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俊祥的头像

于俊祥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15
分享

追梦的奔赴

人生要有追求,有梦想,才有意义;要有收获,有成就,才有价值。实力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无愧做人,乃为成功。笔者努力践行,不枉人父,知足庆幸。乙巳年,当手机里爆满高考情景的种种画面时,使己步入古稀之年的我,触动了大学梦这根弦,暮然回到了父子俩跨越25的赶考之

                     

上世纪70年初,临西县第一毕业回乡劳动锻炼两年后的我,被推荐到国营氮肥厂当工人,既为亦工亦农,用工资买工分分得粮食,再换成粮票交到厂伙房吃饭。我是首批招收的工人,根据文化测式分配岗位,经过到唐山、苏州化工培训成为技术骨干,回厂开工生产为车间主操工。试运后,便转为正式化肥生产。我是合成车间精炼岗位,其重要性和关键是不言而喻的。

恢复高考,赋予了几届高中毕业生新的生机。自然,我们萌动了想法,尤其是这批“亦工亦农”青年,大部分都跃跃欲试。不管大学毕业分配不分配,哪里来那里去,回厂不回厂呗,但大学梦的火苗依然在燃烧,况且一年己有同学被录取,走进了大学殿堂。

机会难得,时不我待。于是,主意己决,我暗暗下决心,抓紧复习,尤其是必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因为作为一名生产车间上三八制岗位的操作工,特别是骨干主操作手,必须确保有良好休息和睡眠时间,同时搞好复习,打疲劳战是万万不可取的,不但记忆不佳而且存在隐患安全。再一说,自已是亦工亦农,家有几亩责任田,农忙季节必须回去抢种抢收及管理,包括关键时节除草、灭虫等。因为错过时机,草要长疯,庄稼就没了收;虫子不及时灭杀,它要把庄稼吃掉,使粒无收。所以种地不是儿戏,更不能放弃不管,因为自己还是农民。虽然父母和几个妺妹支持我,但不能在关键时刻不回家。班要上,地要管,还得复习,三者都要顾。责任、生存与梦想,必须处理好!关键的是时间,太珍贵

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和矛盾,既能上好班又能抽出时间,快马加鞭备考复习,必须分出轻重缓急,还得保证精力充沛和生产安全。我是确定目标,见缝插针,学一点是一点,推一章是一章,门门有序进行,课课有效复习。作为化肥生产主要车间关键岗位的骨干操作工,各道工序必须全面掌握运行指标且合格,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还要努力提高产量。不单是技术,而是责任。责任大如山,安全大于天。没有安全一切等于零没有产量全厂则亏损。

考量一名有责任、有梦想的青年主操作工、赶考者,就把握好“火候”和分寸”,确保安全生产、稳产高产,还得复习好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

高考临近,迫在眉睫。时间就是胜利之根本。班上在不当主副操作,又没有具体任务空隙,就躲在岗位背角或塔上,做几道题或背几个单词。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几次被查岗带班长发现罚款。有时,下了夜班趁不睏就复习,实在睁不眼时才躺下睡一会。

知识改变命运。那年代,学历开始走向好的趋势。尤其是没有学历,或者不是商品户口(白本),或者说不是正式职工,更不用说是干部,你就不能调动,况且我是“亦工亦农”。考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出路。因为大学毕业就是干部身份。到那时,也许改变自己甚至家庭命运。起码,改变当下难的困境。

经过曲折,在工友和老师的帮助下,总算在县教委报上了自己高考的名。

距离高考日期只剩下10天时,我央求车间主任批准复习的假。自己蜗居宿舍,除了买饭、解手外24小时不出屋,实在复习累了或睏的受不了才躺下。说实在的,堪比监狱还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按制定的学习计划推进。为了减少或避免疲劳,将各课交换复习。

准考证拿到手后,在上考场的头一天,自己放松一下,办了三件事:一是洗了个澡,二是改善了顿伙食,三是睡了个熟觉。混身充满了精力和能量。

高考当日,凌晨四点就起床了,准备和检查了备考的所有东西后,又对课本统一翻阅了一遍,早七点就奔向了考

八点四十分入场,找到自己考位,监考老师逐个对号,之后公布考场纪律。

八点四十五分,试卷送进考场,验证过后分发。得到试卷后的我,心里特别紧张,急忙看一遍,使心中有底,然后写上考号和姓名,这是必须的,决不能疏忽,更不能忘却,不然造成终身遗憾。老师读题,自己专心听看,确保不走神。在做题过程中,会做的自前至后做一遍,然后攻难题。总之,第一场顺利考过。

