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海淼的头像

袁海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1
分享

邂逅作家网

长期以来,一直想写些文章,表达思想,寄托情感,分享生活,然而,发表渠道看似宽广,实则不然。熟悉的报刊没有类似的栏目,不熟悉的刊物则绞尽脑汁争向营利,令我颇感烦恼。

二零二二年,我若有所悟,终于想明白,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要发表,权当是记录生活,滋养文气,积攒文脉,于是便开始写些散文。

俗话说:“人死留名,豹死留皮”,立身于天地间,但凡有些志向,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不为名利所动?答案显而易见,此类人少之又少。别说我孤陋寡闻,至少于我的生活圈里,我尚未真正发现这样的人。

《到罗城来看山》是我所写的散文中我比较满意的一篇,文章以九万大山为主题,写罗城的山以及我对山的一些美好感受。写出来没多久,我便在网上络看到某文化机构的散文征文,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步骤投稿了,投稿后一个月左右,我便收信息,说我的投稿《到罗城来看山》获征文一等奖,但要出资2980元去西部某著名景区参加文化研习活动,才能参加颁奖仪式,领到获奖证书。看到此处,我有些温暖,但更多心寒。觉得温暖的是写文章本不容易,写出的文章得到认可更是不容易;觉得心寒,说起可能有点俗气,免不了为人诟病,不过,纵然俗气,心里终究是不服气的。我想既然得了一等奖,没有奖金我也能理解,毕竟征文活动也需要有相应的一些支出,有时为活动的顺利举行和圆满完成还不得不拉点赞助,但还要从作者囊中掏钱,似乎就有点不地道了。于是就毫不犹疑的放弃了参与研习的资格。

然而,颇感幸运的是,也就是在这时,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作家网,竟被它深深吸引,作家网版面清新,栏目众多,格外吸引眼球的是投稿。于是便在作家网注册写文章。让我备受鼓舞、颇感振奋的是我的第一篇投稿《崇山记忆》还被列为“重点推荐”文章。

自揭其短,那是自揭伤疤,多多少少需要勇气的,不过我心里明白,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方能行稳致远。写文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读者的要求似乎越来越来高,眼里大多容不得沙子,他们或许可以原谅你一篇、两篇甚至三篇文章写得不好,但不可以一直原谅你写得不好。去年某知名诗人的几篇尿尿诗被人截图上了热搜,该诗人一时间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道,且看留言处人人评头论足,好听的话、表示理解的话一句没有,难听话一段接着一段,那图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崇山记忆》写的是我扶贫生涯的所见所闻,文章既写了帮扶的一些举措和成效,也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民俗,写得颇有情感、颇有温度,这样说或许是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但接下的解剖才是重点,《崇山记忆》跟同期“重点推荐”文章相比,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选词造句上还不够严谨,在思想表达上还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文章逻辑结构似乎也略显不足。

我想作家网将其列为“重点推荐”文章系列,一方面是看到了文章的可取之处,许是文章的思想上积极上进;另一方面我想为了鼓励我这个略显稚嫩的新人,增强我于写作的信心,让我在新人辈出浪花四溅的的文海里航行更远。隔着看似近实则遥不可及的网络,我无法触及作家网的审稿专家们,但我似乎能感触到他们内心世界,感触到他们炙热的灵魂,感受到他们于新人应有的温度和包容。

我感谢审稿专家的厚爱和鼓励、支持,于是我更加坚定了在作家网写文章的信心,因工作原因,业余写作时间毕竟有限,文章写得不多,两年以来,时至今日共写了60余篇,其中主要是散文,也有部分是诗歌和小说,投稿中亦有三五篇退稿。对于退稿,我颇感烦恼,心里略有点不服,但我心里亦明白,知耻方能后勇,带着问题,我常思考,如何将文章写更好。

在作家网写作两年,仅弹指之间,但细细思来感触良多。结缘作家网,也许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福泽了,不怕别人深感不耻,我在事业上很有上进心,总想着有朝一日要出人头地,然而情商较低,不为领导所喜,纵有才华亦是无补于事。事业坎坷,时令我痛心疾首,愤怒出诗作,大抵如此,便萌生文海行舟的想法,然而想到发表又成问题。大抵是名利之心时有死灰复燃之状,一旦文章写出来若不能如愿发表时,总不免了郁郁寡欢。然而,仿佛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次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我遇到作家网,犹如在黑夜看见一盏指路明灯为我导航定向,于是毫不犹疑的一头扎进去,经受不起作家网厚重资源禀赋的重重诱惑,结果毫无疑问是我“沦陷”了,但我对这结果却欢天喜地。

