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俊权的头像

赖俊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2
分享

一犁岁月润新田

一犁岁月润新田

 文/赖俊权

      没有辛勤的付出,哪有丰厚的收益?阳春三月,正是春耕时节。播种希望、耕耘收获,许下一年的愿景。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耕,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一)

布谷啼鸣,微风拂煦,对梅县乡村而言,三月非闲月,而是忙碌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储备农资、锄土翻地、育苗播种,每一片田垄开始苏醒,每一寸土地期待播撒。这期间,最辛苦的尤为客家女子。天刚破晓,薄雾如轻纱般在田间萦绕,她们早早起身,家中老小的早饭、农事的安排,桩桩件件,井井有条。用过早餐后,便扛起农具,奔赴田野。她们的面容,带着质朴,眼眸中闪烁着对土地的挚爱,丝毫不见消磨倦怠。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中国妇女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而客家女子的贤惠、勤劳能干更是闻名海内外。自古以来,客家地区田地少,男人们无奈告别妻儿,外出谋生,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女人肩头,至今留下“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镬尾、针头线尾”的美德,以及勤劳、俭朴、坚忍不拔的性格,受世人称赞。

田垄边,当男人翻耕着土地,铁犁划开泥土,新土的芬芳瞬间弥漫开来,那是大地苏醒的独特气息,妇女们便紧随其后,开启精耕细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们弯下腰,手指轻捻,将饱满的种子,播撒土地。

客家妇女自古与耕种息息相关,她们住在山区,唯有勤劳实干,方能维持生计;唯有省俭节约,才能兴家立业。客家儿女,始终传承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人不闲的习惯。

(二)

我出生于客家农村,儿时亲身体验过春耕农忙的艰辛,小小年纪也曾莳田、插秧、灌水、犁耙。那时,犁地这类活,基本轮不到我们小孩子。不过,看牛、喂猪,帮忙的活儿,我们还是要承担的。莳田时节,大人最辛苦。选种、浸种、育秧、插秧,为了赶农时,那段日子,基本上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弯腰弓背、半蹲式的动作,不断重复来回,让人疲惫不堪。所以我们小孩子会自觉帮忙挑水、洗衣、做饭、喂猪、喂鸡等。

“清明前,莳完田”,莳田是件苦差事。春季雨水偏多,遇上下雨天,大人们披蓑戴笠,当年塑料雨衣比较少,披蓑衣戴笠就像古时的人。在我们家乡,小时候放学后,或周末,我们便放下书包,帮忙扒秧、莳田,偶尔,也会拿着小盆,挽起裤腿和袖子,出门捉鱼,运气好时,也能抓到小半盆。

春耕,意味着一年劳作的开启,也是希望收获丰收的播撒。“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多么富有诗意的诗句,这也饱含着农民的辛勤与付出。

印象中,小时候人矮小,感觉天地大,青山如黛,蓝天白云相衬,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田野里,新翻的泥土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大地苏醒的生动模样,洋溢着生机。长大后这种感觉却越离越远,故乡也只在梦里常有。

(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农事远离人们,有些人洗脚上田,或出门经商、做工,远离了故乡。如今的春耕,早不局限于田垄间的播种,管理柚园、茶树、花木、葡萄园、菜地、农庄等,春耕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也丰富了很多,不单有水稻、蔬菜、甘蔗、花生、黄麻等,还有三高农业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偶尔回乡,在梅县大地,在梅水岸边、阴那山下、雁洋丙村、茶山村、侨乡村,处处柚园里,高山上,工业园区,仍可见春耕的忙碌身影。春耕也包括在城里工作,用汗水和勤劳耕耘自己的生活。

春耕,是童年记忆的乡愁。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播种希望,收获幸福。梅州山峦多,耕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让这片土地丰衣足食。

一年好景在春耕,不误农时不误春。春天,万物复苏,是耕耘时节。古人云:“人随春好,春与人宜。”在三月,世间万物,都会在春天的怀抱中,慢慢变得美好。

春日,俯瞰梅县大地,姹紫嫣红,百花盛开,与城区的高楼大厦、乡间的客韵民居相互辉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在生命的历程中,总会邂逅数不尽的美好,行走在早春三月春光明媚,感受春天的温柔与喜悦,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人生的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