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抗日战争主战场虽未延伸到偏远的贞丰,但这块土地上却涌现出霍世才、饶启尧、钟林、倪萍、肖波等可歌可泣的抗日将士。
——题词
参观烈士陵园
吃过午饭,我再三嘱咐儿子,到烈士陵园不要高声喧哗,不要乱跑乱窜等注意事项后,便从老家后龙出发。
后龙距离县烈士陵园不远,驱车也就二十分钟。
今天是公历八月一日。在“八一”这个特别的日子,我这个有二十余年军龄的老兵带着7岁的儿子到烈士陵园参观,是有特别的意义的。
到陵园大门,我把车开到右侧一百多米处的路边浓荫下停放。
陵园坐落在县城郊区的塔山上。大门是牌坊式仿古建筑。蓝底金字“贞丰”二字是篆书,与白底楷书凸起的金字“烈士陵园”一上一下,构成了庄重肃穆的园名。两侧镌刻龙飞凤舞的毛体字“瞻仰红色圣地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斗争精神砥砺奋进前行”永久性宣传语格外引人注目。顺大门台阶拾级而上,两旁“兵出铁索桥”“白岩关战斗”等红军仿铜浮雕给人印象深刻。
陵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园内除了有松柏掩映的烈士墓,还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墙、凉亭等。
烈士英名墙是陵园的“窗口”,值得停下脚步细细观看。
当来到“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贞丰籍烈士”前,黑色大理石上阴刻金字的38个贞丰籍抗日阵亡将士的名字让我浮想联翩,让我想起“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警语,想起我曾在影视上看到的日本侵略者奸淫掠夺、烧杀掳抢、无恶不作、惨无人道的画面,想起每年9月18日中国各地城市上空响起的一声声低沉、哀怨的警报声……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悍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这是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宛平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人民历时八年,经过浴血奋战,以伤亡36万人的惨痛代价,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80个春秋,近30000个日日夜。80年的岁月像一条蜿蜒迂回的长河,缓缓地流淌。
今天的中国今非昔比,这块饱经日冦铁蹄践踏的土地早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在抗日战争中曾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贞丰儿女,我想把阵亡将士的名字拍摄下来,在自媒体上宣传。于是打开手机照相功能,并对专业模式的曝光值进行了适当调节,让文字更加清晰。
随着快门的“咔嚓”声响起,阵亡将士的名字被定格下来:霍世才、孙国桢、姚杰、徐锦江、韦学周、左绍秉、熊式敏、唐德波、王树清、周仕品、马国清、徐全友、韦子明、杨明春、游尚志、张玉林、冉冲海、王占臣、周起超、韦集鑫、段炳魁、陈南星、刘德成、杨少清、李应周、周世英、邓少福、袁炳勋、杨福祥、余兴仁、石正全、刁清银、左绍成、张兴和、黄明庆、田小全、向志镜、胡德顺。
还是爱联想的个性使然,在按下快门的过程中,我暗自思忖:这是抗日战争贞丰有名有姓有记录的人员,而那些无名无姓的呢?
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在“铁血贞丰”栏上找到了答案。
抗日战争期间,贵州70万“草鞋兵”出黔参与抗战。贞丰5000余名青年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组织了150人的民族抗日志愿连和招募百人以上的知识青年志愿者,开赴抗日前线和缅甸战场;1945年6月,贞丰籍国民革命军121师361团团长霍世才,在对日作战中牺牲在湖南武岗;1945年7月,贞丰籍国民革命军121师363团团长饶启尧率部与日军血战桂北长蛇岭,为主力收复桂林立下首功;孙国桢(1911-1944),男,贞丰者相人,抗战期间,身为陆军中校的孙国桢参加了江阴保卫战等著名战役,1944年抗战临近结束时,奉命由四川返防途中,在贵州省独山县麻尾以身殉国;姚杰(?-1939),男,贞丰县人,抗战期间任25军军官政治训练团304团三营上尉副营长(代营长),1938年9月武汉保卫战中在江西省德安万家岭阵亡,被民国政府追授少校军衔;徐锦江(?-1938),男,贞丰县人,抗战期间任25军军官政治训练团304团少校团副,1939年10月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牺牲于湘北新墙河,被民国政府追授中校军衔……
