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千般,喜兰尤甚。不惟其形,更在其神。这也是许多年来我对兰花的喜爱之情使然。
案几上的一盆兰花蓬蓬松松,枝叶繁茂,长势旺盛,别具风韵。这么多年以来,这盆兰花始终如一,安安静静地伫立着,悄无声息,恬静淡然,素雅安宁。在风风雨雨、岁月沧桑中绽放着自己的淡雅风采。
时常在闲暇时间观看兰花,是我的一种喜好。也因此面对这盆悠闲素雅的兰花的时候,我常常会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产生诸多遐想。
清新,雅致,别有风骨,这是兰花给我的总体印象。
兰花之清新,让我叹为观止。
眼前的兰花数十茎枝叶自然舒张,疏疏落落,显得晶莹剔透,疏放有度。《洛神赋》中语“秾纤得衷,修短合度”,用来形容兰花枝叶恰到好处之形美,应当同样妥帖至极。
兰花颀长的身姿在空中略微呈现出弧形,宛若惊鸿,又似倩影,划出了一道道唯美动人的玲珑曲线。
叶片丛丛,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蔓延生长。并且不是各自突兀,也非自由散漫。而是不约而同,又好像相互提醒似的,依照黄金比例,适可而止,相互照应,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略微有点宽厚的叶片上,仿佛均匀地涂着一层淡淡的油脂。嫩嫩的,茸茸的,柔柔的,用肤如凝脂来形容兰花叶片之柔美,可谓恰如其分。
还有的叶片在散照光地映射下,散发出了浅浅的扑朔迷离的光芒。此时的兰花堪称一件通体发散着璀璨色泽的艺术珍品。乱人眼神,迷人心神。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兰花其色翠绿,宛如青玉雕刻一般温润清丽。它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清纯可人。
兰花恰如一位天生丽质的少女,给人带来清新自然、隽美不可方物的感觉。不带有尘世的一丝杂质,也不带有尘世的一点纷扰。兰花始终亭亭玉立,清淡恬然。
喜爱兰花,喜爱的是它的冰清玉洁,清澄明静。
兰花之雅致,让我神思遐想。
兰花总是以其雅淳而显得卓尔不群。丽姿难自弃,形清神自雅。兰花身形隽美,倜傥外显。秀于外而慧于中,观其形而知其神。兰花的骨相里,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一种独有的雅澹飘逸的精神特质。它既不流俗,也不媚世,可谓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醇雅冲和。
适逢花季,兰花开出的花也同样不落窠臼,别具一格。
其花单独长出一茎,花茎秀长。花蕊通体皆为黄绿色,呈现出穗状,一丛丛,一簇簇,小而且密,个性分明,与众不同。
如果不仔细端详,甚至很难从兰花中辨别出花蕊。花蕊很不起眼,从不敷彩,不事张扬。恰如其不与世争芳,不与花争艳的性格特点相符。
兰花完全依从本心,顺其自然生长,更无炫耀之意。每逢花季,总是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若隐若现,以雅见长。
这倒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孔子家语》中有言:“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说得正是兰花幽花自赏、淡静幽雅的性格特点。
这种“雅”,我以为,当是东晋陶渊明所言“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的幽雅,也是宋代苏东坡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更是明代桑悦所言“春秋各芬芳,窗前兰与菊”的淡雅。
喜爱兰花,喜爱的是它的雅隽旷逸,洒脱澹泊。
兰花之风骨,让我心驰神往。
兰花看似身形柔弱单薄,似乎显得有那么几分弱不经风。但是实际上,细细观看,兰花的叶片柔中带刚,刚直有型,颇有几分宁折不弯、刚柔相济的风骨。
惟其如此,形神不俗、英姿飒爽的兰花才得到了历朝历代洁身自好、情趣高雅人士的青睐。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楚国人屈原对兰花便情有独钟。他对兰花极尽描写以抒情,多方摹绘以明志。
在其不朽著作《离骚》中,屈原屡屡以兰喻己,借物抒情,抒发自己忧时爱国,却无从报国的忧愤之情。在屈原细腻入微、隽美至极的笔触下,兰花成为了品德高尚雅正的典型意象,也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隐士形象。
屈原通过讴歌赞美兰花,揭露鞭笞当时楚国时政之污浊,慨叹世浊独清、众醉独醒。最终在满腔忧愤绝望中,自沉汩罗江,但留芳魂魄,展示了自己不与污浊同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风骨。
喜爱兰花,喜爱的是它的刚直守正,风骨凛然。
我以为,与兰花相比,牡丹虽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但是,略显浓腴;玫瑰虽然绚丽多彩,馥郁芬芳,但是,失之艳丽;茶花虽然灿烂娇艳,五彩缤纷,但是,未脱浮俗;茉莉虽然清妍秀丽,娇媚可人,但是,仍觉肤浅。
与之相比,唯有兰花,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淡静得恰到好处,雅正得别出心裁。宛如一位在水一方的佳人,倾国倾城貌,衣袂飘飘状,神采飞扬,遗世独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兰花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其中,梅以脱俗闻名,竹以劲节传世,菊以淡泊自诩。各有特点,各有所长。
兴许是对兰花情有所系的偏爱所致,相形之下,我始终执著地以为,唯有兰花可谓花中四君子之集大成者。它兼具了梅、竹、菊三者之特色,做到了雅、淡、直。兼收并蓄,仪态万方;包容含蕴,鲠正一世。
兰花之美如斯,化用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的诗句,教我如何不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