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开日明的头像

云开日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9
分享

黎川酒文化:岁月酿就的醇香与风情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酒文化如一条蜿蜒的溪流,缓缓流淌,滋润着人们的生活。丰收时,人们举杯欢庆喜悦;送别亲友,酒盏中满溢离愁别绪;忧伤时刻,酒也能慰藉心灵。每一次酒盏相碰,泛起的涟漪里,都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

我国酿酒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 - 前3000年),就出现了谷物酿酒的萌芽;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800 - 前2300年),酿酒之风盛行,出土的尊、斝等酒器就是有力证明。夏商周时期,酒成为祭祀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元素,仪狄、杜康等酿酒传说,也反映出当时酿酒技术不断进步。

在黎川这片土地上,酿酒同样历史悠久,只是具体起始时间已难以考证。不过,黎川独特的酿酒工艺和技术,让当地的米酒别具风味,声名远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川米酒——十月生酒。

传统工艺,成就佳酿

黎川十月生米酒,从名字就能知道,它是在农历十月酿造的。农历十月初冬时节,气温适宜、气候干燥,再加上当年新鲜收获的糯谷,为酿酒提供了绝佳条件。

它的酿造工艺很有特色。首先,要精心挑选当年新产的糯米,把糯米放进干净的盆里,用清澈的山泉水或井水浸泡七八个小时,等米完全浸透后,盛到饭甑里,隔水蒸熟成糯米饭。接着,把糯米饭倒出来晾凉,等温度降到40度左右,拌入一定量碾成粉末状的酒曲。然后,将拌好酒曲的糯米饭放进洗净的酒缸里,加入等量的温开水,水温保持在40度左右,水量一般和米的重量差不多。把糯米饭和水充分搅拌均匀后,抹平表面,在中间挖一个小窝,方便日后观察酒的发酵情况,最后盖好缸盖。

为了给酒缸保温,人们会用稻草、棉絮等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把酒缸四周包裹起来。把酒缸放在一旁静置4 - 5天,如果能闻到酒香,就说明酒开始发酵了。一般任其发酵7 - 10天后,就可以开始榨酒了。刚开始榨出的酒叫头酒,酒味浓郁香醇,口感粘稠甜美,是这次酿酒中品质最好的。刚榨出来的头酒酒精度很低,味道很甜,放置一段时间后,酒精度会上升,甜味减弱,但酒香会更浓郁,酒劲也更浓烈。榨完第一次后的酒渣加入一定量的温水,静置一段时间,任其发酵还能再榨一次。不过,第二次榨出的酒叫“议酒”,酒味和酒质都比头酒差一些。

酒入宴席,传承文化

有了这些佳酿,在黎川的红白喜事和接待宾客时,米酒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也由此形成了独具本土特色的酒文化。

在黎川,无论红白喜事,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无酒不成席”。过去,由于物资流通受限,人们经济收入不高,办理酒席时很少上白酒。再加上当地自产的“十月生”米酒品质上乘、口感绝佳,自然就成了酒席上的主角,无需再额外购买白酒。

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能看到各种大型酒席,像结婚、嫁女等场合,柬房先生会早早安排专人负责打理酒相关事宜,这个人被称为“司酒”。如果是嫁女方的酒席,男方还要包红包给“司酒”的人,而男方酒席的“司酒”人员以及其他宴席的“司酒”人员则没有这种待遇。要是主人家宴席规模大、桌数多,“司酒”人员往往会增加到几个人。

过去酒席上的“司酒”人员,主要负责温酒和上酒。他们先把米酒倒入能盛几十斤酒的大锡壶,这种壶叫“座壶”,将“座壶”盛满酒后放入铁锅中隔水温热,然后再把酒分倒入桌上用的小锡酒壶中,分发到每张桌子上。宴席过程中,“司酒”人员还要到每桌去及时添加酒。

在宴席上,有许多礼仪和规矩。以结婚嫁女酒席为例,无论酒桌上有多少长辈,上座都必须由新郎或新娘的舅舅坐,当次宴席“母舅”为大。前方和左右方的座位则按照辈份和年龄来安排。舅舅这桌未开席,其他桌都不能开;舅舅这桌开了筷,其他桌才能开始动筷。这种规矩仅适用于婚嫁喜宴,其他宴席则按辈份和年龄安排座位。

一般酒席开始后,要先向坐上座的人杯中倒酒,再依次按辈份或年龄大小倒酒,全倒好酒后敬酒要先敬上座的,然后依次按辈份和年龄敬酒。敬完酒后,大家便可以自由畅饮。为了活跃气氛,营造热闹的场面,特别是在红喜事酒席上,大家会提议猜拳,猜输的人要喝酒。