烈士陵园不仅是纪念烈士的场所,也是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天参观烈士陵园,既是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举动,也是我对家乡抗日将士的初步了解。
抗日将领霍世才
在烈士陵园读了介绍贞丰抗日将领霍世才的文字,总觉得过于“简洁”。回到家,我习惯性的打开手机微信,搜索“黔方志云”,在“全文搜索”录入“霍世才”三个字,查找到《贵州省志》《黔西南州志》《贞丰县志》对国民革命军抗日将领霍世才的相关记载。
霍世才,号敏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于贞丰州牛场第二保一甲长地(现贞丰县北盘江镇者颡村长地组)一个较为富有的农民家庭,兄妹9人中,排行第二。幼年入本乡私塾读书,后赴省城贵阳农业学堂、南明中学求学。身材魁伟,力气超人的霍世才看到当时中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形势,遂毅然弃文习武,转入贵州军官训练团受训。学业届满,投身军旅,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请缨抗战。霍世才随部编入国民政府军预备二师,开赴湖南整补待命。上海抗战开始,该部驰赴淞沪,担任第三战区库站和铁路线的警卫。上海失守后,霍营撤至江西布防,参加南寻会战,以功升任国民政府军第86军121师663团少校营长。并于次年率部参加保卫大武汉的黄梅、广济战役。与第103师密切配合,一举攻克铁石墩、松山等要地。击毙日军22联队第三大队长永井中佐、左腾大尉及以下官兵120人。武汉沦陷后,霍世才奉命率部撤至鄂西北沙洋襄河西岸的马良附近,与敌隔河对峙。霍世才欲挫敌锐气,令八连过河突袭敌骑兵,俘敌3名,军马20余匹,自己无一伤亡,极大地鼓舞了全营士气。但凶残的敌人却从田店下游水浅处渡过马良河,向友军 661团实施报复性攻击,防守河滩的661团五连伤亡惨重,势单力弱,便向663团方向撤退。敌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乘势猛攻663团团部阵地。值此千钧一发之际,霍世才当机立断,带领全营官兵,主动向敌右侧出击,副团长亦率领警卫排夹击插入阵地之敌。激战一日,终于转败为胜,重创敌军一个大队,毙敌40余人,俘敌1人,缴获军需械弹无数。接着,霍世才又率全营官兵乘胜抢渡襄河,投入截断随(县)枣(阳)公路战斗。后行至历山,接上级通报,一支友军于次日凌晨收复随县,令霍营就地隐蔽,敷设地雷,伏击增援随县之敌。不出所料,次日凌晨,敌人运输车队从枣阳疾驰而来,将地雷触响。霍世才一声令下,枪炮齐发,打得日寇人仰马翻。此次战斗,毙伤日军约一个连队,截断了敌人西进的运输线,确保了后方的安全,取得了收复随县的胜利。
1940年4月,日军在运城沿襄阳公路一线集结大量兵力,企图进犯襄樊地区。为了粉碎日寇的阴谋,国民政府军94军主力奉令过河策应,不料在战斗中被敌包围。霍世才自告奋勇,请以一个营兵力担当解围重任。由于他指挥得法,英勇善战,率领全营官兵奋力冲杀,终将顽敌击溃,解了94军之围。军长李及兰得知霍营创此战绩,大赞,升霍世才为中校副团长,传令全军,并言:“如团长出缺,首以霍世才升任。”
1941年为培养霍世才,师领导保送他到陆军军官高级教育班深造。
1943年,霍世才奉命调成都中央军校高校班第九期学习。结业后,回到121师晋升为361团上校团长。
1945年4月,日军为了占领湖南芷江飞机场,维护湘桂(长沙至南宁)、粤汉(广州至武昌)两铁路的交通,集结七个师团约七八万人的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5月,94军奉令从湖北向湖南、广西推进,121师担任先头部队,向广西桂林进击。霍世才奉命从湖北向湖南、广西反攻,第121师担任先头部队,直指广西桂林。5月13日,在湖南武冈丛林中,第361团突与日军遭遇,随即展开战斗。霍世才身先士卒,向敌发起进攻。行至湖南武岗花桥,霍世才亲带一排搜索前进侦察敌情。5月14日,行至湖南武岗荆竹铺,霍团与敌遭遇,双方激战,霍世才不幸中了两弹,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后,第121师师长朱敬民立即将霍世才急送芷江机场,准备由飞机送往后方医治,然而因流血过多,离开人世,终年48岁。