一连三天,自己无人接送,按时参考。尽管每场碰到有些熟人面,但都无心搭讪而匆匆闪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参加好每场考试,力争做好每道题。没有过多要求,也没有想一举夺魁。总之,向着实现大学梦奔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没有电脑,信息化不发达,等待高考分数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县教委去看贴出的红榜。

等待是最难熬的,也是最痛苦的,因为大学梦占据着整个大脑和身心,可以说寝食不安。

一进下旬,不知到县教委跑了几趟,真是每每下了班就去张望。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东方出太阳。这一天,终于盼来了“红榜”。第一眼,看到红榜全是人名和分数;第二眼,从前往后找自己的名字;再看,还是找不着。揉揉酸痛的双眼,细细找,反复找,找不到本人名字,失望了!支撑心劲的那座山,崩塌了!

心不甘。不可能,自己每门每道题都做了,咋红榜就没自己的名字怎么办?当时想到在教育部门的堂叔,请他帮忙查查高考分数,到底自己考了多少分。堂叔答应并在招生办查到了自己的成绩,其结果是距离录分数线,只差5分。

怎么只差5分呢?

据堂叔说,没想到你的数学考的这么好的成绩,但总分数达不到红榜张贴要求那就是5分之差。

后来,听参加高考的人说,如果对分数有异议,允许查分。再后来得知,在教育部门的堂叔把我高考成绩以及可查高考分并能补的消息,告诉了我父亲。其结果父亲不但没有喜悦,还苦涩的说出了让人难以接收的话语。父亲将摆在家庭面前的困境,分析衡量后决定,放弃查分契机,叫我在工厂好好上班吧,这样整个家还有个收入,能维持八口(父母、兄弟和4个妹妹的生活。

上班,踏踏实实,因为大学梦破灭了。但是,自己却将梦深深埋在了心底。

春节过后,高考落榜的工友“停薪留职”去复读,这一消息又燃起我大学梦的激情,便鼓足勇气再争取一次复读高考机会。于是,下班急急回到家,正重与父母协商这事。先是父亲听到我要“停薪留职”去高中复读再高考的话后,看着我半晌没说出一句话;母亲没有吭声,看看父亲,又瞧瞧我,抹一把眼泪扭头走到里屋去了。我一直看着父亲等待回话,企盼老人家同情、理解和支持。等来的却是痛苦和绝望。父亲终于说话,他长叹一声,低沉地说:“儿呀,爹无能,我作为父亲没有资格决定你的复读再高考。但是,为全家今后的生活,八口人没有一分收入怎么支撑下去,还有你复读的费用。要是你真的考上大学,那在校的开销怎么办?所以,你还是回厂上班,老老实实工作吧。等你成家后,当上父亲就理解了。

无语,无助,无奈!

我只能接收,只好承担!于是,我低着头扭过身子,迈出屋门,在院里推自行车,骑向回厂的那条……

自此,我几天不回家。之后,父母每天派四个妹妹轮流到工厂与我见面。只要看到我,她们啥也不说就回家。我明白了她们的“使命”,就是父母放心不下,怕我寻“短见”。

经过反复思考,自己终于想清楚了,长子要有担当,不能只一门心思考大学,条条大道通罗马。因此,我开始另辟径,利用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参加函授大学,成为一名中文系函授大学生。经过一年的苦学,得以结业。并且,在文学创作上也颇获硕果,加入市、省作协,几次应邀到北京参加文学研讨会,两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六楼领奖,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家庭日渐快乐和幸福,我又喜得两儿子,父母脸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有其父必有其子。何其幸运,此生相遇,既是爷俩,又是校友。

参加高考和送长子高考,己成为我家的骄傲。其间,父子俩跨越25载,同是临西一中学生,这成为当地佳话。

期间,尽管道路曲折、岁月艰,正是应验了那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哲理。笔者是体验者,又是享受者。大学梦,在我的人生中几次机会、几次徘徊,又几次临近;是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圆了父亲梦寐以求的愿望。

