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闻 “凉水村” 这个名字,是在一个炽热难耐的盛夏。彼时,城市像是被放进巨大蒸笼,柏油马路被晒得发软,行人的脚步匆匆,带着被暑气灼烧的急躁。而“凉水村”三字,就像一股清泉,从旁人的闲谈里淌入我心间,瞬间唤醒了我对清凉与润泽的渴望。
想象里,凉水村该是被灵动的水泽温柔怀抱。或许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沿着错落有致的田埂潺潺流淌,水底的石子和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溪边会有几户人家,屋舍被爬满青藤的篱笆围绕,青藤上点缀着不知名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井台上,永远搁着半瓢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水珠顺着瓢沿滑落,在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那水,必定是清冽甘甜,带着丝丝凉意,能驱散夏日所有的燥热。
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站在村口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梧桐树下时,眼前的景象却如同一记重锤,将我美好的幻想敲得粉碎。映入眼帘的,不是潺潺流水,而是干裂的土地,张着一道道裂痕像是大地干涸的嘴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对水的渴望。村里的房屋错落分布在山坡上,墙体被岁月和烈日侵蚀,显得斑驳破旧,没有想象中被水润泽的清新与灵动。
环顾四周,村子被群山环绕,山上的植被稀疏,露出大片偏红的泥土,像是秃了顶的老人。本该是溪流蜿蜒的地方,只有一条干涸的溪道,狭窄的溪床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像是被丢弃的鱼骨,在阳光下泛着惨白的光。偶尔能看到几株顽强生长的野草,从石缝里探出头来,却也是蔫蔫的毫无生机。
此时,我才真切地明白,这“凉水村”的名字里,藏着的并非是丰沛的水源,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对水的念想。这巨大的反差,让我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现实的惊讶与失落,也有对这个村庄未来的好奇与担忧。而这,也成了我探寻凉水村故事的开端,一场关于水、关于生存、关于希望与失落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在凉水村,在骨干塘边、洼地水田边到处可以找到凉水人自建的水窖。大旱面前,这些水窖很容易干涸见底。
往昔岁月里,日常用水的获取堪称一场艰难的跋涉。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雾气,村民们便已挑起水桶,踏上那漫长而崎岖的取水之路。他们只有去村里唯一的水源地,一口不干的老井。
山路蜿蜒,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和坑洼,行走其间,稍不留意就可能摔倒。村民们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肩膀上的扁担随着脚步有节奏地晃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那声音在寂静的山间回荡,仿佛是对缺水生活的无奈叹息。
年幼的孩子跟在大人身后,小小的身影努力跟上队伍,他们稚嫩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中却透着坚韧,因为他们知道,这一趟挑水关乎着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
到达水源地时,常常能看到早已排起的长队。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彼此交流着对水的渴望和对天气的期盼。轮到自己打水时,大家都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心翼翼地将水桶放入水中,尽量装满每一桶水。有时候,水源不足,水桶只能装个半满,村民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带着这份遗憾踏上返程。
挑着满满的水桶往回走,路途更加艰难。沉重的水桶压得肩膀生疼,村民们不得不间断地停下来,换个肩膀喘口气。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脚下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
回到家中,水桶里的水被视为珍宝,一家人的洗漱、做饭、饮用都要精打细算。洗菜的水舍不得倒掉,留着用来洗碗筷;洗完碗筷的水再拿去喂牲口,真正做到了一滴水都不浪费。 这种对水的极度珍惜,是凉水村村民在长期缺水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也是他们对生存的执着坚守。
在凉水村,缺水对农田灌溉的影响是致命的,直接关系到村民们一年的生计。每到干旱时节,太阳仿佛被点燃,高悬在天空,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田野里,农作物在烈日的暴晒下,显得奄奄一息。原本翠绿的叶子变得枯黄卷曲,无力地耷拉着,像是在向天空发出绝望的求救。
水稻,本应在充足的水里滋养下茁壮成长,此时却因为缺水,无法正常抽穗灌浆。稻穗干瘪瘦小,稀疏地立在稻杆上,看着就让人心疼。农民们站在田边,望着一片一片即将绝收的稻田,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奈。他们满心期盼着能有一场及时雨,拯救这些农作物,可天空却总是万里无云,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
争取一点宝贵的水,村民们想尽了办法。他们会早早地守在村里唯一的水渠旁,等待着上游放水。一旦听到放水的消息,无论白天黑夜,大家都会立刻扛起锄头,飞奔到田间。然而,有限的水量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田的需求,为了多争取一些水,村民们常常会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平日里的邻里和睦也变得脆弱不堪。
有的村民会用简陋的水车,人力车水灌溉。他们站在齐腰深的溪沟中,费力地转动水车的把手,看着那一点点被车上来的水流入干裂的土地,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但这种方式效率极低,往往辛苦一天,也只能浇灌很小的一片农田。而随着旱情的持续加重,连那涓涓细流也渐渐干涸,水车再也无法转动,农田彻底失去了水源。
在那些干旱的日子里,村民们常常会在夜晚仰望星空,对着浩瀚的宇宙默默祈祷。他们渴望上天能怜悯他们,降下甘霖,滋润这片干涸的土地。但祈祷往往无法改变现实,农作物在缺水的困境中逐渐枯萎,村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眼看就要付诸东流,这种无力感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压在每一个凉水村村民的心头,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涩与失望。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八十年代,凉水村在缺水的困境中苦苦挣扎,每一寸土地都在渴望着水的滋润。极端干旱季节,县里、镇里调动庄塔水库、关天庸水库的水源向支渠定期延伸开放,村委会的大喇叭如同一声激昂的号角,打破了村庄长久以来的沉闷与绝望。“修渠引水,抗旱抢粮!” 这简短而有力的号召,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村民们心中那团压抑已久的希望之火。
