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故事》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父亲是一个乡间小学校长,母亲是一个代课老师。上头两个哥哥,他们经常带着我这个唯一的妹妹做一些淘气的事。一家人住在学校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初三那年,我考上了常德中等师范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很好的校训。在校期间陆续从校图书馆借了一些课外书看,快毕业的时候,主要在看巴尔扎克。有一次逛街,同班的男朋友陪着我,在下南门的商场,我看见了好大一瓶香槟。我指了指香槟,说,那么大,是在打广告吧。毕业后不久,男朋友从常德到安乡来看我,背包里就背着一本巴尔扎克的《夏倍上校》和那瓶香槟。原来,“我们”也浪漫过。
毕业后回来被分配到乡中学任教,我感到知识不够,于是开始自学大专课程,同时开始文学创作。两年后兴起停薪留职热,我索性跟着下海去瞧瞧热闹。足涉百行各业,口尝人世炎凉。几年后我拿到了大专文凭,文学作品也发了几个豆腐块。打工生涯千辛万苦,家庭生活也一波三折,而最后一个浪头,则彻底把我打蒙了。
孩子四岁那年我被查出得了青光眼,我奶奶一辈子是一个瞎子,我的父亲后来得了青光眼正在失明中,而我也即将失明,天一下子塌了。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没有做,我还有那么多的书没有读。不,我得赶紧把要办的事给办了,在失明前,我得把要看的书全看了。我辞掉了工作,给自己开列了一个读书清单。将近三年,我顶着一切压力,闭门读书
。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每一门学科最早的那本书,最值一读。文学读《诗经》,史学读《尚书》,哲学读《易经》,自然科学读《山海经》,外国文学读《希腊神话》。然后顺流而下,把每一学科代表性的作品摸一遍。史学翻看《中国通史》,把以前感性的认识落实在目前痛苦的心境里。文学翻看《中国文学365天》和《外国文学365天》,把文学和生活普遍联系起来。自然科学主要看《世界未解之谜》,把未知和已知结合在一起。宗教看《圣经》,里面窥见到中东战争的根源。时光流逝,我感觉世界在我面前清晰起来。
这种“自觉的系统的”读书,效果很好。余秋雨先生也有类似的读书经验,并且是两次。一次在文革期间,一次在功成名就之后。第一次给了他精神追求,第二次给了他精神突破。第二次他不仅主动离开“位子”,还离开“圈子”,将自己一个人置身于时代洪流中,中流砥砺。他的自传体小说《借我一生》,是一部完美的精神史诗,可以反映他个人甚至当代中国的精神全貌。这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是高雅的,深沉的,谦逊的,负责任的,有担当的。余秋雨先生写诗不多,但仅“借我一生”四个字,就诗意盎然。
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2011年我自费出版了个人诗集《玉女心经》,当时有个调皮的想法,都说诗歌不好卖,我能不能挑战一下市场呢。事实证明,挑战失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它自身的市场规律,不是我一时心血来潮或者一厢情愿就可以成功的。其实出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人生预想,当时只想看完书就满足了,现在居然还自己出书了,我觉得自己死都可以瞑目了。
诗言志,诗歌抒发人的心志,承载着人的感情和精神。即使用最鄙陋的文字去描写诗歌,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就好像无形的清风,能灌注在每一个现实生活的罅隙里。汉语诗是中国文学的结晶和发祥,有自己独立的生长体系。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新诗,一脉相承。
新诗从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开始至今,适逢信息技术网络革命,已经走到了貌似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它的灵魂仿佛就是当下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冷暖自知。总之,新诗训练思维,古诗训练语言,经过诗歌训练的作家,创作会有别样的风味。
最后回到我的眼睛。当时也经常治疗,最后决定动手术。去动手术的那天下午,是孩儿他爸陪我去的,却没有碰到主治医生,就没有动。回到家,他爸出奇的冷淡,我也冷了。后来就不治了。到现在我的眼睛也没瞎,也没有要瞎的迹象。当初如果动了,后果怎样?唉,人生没有如果,明天还不知咋样呢!
如果说我是一个作家,我这个作家好像是“黑”出来的,呵呵。感谢所有陪伴我,等待我,帮助我,包容我,支持我的人,谢谢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