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晨曦初照,微风轻拂。寿春古城东街上的行人或悠闲踱步,或行色匆匆,或驻足停留。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徒则是往来穿梭,另一派急促繁忙景象。
寿春镇总兵署门前,军旗猎猎,庄严肃穆。数名兵卒身披盔甲,手按利器,神情肃然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站立在总兵署门前。
时不时地,或许还会传来士卒们操练时短促有力的阵阵呐喊声。偶尔还会有那么一两位急递信使策马呼啸,穿越北过驿巷,抑或是南过驿巷,奔腾而来,在总兵署门前遽然翻身下马,火急火燎地报送紧急军情。
时常路过寿春镇总兵署,我的脑海里有时会不由自主闪现出上面这样一幅特写镜头。想来,这应该是数百年前,寿春镇总兵署门前司空见惯、极其普通的一个生活和军事场景了。
如今,驻足细细打量寿春镇总兵署的门楼,才会发觉它虽然饱经沧桑,历尽洗礼,但是,仍然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肃然风貌。寿春镇总兵署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东街,距离宾阳门比较近,是古城寿县硕果仅存的一处军事文化遗址。
按照《寿州志》记载,寿春镇总兵署是清代设立的军事机构,为镇台衙门。其实,通俗理解,寿春镇总兵署应该大致相当于军区部队驻扎办公场所。目前,让人为之扼腕的是,寿春镇总兵署其他建筑物均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仅剩下了门楼和相连的门楼东西两侧鼓厅、乐厅各一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同时,也足以让舞榭歌台、故垒坚营在冰刀霜剑、风雨洗礼中容颜不再,衰微颓毁,甚至了无痕迹,空余嗟尔。
寿春镇总兵署的门楼雄伟壮观,气度不俗。飞檐斗角,雕梁画柱,榫卯结构,坚固耐用,整体没有采用一根铁钉,尽显古典建筑美学,诠释传统文明价值。屋檐上的瓦当,错落有致,仿佛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两扇木门高大气派,上缀一行行排列整齐的宽大的门钉及门环。来到巍峨耸立的总兵署门前,不由得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地心生压迫感。门楼上悬挂着带有“寿春镇总兵署”字样的巨大匾额。其字体端庄典雅,雄浑有力,系古城人孙家鼐的手笔。孙家鼐是清代咸丰九年状元,光绪帝师,历任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资政院总裁等要职,创建了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卒谥号文正。在古城有“一城人文半城孙”之誉。
寿春镇总兵署东侧的鼓厅正是与军事活动息息相关。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敲击鼓的声响巨大,震人心魄,如同黄钟大吕一般,所以它也就顺理成章作为了军事上进攻的信号。这也是军事上“击鼓进军”的内涵。《荀子》中便最早提到了“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先秦左丘明所编著的《左传》中记载了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战前,认为肉食者鄙,从而毛遂自荐的曹刿认真分析了人心向背等诸多因素,同时深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通过仔细分析敌军鼓声的变化,再结合其他因素,镇定从容,因情施策,及时提出出奇致胜的策略,从而帮助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鼓在战争中起到了凝聚士气、振奋精神、激励前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边塞鼓声惊天动地,烽火持续不断,战争的紧迫性、残酷性和破坏性也就接踵而至。
有宋一代,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自此便开启了尊文抑武的治国策略,对外战事不利。但是,南宋时却发生了巾帼英雄梁红玉擂鼓退金兵的史实。梁红玉作为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家眷,巾帼不让须眉,亲自擂鼓,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在黄天荡将前来进犯的金军围困了四十余天,取得了抗金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黄天荡大捷”。
由此可想而知,鼓也同样在寿春镇总兵署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说不清多少次,随着寿春镇总兵署的鼓声铿锵响起,将士们戎装整齐,披坚执锐,辞妻别子,从这里奔赴战争前线。
现在,在总兵署门前,还陈列着一尊英国的铁炮,锈迹斑斑,从中还可隐隐约约看出王冠的标志。据考证,这尊铁炮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寿春镇总兵奉命率领千余名士兵奔赴沿海,英勇抗击侵略军缴获的英军武器。
看着眼前这门黑黢黢带有锈迹的战利品,我仿佛感受到了总兵署将士们在雄浑鼓声地激荡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浴血沙场,奋勇厮杀,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
当然,现代战争已经不需要击鼓进军这种形式了,而代之以吹冲锋号了。此时的冲锋号便是相当于古代军事意义上的鼓了。抗美援朝时,我军虽然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及其附从国,但是,就是凭借着钢少气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殊死较量,将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回到三八线,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巨大胜利。
其中,参战以来,我军的冲锋号曾经让参战敌军闻风丧胆,失魂落魄,只要我军的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便奋不顾身,争先恐后,杀向敌军,从而给敌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以至于敌军心存敬畏地将我军的冲锋号称为“东方魔笛”。我军还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仅依靠吹冲锋号便击溃敌军的经典战例。当时,因战况惨烈,我军固守的阵地上已经仅有数名战士了,但是,司号员仍然毅然吹响了冲锋号。听到慷慨激昂的冲锋号,不待我军战士发起冲锋,本已驾驶坦克进攻阵地的敌军士兵却吓得落荒而逃。由此可以看出,冲锋号的震慑力和威慑力被拥有钢铁意志的我军发挥到了令敌人心胆俱寒、魂飞魄散的巅峰。
寿春镇总兵署西侧的乐厅同样与军事有着密切联系。与“击鼓进军”相对的是“鸣金收兵”。在我国古代,“鸣金收兵”一开始鸣的是铜钲或铜铙,敲击铜钲或铜铙意味着退军。
到了三国时期,也有一种说法是到了北魏时期,由于敲击铜锣的声音比敲击铜钲或铜铙的声音更加响亮,所以人们也是本着实用便捷、利于实战的原则,渐渐地便用铜锣代替了铜钲或铜铙。这便是军事上由“鸣金收兵”到后来的“鸣锣收兵”渐进的历史过程。
寿春镇总兵署西侧围墙外是一个狭长幽深的巷子,名叫箭道巷。从其巷的得名可知,这是当时总兵署将士们平时在演武场练习射箭、习武的地方。射术也是古代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现在,箭道巷里,总兵署的西门两旁放置了两面巨鼓,供外地游客和行人适时击鼓助兴,以重温古时雄壮激昂的击鼓场面。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文武双全,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与过人胆略。他曾经以虽万千矣吾独往的气概,仅率数十骑便勇闯敌军数万大营,并在千军万马中奇迹般地生擒叛徒。他在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等等,都对军中射箭练兵作了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地描绘。想来,这也应该是艺高人胆大的辛弃疾平素苦练射箭杀敌本领的真实写照。
人事代谢,往来古今。如今,鼓角争鸣已远逝,空余门楼迎风雨。行走在寿春镇总兵署的院子里,想到总兵署的其他古建筑随着岁月流逝均已经荡然无存,让人不由得为之喟叹。眼前所看到的总兵署遗留至今的门楼及鼓厅、乐厅便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保护好古城现有的古代遗存,让古代遗存成为“会说话”的文物瑰宝,说好古城故事,讲好古城历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既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