得知霍团长牺牲的消息,第94军将士群情激奋,誓为霍世才报仇。霍世才所部在该团副团长李卫士率领下,继续推进,直捣敌人的心脏——桂林城。
同年,霍世才被国民政府军政部追认为陆军少将、抗日阵亡将士。霍世才的灵柩由部队护送到镇远、贵阳时,两地都开追悼会。然后由关岭县政府派人抬过花江,送到长地老家安葬。国民政府饬令贵州省及原籍将抗日阵亡将士名牌入祀,霍世才是入祀贞丰县忠烈祠的抗日有功将士之一。
霍世才是第121师抗战阵亡的最高级军官,其英雄事迹被《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刊登。
刘锡龄先生曾写下《悼念霍世才将军》一诗:
曾记七七锋镝起,
侵华日寇肆横行。
南浔会战遇霍团,
击毙敌顽百贰人。
抢渡襄河敌丧胆,
俘其战马捣其营。
身经百战沙场卧,
留得英名万古存。
作为“黔军一杰”(后人称遵义刘眉生、平坝陈蕴瑜、贞丰霍世才为“黔军三杰”),霍世才横戈立马,驰骋疆场,用行动诠释一个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霍世才这样的将士,在波澜壮阔的艰苦抗战中,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他们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投入到一场场血与火相互交织的战斗中;他们不畏强敌,视死如归,顽强抵抗,以血肉之躯铸成牢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铸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血战长蛇岭
老家的子夜很静。清风从窗外悄悄爬进书房,给不大的空间注入炎热夏日难有的几丝凉意。
我在书桌上用笔记本电脑播放贞丰县史志办给我的复制光碟《打开胜利之门——血战桂林长蛇岭》。这是2011年7月,由中共灵川县委员会与桂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献给在抗日大反攻光复桂林的战斗中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的一部电视纪录片。
一帧帧充满硝烟味的画面,把我引入艰难的抗战岁月。
片子大部分画面纪录了国民革命军121师363团团长饶启尧率部与日军血战桂林长蛇岭的英雄壮举。
饶启尧(1906-1979),贵州贞丰人,高小辍学离家出走,投黔军李晓炎部当勤务兵,后考入中央军校高教班学习。军衔至国军少将,官职至国军第49军参谋长。抗战期间先后随国军94军121师参加了上海淞沪会战、湖北鄂西会战、湖南湘西会战、广西桂林会战。戎马生涯,九死一生,颇为传奇。
1945年6月,饶启尧所在的94军121师363团临危受命,作为尖刀部队赴广西担任收复桂林长蛇岭的主攻任务。
长蛇岭位于桂林市东北部的灵川县境内,此山横亘10余里,形状如巨蛇蜿蜒、气势磅礴。它是扼守桂林北大门之天然要塞,也是湘桂铁路之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7月13日,363团官兵在团长饶启尧的率领下,从湘西经独山迅速向桂林挺进。两天后抵达桂林北部重镇灵川县城,并随即与日军激战。7月16日,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363团攻克灵川县城,将守城日军一个中队全部歼灭后,迅速向天险要地长蛇岭进发。
长蛇岭对94军收复桂林至关重要,既可以堵死桂林的日军残敌向湖南逃跑,又可以切断湖南日军对桂林的增援。
盘踞在长蛇岭的日军是一支号称铁军的精锐联队,共有兵力2800多人,装备精良,火力威猛,单兵素质高。363团虽然拥有美式装备,却只有兵力1800人。
17日上午,饶启尧率领363团对长蛇岭发起攻击。日军依托长蛇岭地形,利用重机枪、山炮、手榴弹拼命顽抗。尽管363团多次冲杀,但由于火力和地形都处于劣势,付出了数十人的代价也没能攻到日军阵地。由于攻击不利,饶启尧只得暂停攻打。当夜,正值饶启尧处在一筹莫展之时,灵川当地一位老农前来献计。老农说,长蛇岭山内岩洞密布,相互连通,有一岩洞可行兵上百人,直接通达长蛇岭之顶峰右侧,建议派兵从此道通过,前后夹击。饶启尧采纳了老农的建议,亲自带人勘察地形,于半夜悄悄派出一个营从洞内进入,埋伏在出口处。
18日,饶启尧再次率领363团主力攻打长蛇岭。在与日军纠缠之时,埋伏在出口处的第一营奋勇杀来。日军腹背受敌,攻势当即土崩瓦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日军被打死打伤100多人,狼狈退下长蛇岭。363团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拿下了长蛇岭阵地。
