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兰察布穿越雨区,一路高速赶往乌兰哈达。
远远的,天边裂开一道细细的口子,晴空蓝蓝,像燎原的蓝色火焰,在逐渐撕开厚重的铅云。我们向着那道明媚疾驰着。细雨下下停停,身边的云层太低了,低的似乎擦着车身后退,云朵呈现万千幻象,很多不容你去猜想或者细看,它们自成一个世界,在高原风力的拉扯与追击下,或大朵连成片,或小朵自由组合,没有内地云朵的温柔与娴静,它们是飞奔的、是狂野的、是主宰者。有那么一瞬,我不敢直视窗外:“我被云朵吓到了!”开着车的儿子一笑:“足够魔幻。”丈夫从副驾驶回过头来:“眯一会,等那道晴空占领了阴霾,就美起来了。”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儿子沿途普及着地理知识,路牌上的一个个村庄一个个海子我们都争着读出声来。丈夫故意提幼稚的问题,引来我俩的大笑。这是每次出行的常态,每个人在旅途中都努力扮演让别人放心、引大家开心的角色。
随着蓝色口子时而变大,时而缩小,终究是没能走进那片蓝色。在七夕细密的小雨中,我们终于赶到了火山地质公园的北炼丹炉。一片草地迎接着我们,几匹马儿在悠闲地吃草。黑色的火山一侧已经被挖了一半,黑黢黢的伫立着,完整的部分没有树木,绿油油繁茂的草儿和不知名的小花们热烈地覆盖着它庞大的躯体。海拔只有1400多米,气温却有点低,和家乡山东的温差有点大,准备不足,只穿着衬衣没加外套的装束,让体温迅速流逝,即使小雨已经停了,裹在身上的雨衣依旧不敢脱下来。我们似乎走进了外星球,那些地貌和山体的独特组合,科幻感十足。
百度这样介绍这座火山:“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口群为蒙古高原南缘至今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过火山喷发的火山,喷发规模较大,喷发方式多样,火山保存完好,基本未遭受侵蚀,火山堰塞湖发育,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境内火山地貌景观丰富,有不同类型的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熔岩流景观、堰塞湖、峡谷等。2015年,入选《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火山’。
锋利又粗粝的黑色火山石似乎还残存着火焰的威力,考验着脚上登山鞋的耐磨性。我们携手登3号火山,像是攀援着一座煤山,只是这“煤”在1万年前已经燃尽。火山口保留着完整的喷发痕迹,只是沉寂着碎石和雨水,乖乖地睡着。
下山,再驾车赶往4号火山,这座火山呈现黑红色,一侧也已经遭到破坏。完整的山体上有汉蒙两种文字写的标牌: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山下是即将投入使用的游客接待中心。这里没有餐厅和服务设施,只能和在建的蒙古包合个影,再看儿子玩一趟越野卡丁车。在潮湿的石凳上,我们吃完自带的午餐,再次驾车赶往5号火山。
5号火山锥又高又陡,呈现着野性之美。望着坑洼加宽深冲击沟齐聚的山体,我畏缩着:你俩上去,我在车里等着看你们的图片吧。”儿子给我鼓劲:“来都来了,还能有多难,我俩一前一后,确保母后的安全。”丈夫则伸出手,一把拉住:“不犹豫,走,我们一起登顶。”一路小心翼翼地低头看路,时不时地问:“快到顶了吧?”跨越、借力、辗转,我的紧张与努力,终于让冻透的身体暖了起来。在看到绿色小草覆盖脚下的路的时候,我知道,我终于成功攀登上来了!
火山灰铺陈的山顶,恍然如一座安静的自然山体,远望,辽阔,几十座火山分散在草原中,像草海中隆起的孤岛。丈夫牵着我的手,儿子说:“今天七夕,你俩在火山顶过一个不一样的‘情人节’吧!”“给我们录一段携手的视频吧。”丈夫从地上采一朵小花给我,对着儿子说。于是,我们围着山顶转了一圈又一圈,冷风呼呼吹,心里却热乎乎的。下山依旧困难,只是少了忐忑,多了自信与将要游览下一座火山的期待。
6号火山可以开车游览,并且只有登山时的几百米陡峭难度,好在越野车底盘高,儿子迂回着“之”字形顺利登上去。这座山黑红相间,开挖破坏严重,很多地方似乎成了峰仞,儿子爬到一豁口处,立刻返回,他说不太安全,不建议我们攀爬游览。站在车边喝点水,看着下午的太阳一点点钻出厚厚的云层,火辣辣地投射下来。天蓝了,云散了。火山的轮廓瞬间清晰起来。置身在这座大自然雕琢的火山“博物馆”中,我们都沉默着。依着车身,谁都没说话。
透过火山的形态,似乎可以想象1万年前那场火焰的狂舞,喷射与燃烧彰显不羁的天性。脚踩火山土壤,目之所及不仅仅是游览的震撼与心情的舒张,隐隐的,似乎还有无尽的敬畏和怅然。敬畏自然,怅然万年前的生物们,就像儿时听完妈妈讲述的
牛郎织女故事后的那种难过和无奈。我们在风中感受,在攀爬中体验,我们在梦幻般的景色里接通着人与自然的呼吸频率,我们采撷一朵花、一片草叶,触摸一块火
山石,在触摸与静思里寻找着此刻的自己。也如走进博物馆,在与遥远器物对视间激活着自己的想象力。
“此刻,似乎只有文字可以诉说和捕捉自己一时的心灵之光。”我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了这句话。
在宽敞的山下支起三脚架,拍几张以火山为背景的合影,上车,让过吃饱后悠闲踱步回家的羊群,还有长长的路要赶,我们未能再往前探索百度中介绍的景物,用几次的回眸和挥手,与古老的景色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