消息传开,整个村子沸腾了。无论是正在田间劳作的青壮年,还是在家操持家务的妇女,亦或是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都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分组、分段在现场清淤、整渠。大家的脸上,写满了对水的渴望和对改变的期待,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福伯,这位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此时也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人群中。他的声音虽然沙哑,但却充满了力量,“孩子们,咱凉水村祖祖辈辈都被这缺水的日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有了希望,咱们可不能错过啊!哪怕拼了老命,也要把这渠修成!” 福伯的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上,激起了千层浪。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更是热血沸腾。他们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干一场。
“对,咱们不能再这么窝囊下去了!修渠,咱们上!”
村里有名的大力士阿建,猛地把手中的锄头往地上一戳,大声喊道。他的话语,得到了众人的齐声响应,现场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
就这样,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修渠的决心如同钢铁一般,凝聚在了一起。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场与大自然的艰苦抗争,即将拉开帷幕。
修渠的征程,远比想象中艰难。男人们作为主力军,扛着铁锄、钢钎,向着那坚硬的大山进发。每一步,都踏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每一脚,都扬起漫天的尘土。他们的身影,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坚毅。
山是硬山,石头是顽石。面对这重重困难,男人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抡起钢钎,高高举过头顶,然后狠狠砸下,每一下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叮叮当当” 的锤凿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歌。钢钎与石头碰撞,溅出的火花,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然而,坚硬的岩石并不容易被征服。常常一锤下去,只在石头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记。但男人们没有气馁,他们咬紧牙关,一下又一下地重复着这个动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瞬间消失。
在开山凿石的过程中,危险也如影随形。有一次,阿建正在悬崖边作业,突然一块松动的石头从上方滚落下来。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同伴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拉了回来。石头擦着阿建的衣角滚落悬崖,发出沉闷的声响。阿建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但他只是稍作喘息,便又拿起钢钎,继续投入到工作中。“这点危险算啥,只要能把渠修成,我这条命就算搭进去也值了!” 阿建坚定地说。
女人们也不甘示弱,她们承担起了后勤保障的重任。每天天还未亮,女人们就早早起床,开始准备饭菜。她们把家中仅有的粮食拿出来,做成一个个窝窝头,再装上一壶壶山泉水,放进竹篮里,沿着蜿蜒的山路,给在山上劳作的男人们送去。
女人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得小心翼翼,但她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当她们到达工地时,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但她们顾不上休息,连忙把饭菜和水递给男人们。
“吃点吧,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女人们温柔的话语,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男人们的心。
除了送饭送水,女人们还会在一旁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们帮忙搬运工具,清理碎石,为男人们加油鼓劲。在休息的时候,女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为男人们缝补破旧的衣衫。她们的手指在针线间飞舞,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爱意。
在这场艰苦的奋战中,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共同为修渠而努力。他们的汗水,洒在了每一寸土地上;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山间。在烈日的炙烤下,在风雨的洗礼中,他们的身影愈发坚定,他们的信念愈发顽强。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连接关天庸、庄塔中心水库的水渠的凉水村段终于建成了。通水的那天,整个凉水村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村民们早早地来到水渠边翘首以盼,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村支书站在水渠的闸门前,手微微颤抖着,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缓缓打开了闸门。起初,只是细细的一股水,顺着渠壁缓缓流下,发出清脆的滴答声。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咕嘟” 一声,清冽的水如脱缰的野马,汹涌地涌了出来,顺着人工雕琢的渠槽奔腾向前。
“水来了!水来了!” 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声,瞬间,整个水渠边沸腾了起来。村民们欢呼雀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孩子们兴奋地在水渠边奔跑嬉戏,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们的衣裳,但他们毫不在意,依旧玩得不亦乐乎。
水流入干涸的土地,干硬的土块贪婪地吮吸着这来之不易的甘霖,“滋滋”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对水的渴望。原本枯黄的农作物,在水的滋润下,渐渐恢复了生机,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村民们点头致谢。
