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爱情或许是山盟海誓,地久天长。亦或许是缠绵悱恻,琴瑟相鸣。古往今来,相敬如宾的爱情不知羡煞了多少世人,那么爱情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就藏于其中:不负情愫而生相思,千行泪落乃知深情,值此便可话尽鸳鸯相和,同渡永生。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朝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著名曲目之一,其唱腔宛转悠扬、洋洋盈耳,词句亦是雍容典雅、妙语连珠,初次听来便觉沁人心脾,陶醉其间无法自拔。《牡丹亭》曲目以古代男女相思相爱为主旨,主要讲述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在一次游园中,因满园春色与秀丽花草而感触颇深,并于梦中与素昧平生的柳梦梅交游且互生情愫,而黄粱一梦终是转瞬即逝,梦醒后的她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积怨成疾含恨离世。与此同时柳梦梅也因同样的梦境四处寻找杜丽娘,最终因为情深意笃而来到丽娘坟前与其“重逢”,并在道姑帮扶下使得已经故去的杜丽娘重获新生,二人从此互相携手,鸾凤和鸣,获得了鸳俦凤侣的爱情一事。诚如诸君所愿,按照古人对于破镜重圆之类美好事物的愿景,《牡丹亭》的结局自然不会背道而驰,然而中间的跌宕起伏,冲突反复的确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将古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以及竭尽全力冲破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理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完美无缺。作为新思想影响下的我们,虽然难以对此产生共振,但其却又是使我们从中获取无限勇气与智慧的有效良方。因而时至今日经久不息,被奉为经典传唱,不绝如缕。
《牡丹亭》中对于角色情感的表现可谓登峰造极。“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杜丽娘因梦境而无法自拔,最终忧郁辞世,临终前她依然不忘这段恋情,还恳请双亲将自己的画像埋藏以等待梦中的如意郎君前来探觉。“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在绘画自像时欲将自己对梦中郎君的清狂倾诉与对方,然而却因为伤情满溢无以言表,如此痴情怎不教人心碎恸惋,正附和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还有最经典的惊梦唱段,姹紫嫣红开遍,牡丹怎能独占先,其亦是在映射杜丽娘内心的惆怅,她觉得自己和牡丹一样,在惆怅中虚度这短浅的韶光。而这般怅惘或许因为杜鹃花的漫山遍野,因为荼蘼花的轻柔似醉让自己在青春时光里埋没了最美的身姿,亦或许她也是在等待真正的良辰美景,等待真正的佳偶天成,不然又岂能做得这南柯美梦。
其实,现实的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为爱痴狂的杜丽娘呢,在追求理想与爱情的道路上彷徨过、失落过亦痛苦过。经历过不计其数的失败依然看不到成功的曙光,但我们依旧坚信,依旧没有放弃,依旧跌倒了继续爬起并掸落身上的泥土坚强的前行,因为我们也和杜丽娘一样,即便身处绝境也相信会迎来柳暗花明的绝美时刻。最终的杜丽娘起死回生,并在历经重重波折后与苦苦等候的梦中情郎永结同心,实现了那海枯石烂的爱情誓言。因此,我们从中也可得出,不论当下的你有几多困苦,有几多难言之隐,甚至是身陷无数的艰难险阻中,但只要相信希望,相信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然后付诸努力行动,那么成功的曙光也自然不会辜负你这一路的艰辛与汗水。
再回曲中,那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又无不扣人心弦,时光总在匆匆而逝,因此对一个人最深沉、最永恒的爱,就是赠送其一段美好的姻缘,从而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永远保留下去。杜丽娘感伤岁月流逝,同时也在感叹好梦惊回便不由发出此般感慨,一是为了留住这易逝去的韶华,二是为了能和梦中郎君可以约定姻缘,生死相依。这一点则类似佛教中对忘川彼岸的描述,如果爱一个人爱到无法忘怀还拒绝饮下孟婆汤则会被投入忘川河中,亲眼看着自己前世的爱侣在奈何桥上来回千年,如若最终二人能等到此般轮回,则重生后上苍依然会使二人相逢,再续情缘。如许凄婉,但却牵引着无数对爱情执着的人们前赴后继去尝试此般苦果。如此亦印证了晚唐诗坛名匠李义山所言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死不渝,永为爱痴狂。
曲词中还有句“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表达了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冲破封建枷锁的渴望。其正是杜丽娘因为梦醒后不愿被无情的现实所鞭挞,重游园林寻梦时所发出的感慨。这也贴合了千百年来关于爱情的古诗词与文赋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特别是在一些古典神话中均可窥得。譬如为了爱情宁愿舍弃仙女身份也要下嫁给凡人董永的七仙女。那因被天庭残忍割舍,每年只得在乞巧节当夜才能与心爱郎君相见一次的织女,云云,数不胜数。这些虽然和杜柳二人爱情一样皆是神话凭空造,但无不反应了生活在繁文冗节下,爱情不得自主的人们发出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最沉闷的怒吼。毕竟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若父母不愿即便二人相爱再深,也无济于事。最现实的当属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与唐琬之间的爱情。陆游和唐琬无论才华和性格都属天造地设,但就因为陆游的母亲不同意这桩婚事,二人最终没能喜结连理,只余下那“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与“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的无尽慨叹。故而观之,杜丽娘就是要打碎这些,要让自己的爱情无人管、无人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况且这种敢于冲出困境的束缚,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的精神,当值得我们去学习。毕竟我们的人生就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去辩证的否定,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努力才不会付之东流,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纷呈。
以上种种皆为我对昆曲《牡丹亭》所钟爱的原因,其不仅通过神话与现实的结合为我们展示了古人对一生所爱而执着追求的生动画面,还从中演化了许多人生的哲思。其中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对美好的期待都是值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我们所品味与效仿的精华所在。略微悔恨的是起初的我也总以为与这些难以共鸣,甚至嗤之以鼻。在未听得《牡丹亭》这一优美的戏曲之前,我始终对我国流传的戏曲文化是浮光掠影,一知片解,总以为这就是过了年岁的老者才会钟情的音乐形式。因而将所有的审美放在了流行歌曲的玩味上,倏忽了对真正的美学的追求。而随着知识储备的递增,当我逐渐知晓《牡丹亭》等昆曲名剧后,才忽觉古雅的美原来可以如此般心醉神迷,陶冶情操,甚至感悟颇深。
而且昆曲《牡丹亭》的题记中还有这般词句即: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打破生死界限使二者互相转化的观点,不仅是对生死观予以哲学的回复,还是对爱情的更高级的升华。的确如果爱一个人爱到铭心镂骨,就可以超越生死的束缚,飞升为天宫的神仙,永生永世,长相厮守,这或许是全剧主旨中最感人至深的地方了。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一切都是这般美好,如诗似画,阳光和煦,温暖如春。杜丽娘也获得了重生,可以和柳生梦梅永远幸福的生活了,然而我却忽觉千言万语难道心中感念,既然如此,便以此终了罢。最后,牡丹亭外繁花在,犹伴昔时赏樱人。曲未终,人未散,希望重生的杜丽娘亦可使传统文学与文化重获新生,更愿昆曲文化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