19日,饶启尧将指挥部设在半山腰的盘古庙,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收复桂林的战役正式打响。国军第94军及20军、26军、29军等部队也分别从西北和东南方向向桂林外围发动了猛烈攻击。363团居高临下,牢牢掐住了日军退路。饶团长命令二、三两个营占领东岭下的两个村落,同时命令一个营策应,为师主力部队到达开辟了通道。三营开始攻击盘踞在东岭的日军。日军凭借壕沟屏障拼命反扑,不断用掷弹筒射击,还展开了白刃战。由于国军用的是自动步枪、美式冲锋枪,没有刺刀,在近距离肉搏中比较吃亏。在三营的猛烈攻击下,敌人还是被迫撤退,并燃毁了他们设在村子里的仓库。
20日,日军1907大队以步炮200人猛攻守军阵地,一营三连奋起抵抗。饶启尧在7月20日《长蛇岭半月战斗记》写道:“我以三连归谢营指挥,本次攻击,用三九两连为基干,配重机枪迫炮各一部,他们于视物隐约可见时候即开始攻击,官兵锐气沸腾,迈进速度,与枪声俱去,敌逢字一九零七部队,步炮约二百,初据桃园,大顺间村落田垅顽抗,经我几度猛攻,于十三时许退至老街屯沟渠续战,机一连少尉艾治甫阵亡,三连中尉何增光,率部勇猛追袭,敌凭沟为障,向我猛行反击,何排长左臂受重伤,仍沉着指挥,诱士兵与敌迫近,进入冲锋阶段,敌不断以掷榴弹射击,并用白刃待我,谢营长以冲锋请示于余,我考虑再三,终因无刺刀缺乏手榴弹,不忍使官兵徒作敌刀上俎,示以另策包围之计,敌乃获机增援,相持至薄暮,只使敌交通要点,倍感威胁,未达攻占目的,此为余决策之咎,抑武器之缺憾使然啊?但能迫其将仓库焚毁,堪慰伤亡官兵。”
21日,日军3665大队500多人,携带山炮2门猛攻坚守东岭的第三连。三连排长龙仙源阵亡,猛将潘利斌、李辅卿以20人之力激战80多日军,与鬼子厮杀到天黑。日军死伤40多人。
7月24日,饶启尧的部队官兵在长蛇岭阵地与日军反复争夺拼杀,日夜未止,战斗呈胶着状态。最令人担心的是363团团指挥部受到威胁,敌人从三个方向同时围攻雷家村,只有七个战斗排和勤杂兵奋不顾身迎战。运输连把扁担也用上了。
7月26日是长蛇岭战斗最惨烈的一天。日军已进攻到609高地不远的山头,饶团长的三营几乎打光了,三个连长阵亡,一个负伤,其中一个刚由排长补充上来就战死了,营长报告说:“官兵死伤殆尽,阵地怕是没办法守下去了。”饶团长脸色铁青说:“不能守只有死,绝不能放弃阵地,人在阵地在,坚守,不许丢失一寸土地。”当夜,牟廷芳军长收到饶团长“决与阵地共存亡”的电报,牟军长沉吟很久,然后坚毅地说:“我信任饶团长,可以坚持到最后五分钟。”同时决定抽调军主力增援。师长朱敬发也命令身边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文职人员,全部发冲锋枪,准备接应饶团。
十多天的血战,团长饶启尧已是满脸疲惫,每每想到自己的部下英勇牺牲,更是感到无限悲痛。他在日记中写道:“言仿,念及此,于我心有戚戚焉。午夜思之,能不令人神伤乎?”入夜,枪炮声渐渐稀落下来,609高地前敌人燃起四五堆血红大火。长蛇岭战斗打响以来,敌人几乎每夜都燃起数堆大火焚烧尸体,浓烈的血腥和尸臭气,与山野的夜风融合,形成一股难以言说的怪味。
609高地的争夺战已经连续了几个昼夜,国军官兵拼死反击,枪炮声、厮杀声终日不绝。高地前的两个阵地,三度失守,又三度夺回,阵前已是弹坑累累,焦土一片。由于敌人的援兵太多,国军363团一营的阵地丢失了两个山头。这个时候,饶启尧团长向阵地上的连长杨增春下达了最为决断的手令:“609高地不守,贵官不得生还。”在长蛇岭连续激战的363团战斗减员日渐增多,弹药、食品也十分吃紧。连美军顾问顾瑞芝上校也焦虑起来。如果长蛇岭守不住,桂林的敌人还要盘踞两周,甚至更长时间。
7月28日,敌军从苏桥、义宁、桂林方向溃逃下来。日军调集了桥坝、潭下墟等地的步炮联合之敌1000多人分别向东头村三营阵地猛扑。经官兵合力痛击,日军终未得逞,整个桂林外围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饶团长判断桂林城内已无重兵据守,于是命令第二营主力由定江街向桂林方向挺进,对敌人实行威力搜索,并趁机攻进桂林城内。
饶启尧团长并不知道7月28日当天国军友邻部队从西南方向分三路夹击,已在下午一点完全克复了桂林。当饶团长知道这一胜利消息,他的二营也于前一天攻进了桂林。他随即命令部队向东端高地发动猛烈攻击。在121师炮营的协助下,日军已被打得狼狈不堪,纷纷向附近的村落逃窜。
7月30日早晨,正当饶团长在制定计划,思谋彻底扫荡的时候,由义宁方向回窜之敌与潭下墟、岭底村、东头村各处之敌共约2000余人集中了山炮二门,平射炮二门,迫击炮四门,又一次围攻363团团部所在地雷家村,并袭击山炮阵地。回窜日军的总兵力远远大于363团的现有兵力,而雷家村除团指挥所少数警备人员外,其余大部分多为后方勤务人员,而且军部和师部的辎重物资,以及美方联络组都住在这里,情况十分危急。兵力严重不足,饶启尧团长只好迅速抽调二营掩护炮兵回来。情急之下,命令炮兵用80公尺之短距离射击,由西南端向敌猛攻。同时立即召回第一营由长蛇岭急下,截击敌人侧背。另外抽三营小部由雷家附近高地采取猛烈反击,并以主力阻击东头村附近高地,各处战斗惨烈异常。这天,战况尤其激烈,加上天气非常恶劣,一会儿狂风暴雨,一会儿大雾弥漫,实在揪人心魄。为稳定军心,饶团长只得用一边下着围棋,一边与美军官聊天的方式来缓解紧张空气。