有个半大的娃子,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捧水,那清凉的触感让他不禁打了个哆嗦,但他却笑得格外灿烂。他又猛地扑向水渠,溅起了满身的泥水,引得周围的村民哈哈大笑。在这欢声笑语中,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一天,对凉水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水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他们长期以来缺水的问题,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从此,凉水村的命运,将因为这条水渠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春天,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大地,村民们便满怀希望地在田间播下种子。
水稻在水渠的润泽下,稻田里的水始终保持着适宜的深度,水稻在水中欢快地生长,翠绿的稻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稻穗逐渐饱满,沉甸甸地低垂着,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微风拂过,稻田里一片金黄,掀起层层稻浪。村民们手持镰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田间打谷机、抱谷穗的奔跑声、挑谷子的催促声忙忙碌碌混为一支丰收的交响曲。一袋袋饱满的稻谷堆满了院子和仓库,这是他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水渠带来的恩赐。
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也在水渠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玉米地里,粗壮的玉米杆上挂满了饱满的玉米棒,剥开外皮,金黄的玉米粒排列得整整齐齐颗粒饱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小麦田则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麦穗沉甸甸地弯下了腰,等待着人们的收割。蔬菜地里,各种各样的蔬菜郁郁葱葱,有翠绿的青菜、红彤彤的西红柿、长长的黄瓜等等,它们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需求,还成为了村民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村庄,水渠边便热闹了起来。女人们早早地来到水渠边,手中提着装满衣物的篮子。她们熟练地将衣物浸泡在清澈的渠水中,然后拿起棒槌,有节奏地捶打着,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捶打衣物的间隙,女人们还会互相交流着家长里短,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而传来的阵阵笑声,在水渠上空回荡,为村庄增添了一份温馨与祥和。
孩子们更是水渠边的常客。放学后,他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飞奔到水渠边。有的孩子会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走进水渠,在水中嬉戏玩耍。他们互相泼水,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打湿了他们的衣裳,但他们毫不在意,依旧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则会蹲在水渠边,观察着水中的小鱼小虾。他们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些小生物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偶尔还会伸手去抓,却总是让小鱼小虾机灵地逃脱,引得他们一阵欢笑。还有的孩子会沿着水渠奔跑,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他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飘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农忙时节,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插秧或者收割庄稼时,邻居们会互相帮忙,他们称“赶工”。插秧的时候,一字排开,一路吆喝一声欢笑就插满一丘水田;收割的时候,男人们负责收割、搬运,他们动作娴熟,齐心协力,大片的稻谷颗粒归仓。
年长的、健康的老人也不歇息。主动包揽家里的活儿,做饭、照顾孩子,忙碌地准备着丰盛的饭菜,让劳作的人们能够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孩子们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忙,比如递个工具、捡个麦穗,在田地里,按下歪歪扭扭深一脚浅一脚活泼可爱的脚丫子。邻里互帮互助之间的感情,让整个村庄充满了凝聚力。
夏日的夜晚,水渠边更是成为了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晚饭后,村民们纷纷带着椅子、蒲扇来到水渠边。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摇着蒲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些古老的传说和艰苦的岁月,在他们的口中娓娓道来,让年轻一代对村庄的历史有了感动的故事。
年轻人聚在一起,谈论着时事新闻、农事经验和未来远方,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们玩耍着捉迷藏、丢手绢,玩得不亦乐乎。
此时,水渠里的水静静地流淌着,发出潺潺的声音,与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夜景图。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吸引着凉水村的年轻人。长沙、深圳、广东、上海......,那处处充满机遇与梦想的地方,以其繁华的景象、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就业机会,让年轻人们心驰神往。
福伯的侄子,那个曾经在田间奔跑嬉戏的少年,率先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征程。他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几件换洗的衣物和对未来的憧憬,站在村口,望着远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倔强。
“叔,我去南方的工厂里挣钱,听说那里机会多,等我挣了钱,回来建设凉水村,让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他的话语在风中飘荡,带着一丝不舍,更带着满满的希望。
福伯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担忧与牵挂,他紧握着侄子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只化作一句,“孩子,在外面照顾好自己,想家了就回来。”
此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离巢的鸟儿,纷纷飞走了。他们或跟着同乡的介绍,进入工厂流水线,每天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忙碌;或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用双手筑起城市的高楼大厦;或在繁华的商业区,从事着各种服务行业,为城市的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努力打拼,忍受着工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和思乡的痛苦,只为了能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扎根立足。
