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读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那一刻起,我的心中就对那神秘的世外人间仙境—桃花源,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慢慢地后来又熟读了他的另一首佳作《桃花源诗》,其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诗句以及了解到桃花源就在离我们县城不远的沅江对岸后,更加萌生了我要去桃花源一探究竟的想法。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九九二年三月,春和景明,草长茑飞的季节。“中国湖南省常德市首届经技贸洽谈会暨桃花源游园会”隆重召开,我应朋友之邀前去参观游玩。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入我梦想中的桃花源。遥想当年盛况,往事历历在目。那是达官显贵,名人荟萃,商贾云集。整个桃花源景区是车水马龙,人潮涌涌,盛况空前。
坐在去往桃花源的车上,别提我心里多高兴了。过沅江坐尧河轮渡后,客车一路风驰电掣,两岸的青山一晃而过。渐渐地近了,车速也才慢了下来。但见青山绵延,虽然谈不上雄伟,但那层峦叠嶂绵延不绝的气势以及漫山遍野的绿树红花足以让人心旌摇荡,游兴倍增。大道两侧的桃花灼灼绽放,一些桃树的幼苗在微风中还闪耀着晶莹的露珠。我依稀记得,桃源县共青团委曾号召全县的团员青年每人捐款一元,打造桃花源沿途风景“十里桃花路”。当时我是参与者、捐献者。随着人流远远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桃花源”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幅古色古香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红树青山,斜阳古道;下联: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从这幅对联的意境,可以带你大致领略到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景观了。“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牌楼,入方竹亭,翠竹青青,竹影婆娑。多像一支列队欢迎我们的美少女翩翩起舞。登古道,两旁绿树葱茏,苍苔映阶;赏碑文,但见一众古老的碑刻,无不透露历史的沧桑和印痕。唐代大诗人李白《桃园二首》之二“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让人感怀称道;而另一位大诗人王维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的诗句更是如诗如画,触景生情。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桃源图》、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更是直接道出了古代武陵(今常德)的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墨宝、碑刻带领游人穿越,溯古而感今。引人入胜,兴趣盎然。“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探秦人古洞,曲折蜿蜒,恍惚若有光。顿令人思过千载,恍若隔世。走过蜿蜒的竹栈道,瞻古炮台,令人豁然开朗。缓步慢行,好不容易登上山顶,在“摩顶松”下小憩。摩顶松高大挺拔,团团如盖;周围是郁郁葱葱的灌木林,间杂着杜鹃花、桃花、梨花,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花。在小方桌前坐下来,来一碗热乎乎擂茶,吃点嘎脆脆的酸萝卜、香喷喷的豆腐干等农家小吃,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光阴似箭催人老,人无两度再少年。时光飞逝,时隔十二年后二00五年的春节,我与兄弟从广东回到家乡,正好驾驶一辆能载十几人的面包车,再次萌生了去桃花源的念头,带我们的长辈一起去游览桃花源。我们的长辈大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许一辈子也舍不得花钱来一次桃花源。在一个阳光和煦、春意盎然的日子,我们一行十几人终于出发成行。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上桃源山,进桃川宫,点上一炷香,为自己为亲人祈福。站在山顶,听钟声回荡,如仙音缭绕;看夕阳西下,万木春荣;漫江碧水,百舸争流。一边给长辈们介绍沿途的风景,一边搀扶着行走不便的老人。一路下来,虽然很是辛苦,但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十几年在滚滚的历史长河里只是那么短暂的一瞬,而在我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却是重要的一环。不禁让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挥笔写下《回桃源》七律一首,全诗如下:
故园一别十余春,
晓月松风梦里人。
满目青山遮古道,
一江碧绿出山津。
洞中百姓秦风在,
镇上乡民米酒陈。
桑梓虽无沿海富,
也臻康境乐欣欣。
叹光阴易逝,岁月难延。二0一七年九月,我敬爱的父亲去世后“头七“。我再次回到家乡祭祀父亲,并接我的母亲回广东。本来是定好常德飞往珠海的航班,但当我们到县城时却突然接到航班延期的通知,原因正直珠海台风。没办法,只好在县城住下。但桃源的天气却是出奇的好,就这样与其在家待着,不如带母亲再到桃花源走走,散散心也是好事。于是,又邀请亲戚一家五人一行共七人坐车出发了。这次走的是另一条路径,从花巨资打造的桃花源古镇,慢慢游玩;沿五柳小镇一路溯河而上,进见“陋室”,瞻仰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雕像,吟诵他的千古佳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被贬朗州(今常德)司马近十年,在我们家乡颇有政声,更是在常德、桃花源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漫步前行,感慨良多。一股时隐时现的酒香隐约而至。百十步,但见一古色古香的“寻香居”木牌,周围堆满了硕大的酒坛。再前行不远,便远远见到一排古老木屋,屋的周围晾满了红色的布匹。不用说,这就是古老的布染坊了。复前行,“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山林边屹立着一尊近十米高的三面“谷神‘’,不远处,矗立着几座古老的粮仓。这便是我穿过时光隧道后,一下子进入到农耕文明时代的场景。
时光荏苒,光阴如白驹过隙。二0二二年六月,我最亲的三姨妈去世。我与姐匆匆坐飞机从珠海赶回桃源参加她的葬礼后返回途中,经停桃源县城等候次日早上的航班,在我同学的热情邀约下,再一次来到了我魂牵梦绕的桃花源。一路上,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回首往事 。攀古道,走小径;品诗文,弹古筝;炖腊味,尝美食。掬一捧沅江水啊,心灵剔透;折一支青青柳啊,情深意厚。一边谈桃花源的变迁,一边谈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和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农村生活不正是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美好写照吗。人事有代谢,往来变古今。桃花源景色依旧,沅江水干年流淌。而那些曾一同游览过的长辈们却陆续离开了我们。若干年后,我们能为后代为社会留下些什么呢?我想最宝贵的遗产应该是精神的高贵和对社会的贡献吧。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从第一次参观游览桃花源时的风华正茂到现在的两鬓斑白步入老年。在这不同时期与不同的人参观游览桃花源的过程中,自然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我想,每个人参观游览桃花源后带给每个人的体验感悟是不同的,正如人们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让我最难忘的除了桃花源大自然赋予的美丽与神奇外,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亲情友情的淳朴和珍贵。我一次又一次的参观游览桃花源,不仅仅是感悟了大诗人陶潜“釆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趣和洒脱,更因为桃花源是我们广大百姓心目中远离喧嚣安居乐业的理想境地。它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化身,更是一座一直矗立在我心中永远的伊甸园圣地。是啊,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呢。今天的桃花源,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除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熏陶和浪漫逸趣外,也赋予了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优美环境的享受与启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