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3
分享

安丰塘

两千六百多年前,正值春秋时期。在一个初冬的早晨,朝阳初升,寒风凛冽。成千上万的百姓正在按照各自分工,在工地上用力挥动锄头,踩着铁锹,深挖脚下坚硬的土地。并肩挑车载,齐心协力,运走挖出的泥土,还时不时地吆喝着整齐的劳动号子。一派熙攘喧嚣、热闹非凡的大兴水利场面。

这是我想像中的千百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位时,任用令尹(楚国官职,相当于宰相)孙叔敖,审时度势,在寿春古城六十里的地方,组织民力对原有的洼地因势利导,并在此基础上,广为开凿,从而开挖了大型水利工程芍陂也就是安丰塘时的特写镜头。

安丰塘历时六年,工程浩大,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无算,终于建成了我国历史上这座最早的大型水程灌溉工程。它和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从此,寿春古城附近数不清的田地正是因为有了安丰塘地灌溉,才得以沃野千里,成为万亩良田。安丰塘用自己的博大襟怀和汩汩水流,毫无保留地滋润着寿春古城及其附近的田地,养育了寿春古城及其附近的人们。

时至今日,号称“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仍然发挥着泽被后世、涵养水源、旅游观光等诸多重要作用。安丰塘的水流通过许多引渠,灌溉了附近的万亩田地,为保障当地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说来惭愧,作为地地道道的古城本地人,对于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安丰塘,我却从来没有专门前去旅游观光过。一如我在博物馆,也会时不时地遇到有的古城本地人,也会略微有点赧然地对我说,作为古城人,却从未到过博物馆参观一样。

记不清多少次,我因琐务乘车途经安丰塘堤坝上的公路,穿越安丰塘,到其它乡镇。记忆中唯一一次来到安丰塘边,仍是冗务在身,观看到的也只能是安丰塘的大致面貌,未能真正全面一览安丰塘博大精深的庐山真面目。

这唯一一次来到安丰塘岸边,以及其它许多次乘车路过安丰塘,我眼中所看到的安丰塘都是其最北端的景光。只见安丰塘一碧万斛,水天相接,天地一色,莽莽苍苍,横无际涯。

在我来到或者路过安丰塘的这些经历中,我看到,安丰塘的水面从来就没有静止不动过,而是汹涌澎湃,波涛翻滚。

用惊涛拍岸,气势恢弘来形容安丰塘的波浪一点也不夸张。水浪一波接着一波,一阵连着一阵,前涌后继,连绵不绝,倾力拍打着、撞击着、裹挟着条石砌就的堤岸。波浪卷起了一层又一层的白色泡沫,让人从中深刻感受到了安丰塘的波浪雄浑有力、永无止境的冲击态势。

与安丰塘波涛的壮丽景观相比,岸边,翠柳林立,夹岸成荫,则是另一番旖旎风光。两者实现了雄壮与秀美、粗犷与细腻的完美统一。宛如一面高歌金戈铁马,尽显豪放之情;另一面低吟小桥流水,展现婉约之韵一般。

由此也可以看出建造者的匠心独运。我以为,也只有创作技艺超凡脱俗的大家方能游刃有余,创造出豪情万丈与幽情千般相融合的鸿篇巨作。

岸边的柳枝随风婆娑,摇曳柔软身姿,尽显妩媚神态。柳影掩映之中,古式建筑庆丰亭宛如一颗玲珑剔透的明珠俏现其中,双层飞檐斗角,四围古风古韵,典雅大方,临水而筑,是小憩休闲、凭栏观赏安丰塘的绝佳场所。

刻有“芍陂”字样的紫金石碑颇显古韵。其字体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系古城人全国著名书法家司徒越所书。石碑历经风雨,仿佛述说着安丰塘的沧桑历史。

不时地有水鸟以极快的速度掠过塘边,这时候,水鸟的倒影也随之在塘面上一闪而过,了无痕迹。也有的水鸟在塘边盘桓流连,似乎满含期待。还有的水鸟甚至干脆静静地站在塘边,伸着颀长的脖颈,出神地盯着塘面,呆呆地观察着水中的动静。

塘上,白云片片,在无际的苍穹里时卷时舒;沙鸥阵阵,在飘渺的塘面上忽高忽低;舟帆点点,在远处的碧波里或隐或现。安丰塘风景如画,壮美秀丽,让人叹服。

实际上,美景可以理解为安丰塘的艺术价值,而灌溉无疑是安丰塘更为至关重要的使用价值。在我的潜意识里,总是以为,安丰塘景色雄阔壮丽自不待言。但是,更重要的是,安丰塘在农业灌溉方面,所发挥出来的泽润后世、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更加值得称道。

一念及此,我的脑海里不由得便出现了这样一幅车辚辚、马萧萧的宏大场面:两千六百多年前,三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继承祖父成王北上争霸未竟之遗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在大纛猎猎、车乘滚滚之中,逐鹿中原,志在称霸天下。

我以为,自恃雄才大略的楚庄王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雄心万丈的原因当然很多。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安丰塘在保障农业丰收、提供军事后勤补给保障等方面,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也应该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我的想象中,将时针拨回到二千四百多年前的一天,此时的楚考烈王在钜阳(即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王宫里,坐卧不宁,心神不定。楚考烈王正在为此前楚国主导的五国合纵伐秦败北,如何有效躲避强秦接踵而至、所向披靡报复的兵锋而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此前的楚国已经慑于强秦威压被迫多次向东迁都。

也许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综合取舍之后,终于,他将眼光定格在了地图上的寿春古城。寿春古城附近建有安丰塘这一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可解农业灌溉、军事补给保障之虞。这应当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

加之寿春古城此前曾先后为西周时期州来国、春秋时期蔡国国都,扼江控淮,北有八公山天然藩垣,南有淮水之屏障,兼具舟楫之利,水路通达,交通便利。综合所有这些因素,迁都寿春古城势在必行。

从此,楚国便将最后的国都迁徙到了寿春古城,并且此后不再迁移,结束了楚国郢都数次迁移、飘泊动荡的尴尬历史。直到十九年之后,秦国大将王翦、蒙武率领六十万大军,倾全国之力伐楚,一路势如破竹,楚军统帅项燕(即项羽祖父)兵败自杀殉国。最终秦军攻破寿春古城。有着八百年历史之久的楚国也因此在寿春灭亡。

王图霸业,终归尘土;北邙荒丘,惟余残碑。对于安丰塘沿岸的黎民百姓来说,王侯将相的雄图霸业终属过眼云烟。

然而,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孙叔敖虽只活了三十七岁,却在有生之年,主持修建了安丰塘。安丰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解决千万百姓的温饱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壮举足以彪炳史册,名垂青史。因此,感恩戴德的人们便在安丰塘畔修建了孙公祠,感念这位殚精竭虑、造福后代的贤相。

楚王霸业今何在,千载惟余孙相祠。安丰塘畔,一代循吏孙叔敖治水筑陂的事迹广为流传,给风光隽美、源远流长的安丰塘平添了一份神采,一份遐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