在城市的霓虹灯下,他们看到了与乡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娱乐活动、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一切都让他们陶醉其中。他们开始追逐时尚潮流,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学着说普通话,努力融入城市的生活。
然而,城市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标高的房价、激烈的竞争、冷漠的人际关系,也让他们感到迷茫和疲惫。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愿意轻易放弃,在他们心中,城市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改变命运的机遇。
年轻人一年接一年的外流,凉水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变得冷冷清清。村里的学校,因为生源减少,不得不合并或者关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渐渐消失,只剩下空荡荡的教室和破旧的桌椅。那些曾经充满生机的田野,如今也变得荒芜杂草丛生,仿佛在诉说着被遗弃的无奈。
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他们守望着这片土地,等待着亲人的归来。老人们坐在门口,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孤独和失落;孩子们则在村子里玩耍,他们的脸上虽然还带着笑容,但却少了一份无忧无虑,多了一份对父母的思念。
年轻人的离去,不仅带走了村庄的活力,也让水渠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呵护。曾经这条水渠是村庄的生命线,是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之泉。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梦想,见证了村庄的繁荣与变迁。
如今却在岁月的侵蚀和无人维护的困境中,逐渐走向落寞。
起初,水渠的问题还只是一些小的破损和堵塞。渠壁上的石头开始松动,有些地方出现了裂缝,渠底也渐渐淤积了泥沙和杂物。若是在以往,村民们会在农闲时节,自发地组织起来,对水渠进行清理和修缮。他们会拿着铁锹、锄头,清除渠底的淤泥,加固渠壁的石头,让水渠恢复畅通。
走进村里,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他们有心无力,无法承担起维护水渠的重任。日常月久,水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一场暴雨又一场暴雨过后,水渠一段一段,渠身不堪重负,轰然一段一段倒塌。泥水夹杂着石块,涌入渠中,将渠道彻底堵塞。望着那坍塌的渠身和被堵塞的渠道,老人们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他们的唉声叹气中充满了无助。
水渠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境地。荒草从渠壁的缝隙中钻了出来肆意生长,很快便将整个水渠覆盖。那些曾经被精心修建的渠槽,如今被枯枝落叶填满,成为了昆虫和小动物的栖息地。水渠里的水,也因为无人管理,逐渐断流。曾经清澈见底的渠水,如今只剩下干涸的渠底,一道道裂痕像是大地的伤疤。
随着水渠的荒废,农田也逐渐失去了灌溉的水源,变得杂草丛生。原本整齐的田埂,被野草吞噬,变得模糊不清。曾经绿油油的庄稼地,如今变成了一片荒芜的草地,偶尔能看到几株顽强生长的农作物,在风中孤独地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繁荣。
村子里,曾经热闹的晒谷场,如今也变得冷冷清清。没有了丰收的喜悦,没有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只剩下一片寂静。那些曾经忙碌的身影,如今已成为回忆,偶尔会在老人们的梦中出现。
夜晚,村子里格外安静,除了几声狗吠,便只剩下风声。风穿过空荡荡的房屋,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是村庄在诉说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村委会也曾试图挽救这一切。他们召开大会,号召村民们整治抛荒,重新修缮水渠。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老人们身体虚弱,无法承担繁重的劳动;而年轻人,远在他乡,心系城市的生活,对村庄的事务渐渐失去了关注。村委会的努力,最终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经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凉水村,如今已被落寞所笼罩。水渠的残骸,静静地躺在山间,成为了那段辉煌岁月的见证;而村庄,也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
在这逐渐荒芜的凉水村,福伯就像一棵饱经风雨洗礼却依然顽强挺立的老树,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成为了村庄最后的坚守者之一。他的身影,在空荡荡的村子里显得格外孤单,却又无比坚定。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雾气,福伯便早早地起了床。他迈着蹒跚的步伐,缓缓地走到院子里,拿起那把已经磨损得有些破旧的扫帚,开始仔细地清扫着院子。每一下挥动,都带着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扫完院子,他会走到村口的老梧桐树下,静静地坐上一会儿。他的目光,总是望向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像是在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老梧桐树,就像一位忠实的老友,见证了凉水村的兴衰变迁,也见证了福伯的一生。福伯还记得,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常常在这棵老梧桐树下嬉戏玩耍。夏日的午后,他们会在树荫下乘凉,听老人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先辈们的故事。
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他们的童年,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老梧桐树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枝繁叶茂,树皮变得粗糙干裂,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失去了生机。但福伯依然每天都会来到老梧桐树下,和它默默地交流着。
在福伯心中,老梧桐树就是村子的象征,只要它还在,凉水村就还有希望。
