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幸福是什么?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幸福感越来越少了?幸福是身体健康、金榜题名么,是家财万贯、衣食无忧么,是爱情甜蜜、婚姻美满么,是事业有成、名扬千里么,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么,是父母无私的呵护,是爱人无尽的牵挂,还是朋友真诚的帮助……是,好像也不全是。我们的幸福到底哪里去了?是被残酷的现实撕裂,是被疯狂的拜金主义吞噬,是被糟糕的婚姻扼杀,是在孤单的创业路上已经麻木,还是幸福根本就没有来过。或许,我们一直在为没有找到理想的答案而困惑,其实不然,幸福就我们身边,它无声的到来,抑或转瞬即逝,不是你没有抓住,就是你没有在意。如果都不是,那一定是由于你的贪婪、自私、狭隘、狂妄、和无知而导致的结局。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幸福就如同一叶小舟驶进了我们的人生长河,它划过不谙世事的童年时代,跳过激情似火的青年时代,跨过睿智从容的中年时代,最后驶向心如止水的垂暮之年,每一步,它都与你相伴,它时而姗姗来迟,时而如期到达。你可能会说,某些人一出生就在苦海里跋涉,他们有过幸福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们的命运是不幸的,也有过许多的辛酸和凄凉,但是国家和人民给了他们太多的关心和援助,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所以他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
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我们生存的压力与日俱增,当我们失意的时候,真的不必怨天尤人,生活是公平的,从来都不会厚此薄彼。我们应该好好想想那些在大灾大难中挺身而过、顽强拼搏的人们,他们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样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失去了亲人,家园被毁,城市和乡村一片狼藉,他们无家可归,而且灾难频频袭来,在面对巨大的伤痛,心灵备受煎熬时,他们没有恐惧和绝望,而是在废墟中盎然屹立,用坚挺的脊梁和超人的勇气与灾难不懈的斗争,自信而坚强的书写着新的生活……相比他们的遭遇,我们的这些坎坷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常常想起童年的一些往事来,里面折射出幸福的光芒,让我心底荡漾着温暖。八十年代中期,家里经济还很拮据,兄妹也多,父亲拿回工厂里分的桔子,自己舍不得吃,先给我们兄妹每人一个,我小心翼翼的剥开桔皮,掰开一个桔瓣放到嘴里,香甜的味道让我兴奋而陶醉。那时,一年中也难得吃上几次水果,所以这种感觉依然记忆犹新。还有上学的时候,偶尔会向父亲讨上几角钱,到学校里的商店买上一瓶三角钱的汽水,却喝得有滋有味,即使渴的再厉害,也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喝,然后旁边的同学手里抱着装满水的葡萄糖瓶子,眼巴巴的看着我。还有那时穿的鞋都是母亲做的布鞋和棉靴,做梦都想有一双球鞋,跟父亲要求了好多次,终于有一天,球鞋买回来了,我是高兴的合不拢嘴,第二天穿上感觉真舒服,走起路来也利索。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光着脚长大的,除了很冷的季节以外,走亲戚或者天气很好的时候才穿布鞋,平时都是光着脚板走来走去的,不论路山满是泥泞,还是晒得发烫。
我十分羡慕今天的孩子们,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在爱的阳光和雨露中成长,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里欢笑,他们有艳丽的服饰、新奇的玩具、随意挑选的食品、最好的学校和许多优越的条件——他们是无法想象在那个物质异常贫乏的年代,我们是如何的生活和学习的。尽管如此,当我面对聪明活泼的女儿的调皮要求是,总是尽可能的去满足她的愿望,生怕她受一点苦,毕竟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吃了很多苦,所以每次看到女儿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我心间的幸福感就油然而生。我想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对子女都是如此的爱之有加吧,也难怪,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对文学充满了热爱,并萌生了做一名自由作家的梦想。这些年一直为此而坚守信念,默默耕耘,为了生命的绿色,点燃激情,舞笔抒怀,始终保持着一名文学青年对文学炙热的温度,虽然其中有过困顿和彷徨、失落和忧伤,但是从未改变过初衷。从诗歌被人们狂热追随且象征爱情的伟大力量的年代,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的把人们的精神世界挤压到极限时,文学作品的内涵早已被忽略或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财富的魅力。这二十年的创作之路过得有些清苦,没有骄人的业绩,可是生活得很充实,很自在,也有些许的成就感,欣慰之中是由来已久的幸福。
幸福是一首歌,不在于歌词的质量和歌唱的水平,只在于歌唱者的心情;幸福是一片森林,不在于季节的变幻和物种的繁多,只在于自然的态度;幸福是一叶舟,不在于结构的轻巧和行驶的速度,只在于沿途的风景;幸福也是需要珍藏、需要积累、需要经营的,祝愿所有的人们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