7月31日早晨,灭亡前的日军更加疯狂,企图作最后挣扎,又向雷家附近的山包、丛林,以及东头村附近高地猛扑。激战两个小时,敌人终于抵抗不住,开始逃窜。当天,121师363团廖副团长带领两个营赶到雷家附近支援。
激战到31日,残存的日军大部分被歼。师长调来山炮营、补充团支援,日军纷纷溃散,逃回湖南而去。至此,长蛇岭之战结束。饶启尧部队1800勇士血战2800多精锐日军15个昼夜,击毙日军800余人,击伤日军1200余人,守军阵亡600多人,受伤800多人。战斗打得最惨烈的第一营几乎全部阵亡,只剩下7人。
长蛇岭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是94军军长牟廷芳“越点进击”战术的又一次获得成功,他在给饶启尧的电文里称:“上级嘉许备至……弟等当名列首功”。饶启尧因此而在1945年9月初到上海参加接受日军投降仪式,也因此而成了桂林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
为嘉许饶启尧团长的战功,美国顾问杰克逊代表盟军授予了他一枚银质勋章。
长蛇岭战斗的胜利结束,标志着桂林西北的日军被全部肃清,标志着日军大本营所谓的主力军团再也不可能投入太平洋战场。
长蛇岭战斗的胜利结束,不仅为攻克桂林打开了胜利之门,也为中国抗日战略大反攻打开了胜利之门。
阅读《不朽的群雕》
翻开贞丰县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不朽的群雕——贞丰抗战人物剪影》,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让我的眼睛蓦地明亮起来,一串串数字让我赞叹不已。
据资料记载,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期间,贞丰全县实征入伍兵员征集送交新兵人数:民国27年(1938)781人;民国28年(1939)994人;民国29年(1940)651人;民国30年(1941)671人;民国31年(1942)801人;民国32年(1943)458人;民国33年(1944)498人;民国34年(1945)497人。共计5351人。
这些抗日战士,无论编入当时的政府军,还是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他们都为抗战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都是抗日的功臣。
《不朽的群雕》这本书不算厚重,32开本,铜版纸彩印,98页。收入其中有名有姓,籍贯准确的抗战老兵只有50人,占比很小,故在副标题上以“剪影”称之。其主要原因是抗战老兵的履历档案遗失太多,搜集极为困难。尽管如此,从《不朽的群雕》一书中依然能看到在抗日战争中,贞丰儿子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牺牲和贡献。
拙文写到这里已够冗长,但我总觉得言犹未尽,有必要从《不朽的群雕》中抄录钟林、倪萍和肖波的简介再作补充。
钟林(1920-1968)原名品麟,化名刘开平,男,汉族,贞丰县挽澜乡窑上人。1927年至1932年期间,就读于贞丰县城区小学。读书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1933春考入安龙中学,1936春考入贵州省高中(贵阳一中)第十期甲班,课余时间广泛阅读鲁迅著作和其它进步书刊。
1937年抗战爆发,钟林以学生身份积极参加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的“读书会”和“贵州全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1937年7月,钟林和乐恭彦、饶远祚在贵阳街头散发《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的油印传单,引起轰动。1937年10月,由乐恭彦作介绍人,钟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钟林由中共贵州省工委选派,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五大队二中队中共支部委员和救亡室主任。