猜拳文化,趣味十足

猜拳文化在黎川十分丰富。黎川的猜拳方式多种多样,各个乡镇虽略有不同,但大体也就以下几种常见猜法。

正拳

正拳的猜法和全国大部分地方差不多。参与者用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变化出不同指数,猜对方出几个手指,然后自己出几个手指,将双方出指的数量相加,喊出一个数。如果喊对了,就算赢。比如,对方出了三个手指,喊“五”,自己出了五个手指喊“八”,双方出指总数为八,自己喊对,对方输,就要喝酒。在猜拳过程中,有些人还会加上一些吉祥语,比如称“一”为“一心要敬”,“二”为“二相好来”,“三”为“三元吉利”,“四”为“四季发财”,“五”为“五星魁首”,“六”为“六六大顺”,“七”为“七星高照”,“八”为“八仙过海”,“九”为“九九归一”,“十”为“十全齐美”等等。

七面拳

七面拳比正拳难度更大,既要猜对方的出指数量和心理,又要考虑自己的出指情况,还得具备快速计算的反应能力。其规则是“加三减三正拳”,即在双方出指总数的基数上,最大可以加三个数,其次减三个数,接着是加二、减二、加一、减一,最后是正拳。例如,甲方出了三指,乙方出了二指,总指数为五。甲方叫了“八”,乙方叫了“七”,甲方胜,因为甲方在双方总指数上加了三,乙方叫了“七”只加了二。如方甲方叫五,乙方仍叫七,也是甲方胜,因为甲方是总数减了三,而乙方只加了二。这种拳法每次很少落空,总有人会输,因为它的涵盖范围广,输赢概率大。

三面拳

三面拳的规则是“加一减一正拳”,即双方出指总数可以加一、减一或进行正拳。比如,甲方出三指,乙方出二指,甲方叫“六”,乙方叫“五”,甲方胜,因为甲方在双方总出指数上加了一。如果甲方叫“五”,乙方叫“四”,乙方胜,因为乙方是减了一。这种拳法与七面拳类似,但覆盖范围较小。

九面拳

九面拳和七面拳类似,只是七面拳最大加到三,而九面拳最大加到四,覆盖范围更大,但计算方法相同。

斤求两

还有一种猜拳法叫“斤求两”,不过现在猜这种拳的人很少了,笔者也未曾见过,现几乎消失。

除了猜拳,酒席上还有人玩猜子。所谓猜子,就是一人手心里握一个瓜子或硬币等物品,让对方猜手中有子还是空拳,这种方法简单快捷。

无论猜拳还是猜子,一般二个人都是猜六次为一轮,且规定是输者喝酒。在一桌人都猜拳的情况下,会形成几对同时猜拳。有时,大家会提议输家“担酒”。所谓“担酒”,就是两对的输家把所输的酒倒在一起,输者两人另再猜一次,谁输谁就把这些酒全部喝下。这种方法对于拳艺差的人来说,很容易连喝几杯而醉倒。

还有一种叫“抢五码”,所谓“抢五码”就是二个人议定猜六拳的酒,全部倒在一起,然后拿五根筷子放在碗上,二人开始猜拳,无论猜多久,猜一下赢者拿走一根筷子,反正谁抢走五根筷子就谁赢了,输者喝酒。

总之,在黎川的红白喜事中,为了让客人多喝酒、营造热闹氛围,猜拳行令非常普遍。要是酒席上没有猜拳,东家还会觉得是酒肴不好、客人不高兴。所以过去在酒席宴上,经常能看到喝醉的人,醉酒之人及其家人还常常要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呢。

时代变迁,文化渐隐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如今,红白喜事等各种宴席依然要上酒,但酒的种类变得丰富多样,有白酒、红酒、黄酒、啤酒等等,喝米酒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有人觉得米酒购买及贮存,及喝时要去温热等比较麻烦;更主要的是有些人认为米酒是本土自产的,用这种酒招待客人显得土气,都争着上白酒,而且还要上有档次好酒,这也许是争面子吧。

虽然现在酒宴上仍然会喝酒,但猜拳的情况却很少见了,一般只是礼节性地相互敬几杯酒,能喝的就自觉多喝几杯,一般不会去强劝酒及猜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人走出家门去外地交流增多,逐渐受到其他地方酒文化的影响,觉得猜拳不文明。此外,现在出现了醉酒伤亡后,要陪同饮酒人进行赔偿的案例,使人们惧怕喝酒出事,明哲保身更重要;再就是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了,怕醉酒伤体不敢多喝。这些因素使得劝酒猜拳的行为明显减少。因此,黎川这种深厚的酒文化正逐渐隐匿消失,实在令人惋惜。

黎川酒文化,是岁月沉淀的瑰宝,它承载着黎川人民的情感与记忆,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虽然时代在变,酒文化也在悄然改变,但那独特的酿造工艺、热闹的宴席场景和充满趣味的猜拳文化,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黎川文化中一抹独特的色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