除了老梧桐树,福伯最牵挂的,就是那片曾经充满希望的田野。尽管如今田野已经荒芜,但福伯依然会每天去田边转转。他看着那些肆意生长的野草,心中五味杂陈。他还记得,当年修渠成功后,这片田野迎来了大丰收。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稻香。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忙碌地收割着庄稼。那是凉水村最辉煌的时刻,也是福伯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福伯也曾试图重新开垦这片土地,让它再次焕发生机。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拿起锄头,一次次地走进田野。
岁月不饶人,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重负。每一次努力,都换来更多的疲惫和无奈。渐渐地,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但他依然会每天来到田边,看着田野,回忆着过去的丰收景象,心中默默期盼着有一天,这片土地能够再次被唤醒。
在福伯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当年修渠时,许多村民的合影。照片中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坚定和希望的笑容,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福伯常常会站在照片前,久久凝视。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照片上的每一个人,口中喃喃自语,仿佛在和他们对话。在他心中,这些人都是凉水村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铸就了凉水村曾经的辉煌。
福伯的生活虽然孤独,但他从未抱怨过。他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会自己做饭,虽然饭菜简单,但他吃得津津有味。他会自己修补房屋,尽管双手已经不再灵活,但他依然努力地让家保持着温暖。他会和村里老人聊天,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在他心中,这些老人都是他的亲人,他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岁月,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每当夜幕降临,福伯会坐在院子里,仰望着星空。繁星闪烁,就像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福伯会想起年轻时的自己,那时的他,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他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了一生,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会想起自己的妻子,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相互扶持,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如今,妻子已经离开了他,但他依然能感受到她的存在,仿佛她从未走远。
福伯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但他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他要守护着凉水村,守护着这片承载着他一生回忆的土地。
他相信,总有一天,凉水村会重新焕发生机,那些曾经离开的人们,会再次回到这片土地,续写凉水村的辉煌。
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我再次来到了凉水村,住进了福伯那略显陈旧却充满温暖的家中。旅途的疲惫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然而,在这寂静的夜晚,一阵神秘的声音却悄然将我从睡梦中唤醒。
起初,那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仿佛是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又像是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钟声。我迷迷糊糊地以为是自己的幻觉,翻了个身,试图再次入睡。然而,那声音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逐渐在我的耳边回荡开来。
我缓缓睁开眼睛,坐起身来,透过窗户,望向那被月光笼罩的村庄。月色如水,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给整个村子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宁静而神秘。在这寂静的夜晚,那声音愈发清晰,我终于听清楚了,那竟然是修渠时的锤凿声和人们的号子声!
“叮叮当当” 的锤凿声,一下一下,坚定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村民们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故事。那声音,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修渠年代。
我仿佛看到了男人们扛着铁锄、钢钎,在陡峭的山坡上艰难地攀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干劲。
紧接着,那熟悉的号子声也传入了我的耳中:“嘿哟嘿哟,加油干呐!嘿哟嘿哟,修水渠呐!” 那声音,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歌,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在号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女人们提着竹篮,穿梭在人群中,为男人们送水送饭。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关切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为这紧张而忙碌的修渠场景增添了一份欢乐和生机。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震撼了,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静静地坐在床边,闭上眼睛,用心聆听着这来自往昔的声音。
在这寂静的夜晚,它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震撼人心,仿佛是那些曾经为修渠付出汗水和努力的人们,在向我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诉说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一夜,我沉浸在这神秘的声音中,久久无法入眠。我知道,这声音,不仅仅是我在梦中的幻觉,更是凉水村那段辉煌历史的回响。是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深深怀念,也是对这片土地永不磨灭的痕迹。
乡村改革,凉水村与邻近的板桥村合并,起了一个新名字 —— 凉桥村。
凉水村的名字在历史中延续。福伯望着自家屋门口哗哗流响的自来水唏嘘不已。坍塌的水渠依旧,梯田荒草依旧,他对绿油油的庄稼、金灿灿的稻田丰收的渴望依旧。
凉水村人水渠欢快引水、农耕喜悦的画面,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对凉水村最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