抗日军政大学学业完成,钟林奉命到晋察冀边区党校学习锄奸及公安业务。1938年8月赴冀中地区工作。钟林先后担任冀宁公安局秘书、组织教育科长等职务,举办公安干部训练班,亲自编写教材和讲授公安课程。亲自带队到定县、深泽县参加反“扫荡”,一边打击敌探、汉奸,一边建立两县公安局。1942年5月,组织开展反击敌伪在冀中平原进行的“五一”大扫荡,随后被留任冀中行署公安局副局长。
倪萍(1916-1968)女,汉族,原名惠珍,出生于贞丰县大西门一个小康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性格坚强。
少年时期倪萍毕业于贞丰女子两级小学,稍长赴贵阳接受中学教育。在贵阳女子中学求学期间,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结识了一些进人士,眼界大为开阔,思想由此进步。学成归来在贞丰女子小学任教。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倪萍与贞丰女子小学教师姜世媛、饶显坤、罗时芬、孙坤章、张景珍、孙伟容、颜惠芳等,利用赶集天带领学生到街头开展抗日宣传。在县城大西门的几家商店里清出许多日货,当场烧毁。
1937年7月日本制造“芦沟桥事变”,大举向中国进攻。1938年,倪萍与一些进步青年报名参加战地服务团,赴重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随即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倪萍被编入中央机关女兵营当班长,参加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并在这一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倪萍参加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不久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转战于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倪萍投身解放战争,多次立功。
肖波(1916-1992),男,汉族,贞丰县城人,学生时代参加贵州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从贵州到四川,经邹韬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记者身份开展抗日活动。经中共地下党组织介绍,到华东敌后根据地新四军六支队,以《拂晓报》为武器,开展抗敌反顽斗争。
当读到肖波在1939年发表的《你是否麻木》时,我如同读到鲁迅先生匕首投枪似的杂文,字句间无不凝聚他那拳拳爱国心,殷殷爱国情。文字不多,不妨抄写下来:
前线的战士在凄风冷雨之下与日寇浴血苦斗,你却一文钱的寒衣捐也舍不得掏出,你是否麻木?
中国团结则存,分裂则亡,这是天经地义的原则,而你却暗地做破坏团结的勾当,你是否麻木?
前线无数的民族英雄,用他们的血来写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而你却丧心病狂,厚颜附敌人,甘心做卖国的奴才,你是否麻木?
抗战已四年零四个月了,事实已明白摆在你的面前,敌人的兽蹄愈陷愈深,但仍治不了你根深蒂固的“恐日症”,你是否麻木?
无论在前方或后方,许多前进的青年正旺盛地工作着,而你们悲观、颓废、堕落,你是否麻木?
对老百姓你高声叫什么节约刻苦,但你却一餐千金,搂着姨太太睡觉,你是否麻木?
不顾全民族的利益,企图个人私利的奸商们,你是否麻木?
搔首弄姿,故意在人们面前卖弄风情,甘做玩物,脂粉仍不减当年的消耗,自美其名曰“摩登”的小姐太太们,你是否麻木?
为了保家卫国,霍世才、饶启尧、钟林、倪萍、肖波等贞丰儿女在抗战期间,奋不顾身、不畏强暴、以身殉国,值得后人追忆。
抗日战争之所以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不仅在于它写下了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史册上饱经沧桑的一页,还在于它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
我写这篇拙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致敬我们贞丰的抗日将士,一者想唤醒人们不要忘记“抗日”这部民族耻辱、家国仇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