两个儿子,都出生在80年代,兄弟相差6岁。因为在工厂三八制上班,照顾孩子全委托到妻子身上。后来,通过努力上调到科室工作,这时又在业余文学创作,辅导孩子学习是有限的。直到长子到初中,工厂招收子弟工人,恰巧我调到工会任副主席,工友们都劝告抓住机会,让长子到工厂上班。

进入90年代中叶,企业开始改制,肥厂己成为有限公司。我在工会负责公司整个宣传,经常在市、省及化工报发表文章,当时,还有个特殊情况,公司的员工可以推荐到天津化工学院去进修,结业回单位按大学生待遇,可以当技术员晋升工程师。大学梦的想法又在萌动,也就是让长子上班后,一有机会就去进修,成为公司培养的大学生。

事与愿违。公司形势尤其是小化肥生产与市场不容乐观,这时一换总经理,经营状况一落千丈,且濒临倒闭。还好,因县宣传部办报将我调到报社任编辑,无论思路和人脉都有了改观。所以,就让长子报名参军,到部队去锻炼。结果,体检合格,由于当地应征对象多,没有实现理想。第二年,继续报名,经过体检、政审,长子获得到新疆参军的机会。

使人成熟。长子晓得自己当兵不易,极其珍惜并努力表现,在新兵连被评为“优秀士兵”,被营部选为文书,第二年获嘉奖。那批兵,正赶上《兵役法》修改,也就是服役由三年改为两年,既义务参军两年退伍。离开部队,长子回到家。就在第10天,县一中招收保安,经过报名、面试,他被优先录用。

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当门岗。每天要为走读学生开关校门,他见到自己的初中同学在上高中,自然打个别说上几句。久而久之,全校师生都熟悉了。这时,有人就说:“你是退伍军人,在这站岗多耗费青春。”他又经常看到自己的好多同学在考大学,于是萌发了复读高考的想法。

一天,在他值班时,有一封来自河北大学人武学院招生简章邮寄到学校,当一副校长拆开时,正好叫长子看到,尤其是退伍军人报考照顾100分,既能考上300来分就可上这所大学。人武学院是为乡镇培养武装部长的,国家对毕业生有分配政策。

下午,我从机关刚下班回到家,长子急匆匆的进了门,张口就说:“爸,我想念书。”惊愕地我,瞪大眼睛一大会儿才回过神,忙问:“你说啥?要念书。”“是。河北大学人武学院招收退伍军人并有培养政策。我想当听生,复习一年参加高考。

说实在的,我既高兴又担心。担心长子高中没有上过一天课,在部队两年除了军事科目从未学习课程,怎么能适应和跟上高三的学习呢?我关心地问:“孩子,你能行吗?”“只要努力,还有一年时间,我一定发奋学习赶上其他同学。”我看到长子坚毅目光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说到:“好!爸支持你。”长子又担心地说:“恐怕我妈不同意。”我回答“放心,你妈高兴还来不及呐,一定同意!”

                          

“县一中的门岗当上了高三旁听生!”这消息不翼而飞,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

长子到高三当旁听生,年龄最大、个子最高、穿衣最差。原来他在班下对老师称为兄弟,这次走进教室成为学生。同班、同级的同学用什么眼光瞧他的都有,他无视也不顾及,心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重新拿起课本,适应环境,跟上课程,快马加鞭赶高考。

在县城我家距县一中不足千米,所以长子每晚自习下课独自准时回家。可以说,他是两点一线。一人住东屋,父母着力营造好的环境,重新将床铺、桌椅布置一番,尽量干净、温馨,还将必备物品一应俱全,尤其是安装上了空调,以使其新的开始。

晚上九点一进家门,他就一头钻到自己卧室,专心学习不问窗外事。

深夜十一点多,他的灯还亮着,我就轻轻走进屋,提醒说:“孩子,该睡了,明早6点还上学呢。”“知道啦,爸。”这时,母亲又把温度适宜的泡脚水准备好,于是我便端进去,直到12点整看到灯熄灭,老俩口才合眼。

