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的夜来得晚。那天的十九点,我们一家三口徜徉在依旧明亮的乌兰察布街头,欣赏着宽敞的街道、做成珠串形状的路灯、以及蒙、汉文交织的各色路牌、广告牌、店铺名,还有无数的标语和单位名称。
毕竟是传统的浪漫之夜,来自山东的我们非常想找一家蒙古特色餐厅,非常想听草原旋律的音乐。
白天,我们留恋在乌兰哈达的火山群风景区,那是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地方,没有餐厅、没有服务设施,自驾1300多公里,带着快餐店买来的饮料和食物,游览了一天。低温和攀援极其消耗体力和热量,我跟先生在五号火山顶上的冷风里,踏着粗粝的火山石,先是浪漫携手“中国情人节”,接着,我的一句话让他和儿子大笑不已,我记得我脱口说出的是:看,六号火山顶上的那片云,真像一个冒着热气的蒸包。儿子问先生:这算不算吃货的赤子之心?
此时,已经身处乌兰察布最繁华的街区,每一家酒店都飘出香气和音乐,这些香气和音符纠缠在一起,我想这也许就是《鸿雁》就是《祝酒歌》。儿子用手机搜寻着美食地图,手把肉好评最多的餐厅叫:蒙亨阿木图塞。细查,就在我们所在的天恒广场。路口,一座蒙古包式样的建筑物凸显,两个龙头伫立门两侧,豪华厚实的雕花木门,开合着草原气息。二楼窗前,红色的蒙亨二字极其醒目,还没走进去,就喜欢上了这里。此刻,圆形的一楼就餐位基本客满。恰有靠窗食客埋单,遂坐定,点餐。窗户和餐厅中心的圆柱上,有丰富的蒙古族艺术作品,马头琴和舞动的女人,抽象又鲜活,圆形的吊灯投射温馨的光影,蓝色的沙发靠墙,玫红的沙发在中间围柱而设,安静祥和中每一种元素都提醒着心,这是在异乡。
奶茶、酸奶、手把肉、白音素饼、羊汤面、草原特色小炒、炒羊脸、酸辣土豆丝等依次上桌。点土豆丝这道菜是因为听当地人介绍说这边的土豆别有一种味道,并且查阅乌兰察布市的特产,也知道当地土豆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00万亩左右,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
奶茶热腾腾地盛在铜壶里,倾斜,倒入金边小碗中,一道白色的弧线送出浓郁的奶香,急急拍照,发朋友圈,引来朋友的咨询和点赞。蓝色镶边的汤勺搅动香甜的酸奶,手把肉细嫩鲜香,沾满微辣的番茄酱,让我这个在内地不吃羊肉的人,也停不下品尝的节奏了。更惊喜的是,白音素饼就是本地特产之一的萝卜丝酥饼,这次点餐完全是巧合,馅子就是乌兰察布的第二特色蔬菜——萝卜。外酥里嫩的素饼,裹着清甜的萝卜丝,冲击着味蕾。羊汤面漂浮着红色的番茄和绿色的韭菜段,父子俩喝得起劲,对于羊汤,我依旧没勇气去尝试,但是,看他俩脸上洋溢的快乐和舒展,猜想,定也是美味的。
灯光一亮,一曲《祝酒歌》飞扬起来,蒙古包七夕献歌会开始了。悠扬的女声引领着对美好未来由衷祝愿的蓝色哈达,一杯杯祝福的酒伴着歌声送到餐桌上。两位绿色蒙古服饰的美女与一位白色服饰的帅小伙,交替着为大家送上草原风情歌曲与美酒,一时间,蒙古包沸腾了,素不相识的人们也纷纷起身敬酒送出祝福,一曲初起,便是众口合唱。之前在路上,车内曾设置了蒋敦豪《乌兰巴托的夜》单曲循环,沉醉在民谣中带着地域风情的演唱。此刻,歌手们的演唱也带着浓郁的蒙古味道,让人似乎可以在这特殊又宽广的音域里,倾听辽阔草原。酒与歌蒸腾了异乡的七夕之夜,也留下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那是抹去了陌生,放下了疲惫的欢乐;那是忘记了时间,融入音乐之中的单纯。恍惚这就是家乡,身边都是熟悉的人群。
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是升华,而肉体绝对是精神的载体。就如这样的七夕之夜,饮食男女、人间烟火与精神同在,一段古老的传说从精神层面上又丰富了人间烟火。
大概故事里牛郎织女两人向往的放牛、织布、耕种田园的日子,也是那种能把爱情放置在烟火之上的真实吧!
夜阑珊,歌未歇。走在街头,看孩童蹦跳着追逐霓虹灯投射在地面上的图案,看情侣手中捧着芳香的红玫瑰花,看霓虹闪烁着繁华,心底一片安然。三人牵手穿过灯火辉煌的街道,路过一处小区的铁艺围墙,几株葡萄在小区内的架子上攀爬着,忽然想起是不是该去架下倾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想着,便走了进去,依着葡萄藤,嗅着微凉的空气,我们静静无语。
也许,真得会有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