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机智的谈吐、优雅的气质和一身傲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承认历史错误,为表彰林徽因在建筑史研究、古建筑勘察中的巨大成就正式追授她建筑学学士学位,这距离她从那里因女性身份的限制只能退而求其次取得美术学学士学位已经过去了整整97年。在中国建筑史上,她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作为诗人、作家,她又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多部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让爱她或不喜爱她的人都耳熟能详。
她是一个妇人,但她并不是一个文弱的妇人。在家国危难之际,她想得是大义。就像宋代才女李清照,她的人生并没有局限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慷慨悲壮亦是她灵魂的底色;《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中也彰显了她在君主、大臣一片“和”声、“逃”声中不顾自己暮年悲寂坚决主战、收复河山的志向。同样,林徽因文弱的皮相却掩盖不住她的傲骨。一九三七年,她在给孩子的信中说“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面对祖国被侵略,她无所畏惧;面对祖国被嘲笑无唐代建构,她不顾安危和肺病困扰,在全国各地奔波调查、实测多年,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五台山发现了唐朝修建的佛光寺,狠狠地回击了来自日本同行的嘲笑;面对决意拆除北京古牌楼的领导,她不顾一切据理力争。林徽因柔弱的身躯包裹的却是民族大义、铮铮傲骨。
读她的作品,你能感觉到她的天真,她的机智,她的真诚,她的浪漫,她的思辨,还有她的专业和严谨,她就是一个集才情、情怀与专业素养于一身的“天使”,就像那首她写给孩子的诗同样也是她自己的写照: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