第二天早六点准时叫醒他,雷打不动,洗漱后去学校。

日复一日,长子身体瘦了,母亲心疼掏出钱叫他在学校吃好,父亲嘱咐他吃饱,多改善增加营养。

月复一月,长子心火攻上胳窝,左右红肿发炎。直到他问我要消炎水才知道情况,于是父母每天早上对其消炎,晚上回来时用温盐水清洗,再加吃三黄片,直至痊

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内生动力促其学习日渐提升,长子从文课抓起,尤其是作文,写记叙文以真人真事真实感受及所见所闻,特别是经历的生活和体验的事情,如当工人在车间岗位操作,在部队训练、拉练及实弹演习等,还有驻地新疆独特风景,令他成为深刻记忆,永远铭刻在骨子里。所以,写作起来很有实感和灵感,并写出特色,感了老师,被点评,被作为示范文,在本班、本级以及整个高中传颂。再之,他的文综又跟上来啦。由于他阅历丰富又理解较快,在本班乃至全高中毕业班成为佼佼者。他个人因而成为全校被尊敬的人甚至“亦工亦农”在校子弟同学把他视为偶像,每每见到我其家长工友拇指称赞。

“非典”这个使人们恐惧的名词和疫情,就发生在长子高考那年,即2003年上半年,从广东扩散到全国,其中最严重的是北京等地,身居的河北就在首都周围,防疫形势相当紧张和严峻。自然,学校就不许师生出入大门,吃住在校。在部队熔炉锻炼的长子,还是适应这种封闭式学习和生活。

   高考在即,作为父母没有经历过疫情这种特殊形势,也不知道该如何准备。长子叫我们不用担心,一切照常就行,请相信您们的儿子。

   除了隔门送衣和钱外,那就是一个劲儿嘱咐,只要努力就行了,不要顾虑考的咋样。因为大人晓得,不能给孩子一点压力和负担,他己经很努力、很刻苦啦!

   高考这天,我夫妻俩简单吃过早饭就赶到县一中,等候庄严的那一刻。

   八点己过,考点校门外,尽管疫情防控严格,但家长们还是各戴口罩,保持一定距离,在等候高考开始,同时祝愿学子旗开得胜。

八点半,一辆辆乘载监考老师的大巴车从远处驶来,家长们迅速闪开一宽道并鼓掌让其通过。只见车窗落下,伸出一只只温暖的手在致意。

紧接着,警车开路,邮政车驶来,随着呜笛进入考场。只见人们举起双手,一片合掌祈祷。

考铃响起,家长们自动离开,因为在这里只能做无用功,况且疫情形势又非常严重。

一连三天高考快结束时,次子建议给哥哥买花庆贺,母亲说要实惠的,最后采纳我的意见,暑天送西瓜解渴。于是,娘仨一同接考生。

“大门开啦!”次子一声惊喊,我们齐刷刷看向县一中即高考点,也就是长子原经常站岗的位置。

“来啦,来啦,哥哥出来啦!”又是次子首先看到长子肩扛行囊和手提书藉出来。只见次子一个箭步冲上去,高兴地接过哥哥的东西。长子跑过来,兴奋地喊道:“爸妈,您们都来啦!”母亲上前紧紧抱住长子。我呢?手捧切好的西瓜,站在身旁直直地看着母子的亲近,感到特别的幸福和喜悦。我对长子说:“快,先吃两口西瓜,解解渴!”于是双手递给他。一家人尤为快乐,让没有家人接的考生极为羡慕,并给以点赞。

                          

九月桂花香,喜讯飞千里。亲戚朋友纷纷登门或电话祝贺。

我代表全家亲自送长子入学。

河北大学人武学院在省会石家庄市区五七路西部,父子俩携带所需东西,乘长途车又转市内公交,直达目的地。

    大学的气派就是不一样,门口宏大,门牌庄重。我跟长子拿着录取书及身份证跨入大学,在报到处办理好一切手续后,先到宿舍楼后进教学楼,兴奋地父子俩一直笑容满面。最后,我要求合影留念,使父子俩平生第一次置身于大学里。这一刻,永远定格了我和长子破天荒的在学府里的合照。

长子圆了父亲的真正大学梦,正应验了那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言,两代人用行动诠释和谱写了“父子不负时代赶高考”而追梦奔赴的励志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