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丽宏的头像

陈丽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0
分享

妈妈的厨房

四季轮回,一日三餐。寻常人家的日子总是跟厨房紧密相联的,不过几个平方大小的空间里,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气,那里饱含着家庭的温暖,储存着情感的温度,藏匿着健康的密码。

小时候常常看母亲在厨房做饭,坐在灶台前的我,一边往灶膛里添着柴火,一边看着母亲在厨房里打转,水桶、洗菜盆、案板、菜刀、擀面杖、铁锅、钢筋锅,仿佛都是她手中的武器,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从菜地里铲来的韭菜,拔来的水萝卜,掐来的豆角,摘来的茄子、辣椒、西红柿、挖来的土豆、掰来的玉米……那些绿油油、红彤彤、金灿灿的蔬菜,经过清冽的井水的浸泡和冲洗后,在母亲娴熟的手法下,一会儿功夫就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光有蔬菜是不够的,在以面食为主食的北方,和面就成了日常。母亲总是一只手端着水,一只手迅速的揉着面团,有时候见她右肩微耸,有点吃力的样子;有时候肩耸得更高,甚至还踮起右脚,烈烈的火光映得她的脸颊红通通的。那时的我总是想,这个灶台真得应该低一点。

在季节的轮换中,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春天万物苏醒,阳气始发,门前菜地偷偷冒出头的韭菜,不过几天的功夫就长的有半筷子那么高,母亲用小铲子铲下来,择洗干净沥干水,或炒或炸或包,鸡蛋炒韭菜最下饭;时间宽裕时就包一顿韭菜饺子;下雨天有兴致炸一些香喷喷的韭菜盒子,再就着浓稠的小米稀饭,吃得那叫一个新鲜和舒坦。

接下来水萝卜和小油菜上场了,两者在沸水里和半扎长的面条完美融合,再佐以食盐,一锅清汤面浑然天成,面条滑溜,萝卜清甜,油菜脆嫩,原汁原味,身心熨帖。

夏天是蔬果季,各种蔬菜陆续登场,丰盈着餐桌。蒜拌芹菜豆角,茄辣西拌香头面便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午餐。名曰香头面,讲究的就是面条如燃剩下的“香头”一般长短,活了碱的面条微微发黄,口感筋道,吃完唇齿留香。

到了傍晚,太阳的炙热逐渐消退,晚霞染红了天边,母亲穿梭在菜地,从纵横缠绕的藤蔓上摘下成熟的番瓜,用胡麻油煸炒,香气四溢,酸爽可口,那一盘醋溜番瓜的精髓,至今无人企及。

秋风乍起,身体对热量的需求增大,碳水就成了当季的宠儿。当杲杲秋阳给墙角的南瓜描上最后一层金边,玉米穗子的胡须也染上了夕阳的颜色,土豆塄上裂开了小嘴,黄豆秧上缀满了串串,母亲的碳水盛宴便开场了。

三餐过后,母亲将热气腾腾的玉米、土豆、南瓜、毛豆端上了桌,足足码了满满一盆。虽然肚子吃得浑圆,但还是架不住诱惑,玉米软糯,南瓜香甜,毛豆豆香浓郁,最妙的要属土豆,表皮沙,内里糯,入口绵软,后味清甜,口感层次很是丰富。

冬天严酷,万物凋零,母亲用窖藏的大白菜、土豆、白萝卜、胡萝卜、芹菜、大葱等,和各种肉类搭配,充实了冬季的餐桌。最经典的要属清汤羊肉,这是她在无数个天寒地冻的早晨,给一家人做的早餐,抵御寒冷,滋补身体。

羊肉是前一天夜里煮好的。母亲小心翼翼揭去羊肉汤上的乳白色油脂,按比例加水,煮沸之后,将土豆切块、白萝卜切片放进汤里,约摸二十分钟左右,将滚烫的肉汤舀进切好肉片的碗里,撒上香菜和葱花,清汤羊肉就做好了。

一碗下肚,汤鲜肉嫩,没有丝毫油腻。土豆和白萝卜充分吸收了汤里多余的油脂,更加丝滑。再泡上母亲做的烙饼,那滋味简直叫绝。

除了这些家常的饭菜,母亲还别出心裁地利用各种食材,做出许多特色美食。作家笔下的“珍馐佳肴”榆钱饭,甜丝丝的烫面饼子,蒸饼,搓鱼子,糖萝卜麦饭,蜂蜜馍馍,鸡肉垫卷子,牛肉小饭,麻麸包子,玉米面发糕,凉粉……令人回味无穷。

遇到特殊的日子,母亲在厨房忙碌的时间更长。家庭成员过生日,必定要擀上一碗长寿面;端午节蒸粘糕炸油饼;中秋节烙油锅盔;腊月里炸油果子;除夕包饺子,满满的生活仪式感。

母亲在厨房不仅只加工美食,还会制做一些食疗的偏方。吃伤食了,炒一些焦盐和小茴香消食;拉肚子了,做一碗炒面茶止泻;伤风感冒了,煮一些葱水驱寒;手脚起冻疮了,熬一锅辣椒水消肿。神奇的是,这些偏方十有八九都奏效了。

就这样十年如一日,母亲一边营务庄稼,一边在厨房里默默耕耘。正是她的勤劳聪慧,让家里温情四溢,也让我们茁壮成长,她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美食体验和对生活无限的探索精神,在岁月中感知着自然的魅力。

时光流淌,成年后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厨房做饭,才明白那些繁杂的工序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过硬的手艺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煮饭不是为了单纯的果腹,那是在用发自内心的爱熨帖着身心,守护着健康。而那些消磨在厨房里的时光,终将会让你在不久的将来收获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现在每次回家,母亲一如当初在厨房里忙活,我站在旁边看她做饭,因为受肩周炎的困扰,她总是用左手的小臂支撑着灶台,我又在想,这个灶台真的应该高一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