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过视频,音乐声随之入耳:“每当我放学后,肚子就咕咕叫,好想再喊一声妈我饿了。”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往昔。
因为读书,我离开了家,开始想家,产生了对家的牵挂。
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时光是在村子里度过的。爹妈让我离开家去读书,我却讲起了条件,非得让他们给我买一套蓝咔叽布衣服才去。如愿之后,我每天踏上田埂路,清晨离家,中午回家吃饭返校,下午归家,回家之后总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有时是一家人吃,有时是从大铁锅中取出来自己吃,基本上每次饭吃饱之后,就去喂猪、找猪草。为了让我在离开家路上,衣裤不被露水打湿,妈妈时常叮嘱让我拿根竹条或者木棍,边敲打掉田埂边草叶上的露珠,边往前走;爹爹看到路边的野草长高了,会时不时地拿起镰刀割掉路旁约二三十公分的草,让我不至于没入野草中。那顿热饭、那两头猪仔就成了我心中的牵挂、对家的牵挂。
小学四至六年级的时光是在村完小度过,离家稍微远了,晚上要上晚自习,就在学校里打地铺睡,回家就为了中午、下午两顿饭,周末的放牧和家务事。为了让我能离家更远些,妈妈每年春季学期就会说邻家或邻村的某某考上的初中,到县城里读书去了,让我想起和妈妈到县城赶集吃到的零食、看到的花花绿绿。心里盼望着寒暑假快点到来、能考上初中,好和马牛羊一起到山林里撒欢,好到城里去读书。
读初中后,妈妈时不时和我讲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并唠叨起农民不好当,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忙到月出星明才归家,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一身泥,当干部的每周五天班,旱涝保收还体面的事理。我由每天回家变成了每周回家,心里馋的就是见到爹妈和妈妈做的四餐饭。
读中专了,我由每周回家变成了每学期回家,回家的次数少了、间隔的时间长了、恋家的情感浓了。一放假就兴奋无比,盼望着赶快归家,对家有了久违之感。到了家,首要的事就是见爹妈,只有见到家人,心才安稳。听到的是爹妈说我儿在省城读书,看到的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笑脸。
工作后、成家了,回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了,双休日、节假日均可回家,还可以请假回家。回家却无规律可循了,回家的积极性却减弱了,有时一周回家一两次,有时三五个月回家一次,有时在家里待几十分钟,有时待上大半天。家,在心里有了轻重之分,以自己的小家为中心的情感日益浓厚,对爹妈所在的老家少了些许的眷顾。每次回家,妈妈总会叮嘱,家里的事你不要操心,要休息好,要把精着力工作,不要让领导、让同事说闲话,端好“铁饭碗”。
爹妈总是喜欢什么事都自己扛,自己想法解决,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你们都有家有事,我们不拖你们的后腿,你们日子过好了,我们就放心了。无论大小事情,他们都是自己想法解决,除了让我们带孩子回家,从不向我们诉苦,从不要求我们为他们做事,只要我们一插手家务活,她们总会说,工作累了,在家里就歇歇,这点事我们都不够做。每次返回,总会让我们带一点他们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别人送的果饼饮品。见我们带走了他们的东西,他们就高兴;见我们带东西回家,总是说:买这些东西干啥,浪费钱,我们吃的穿的啥都有,不要再买东西回来了,给孙子孙女多买点、吃好点。
渐渐地我们便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每天中午总会睡上那么一两个小时,双休日、节假日总爱睡个自然醒,做点家务事,翻翻手机,看看信息,刷刷视频,读读小说,日子就这么日复一日从指尖流走了,牵挂就这么挥霍荡尽失去了涟漪。
一个双休日午觉醒来,顺手拿起身边的手机,指尖轻触,点开了短视频,或连续上划,或短暂停留,不知不觉间,时间已过去两小时二十分,眼睛也有点发涩了,才想起之前的计划,今天午休后回家看望爹妈。
回到家,爹爹在堂屋里用手机专注地看着短视频,感觉就如同我一样,看着就停不下来,不看则已,一看则忘乎所以。妈妈眼睛不好、耳朵听不见声音,已从之前精明能干的顶梁柱,变成了如今骨瘦如柴、颤颤巍巍的老太太,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多数时间都躺在床上。
来到妈妈床前,扶她起床。“你有二十天没回家了。”
我怔住了,心口兀自疼得紧。妈妈不识字,家里也没有日历,却把等待的日子数得这般清楚?我都不记得自己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了,可她却记得一清二楚,竟能精准说出二十天。噢,她用的是心,一颗牵儿挂女的真心。
继而心里愧疚起来、眼泪盈眶。我突然意识到,曾经推着我们向前的爹妈,如今成了被时光追赶的人,而我们却在成长的路上,连儿孙满堂、孩承膝下才是父母的最爱都不曾体悟,挥霍了太多陪伴她们的时光!
“二十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朝九晚五的几天工作、肆意度过的几次双休、一日三餐的轮回,可对妈妈来说,却是日升月落的二十次轮回,是灶火燃尽的二十捆柴,是门前小路被她的目光磨得发亮的二十遍张望,她像春燕衔泥般,将等待的日子一粒粒数进心里。我看着她的白发在光里微微发亮,忽然觉得,这世上最真切的牵挂,不是物,不是人,不是时间,而是一颗盼儿女归来的心。
成家不久的爹妈,天天围着我们转,我们天天缠着爹妈吵,那是一家人满满的牵挂和幸福。中年时的爹妈,总是盼望着我们快长快大,期望我们“竹林笋子高过母”,教导我们好男儿志在四方,要离开家门学知识、学文化、闯天下,这是爹妈的牵挂。年老的爹妈沉默了,明明期盼儿女能多陪陪自己聊聊天、吃吃饭,却把牵挂深深地埋藏进了心底。
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呢?小时候,每天都想爹妈,每天都想家,每天都回家。年少了,时间不由自己支配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家、自然而然地回家。成年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时、有了自己的小家时,却在毫无意义的消遣中耗尽了陪伴的时光、丢尽了作为儿女的孝道。
家的牵挂,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爹妈会放飞牵挂,盼我们展翅高飞,我们会小鸟依人,定期回归。爹妈也会收拢牵挂,盼我们常伴左右,我们也要建好小家顾好大家,常常回家。愿往后的日子,我们不仅把“常回家看看”听在耳里、唱在嘴上,还能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多些陪伴,别再让爹妈的牵挂变成无尽的等待,成为时光里最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