结缘作家网,我最大的感触是鼓励与鞭策同在,简而言之,在作家网的开篇之作《崇山记忆》是对我鼓励,三五篇退稿便是作家网对我的鞭策。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鼓励,让我持之以恒坚持写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鞭策,让我于写文章时更加慎重,文字越来越成熟老练。结缘作家网,我的另一感触是它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但凡有点文采的人,又有谁不渴望有一个好平台,让自己的文采绽放光芒,我本俗人,自然也不例外。它给予我及与我志趣相投的文学爱好者们一个展示自己、抒发感情、记录生活、表达思想的平台,这于我而言,是一份难得的令人感动的深情厚谊;同时它汇聚了不少知名作家,也汇聚了成千上万血肉饱满、思想丰富的优秀文章,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工作之余、写作之余,有机会去学习和参考。读别人的文章其实是在读别人的思想,读别人的人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生或许有各种遗憾,也有诸多不如意,但人生因阅读而富有,思想因阅读而有内涵。文海泛舟,不仅仅是要求文学爱好者创作,更需要大量阅读。写与读在文海里如影相随,似乎谁也离不开谁,我想大凡有过写作经历的都会有这种感受。作家网满足了我阅读的需要,也满足了我写作的需要,是我立志于写作重要基石。

一位知名作家曾这样说过“走进《中国作家网》,仿佛走进中国文学殿堂,走进作家的心灵圣地,去享受各种各样文学知识、享受文学的美,陶冶自己性情,洗尽心中的浮躁与尘埃。”对此,我亦感同身受,人生在世,气象万千,能够感受到不尽是圣洁与美丽,不尽是温煦与宁静…而真实的感受往往是圣洁与尘埃同在,浮躁与宁静同在…试想,一个人无论身份地位有多高,若没有文化的熏陶,没有文学的滋养,很难做到超凡脱俗,清新亮丽。摒除尘埃,守住心中那份难得的宁静唯一的路径就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有谁不想在喧嚣中感受宁静;在尘埃中窥见圣洁,在平凡中看见伟大,而文学、文化则是人们在平常事件中发现善恶美丑不可或缺的锐利武器。《中国作家网》是一个宝库,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学的过去,也承载着中国文学的未来;犹如一个璀璨的明珠,晶莹剔透,以耀眼的光辉照亮数以千万计文学爱好者前行的路,它不仅是作家殿堂,也是过网游客的精神家园。网络时代,纸质刊物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不了文学发展的需要,《今日作家国际互联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二零零二年四月,中国作家协会党组研究决定,将此前的《今日作家国际互联网》网站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网》。易名二十余年来,几经改版,以清新的视角吸引更多文学爱好者入驻,让网迷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写作灵感倍增。

回想起来,结缘《中国作家网》,一路走来,我收获满满;最大的收获是写作水平得到提升。今年的七月,区局机关党委组织的“故事里的广西气象”征文活动,我的散文《今夜,我在八腊等待》荣获气象人说气象故事系列唯一一等奖,《群山见证》获台站故事系列获优秀奖。说起来,《今夜,我在八腊等待》写作于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当时的文章名为《等雨到来》。文章写的是一次人工增雨的过程,缘何改为《今夜,我在八腊等待》,是想让读者第一时间就能联想到气象人所做出的艰苦努力。“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夜本是休息的时间,自古亦然,一个“夜”字,气象人的艰辛跃然纸上。

岁月匆匆,转眼间已是两年,从最初的美好相遇,到后来的执着相守,心里总是甜蜜的记忆。回忆起来,与作家网的相遇是美好的,但也略有些遗憾;遗憾的是未能早点邂逅作家网,若是早点结缘,或许于今日当是另一番情景。不过,我心里明白,人生在世,免不了有遗憾,弥补遗憾的关键是继续努力,让遗憾不在继续。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追求真理和文学的路上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树立了光辉典范。于我而言,逐梦文学,似乎才刚刚开始,路还很遥远。怀揣着矢志于文学的美好梦想,带着对作家网无尽的感激之情,唯有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方不负初见作家网时的妙不可言,方不负相遇作家网后的美好感受,方不负余下的美好年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