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7
分享

《辞海》

在一般人的眼中,《辞海》可能只不过是寻常无奇的工具书而已。但是,于我而言,也许是自身经历使然,我对《辞海》工具书有着一种别样的牵挂,特殊的留念之情。也可以说,对于《辞海》这部工具书,我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忘怀的留恋情结。

一、少年懵懂识其名

记得小学时,我和其他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使用的都是袖珍版的《新华字典》。估计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使用过袖珍版《新华字典》。它的优点非常明显,小巧玲珑,便于携带,而且还价格不贵。

最关键的是,袖珍版《新华字典》内容虽然不是太丰富,但是,足以应付小学阶段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了。用当时的话来讲,是物美价廉。用现在的话来说,则是性价比高。

据有人考证,袖珍版的《新华字典》应该是我国发行量最大、应用最广泛、普及率最高的一部字典了。由此可见,袖珍版《新华字典》的权威性、实用性无所替代。

一直习以为常地使用袖珍版《新华字典》,从未觉得有什么其他异常的感觉。直到有一次,一位小学同学上学时,带来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这本《现代汉语词典》内容之翔实,条理之清晰,让看惯了袖珍版《新华字典》的我大开眼界。相形之下,手中的袖珍版《新华字典》则过于简单,也越发显得过于单薄了。

这本《现代汉语词典》给幼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到,《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内容充实,且言简意赅,对掌握文学知识有莫大的帮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此后,到了高中时候,虽然学业比较紧张,但是,我还是利用暑假、寒假相对空闲期,出于兴趣,把《现代汉语词典》完完整整通读了一遍,并对自以为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勾划。为了加强记忆,我还在不少书页上都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很多自以为是的注释。

此后,已经记不清是什么原因,一位同事向我借看《现代汉语词典》。翻过这本词典后,这位同事不无惊讶地说:你竟然在词典上写了这么多字。其时,我比较懒惰,在书法上没有用过太多功夫,便实诚地略微面带尴尬地说:字写得是比较难看了点。同事却说:我指的是你在这部词典上花了这么多功夫学习。

在我眼中,《现代汉语词典》已经是神仙级的存在。孰料,在当时的小学语文老师眼中,这本我以为了不起的煌煌巨著却与《辞海》工具书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回想起来,第一次听说《辞海》工具书,那是小学时,听正在上课的语文老师讲到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工具书。仿佛猜到了我的心思似的,她并且还特意补充提到《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工具书不是小巫见大巫的问题,是压根没有可比性,不在一个层次上,存在着天壤之别。

这种感觉,就像我后来看清代刘鹗所著的《老残游记》中记载的,书中主人公听戏时,听到的乐曲声一个比一个高明一般。由此,我对素未谋面的《辞海》工具书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敬意。

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囿于思想认识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地制约,普通家庭能够购买一部袖珍版的《新华字典》已经算是比较难得的了,购买一部《现代汉语词典》更是属于凤毛麟角,至于购买价值昂贵的《辞海》工具书则是闻所未闻。

当时许多人也包括我,也从未有机会见过《辞海》这部工具书的真面目。从此,我便对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辞海》工具书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感。也一直以没有能真正一睹其芳容而感到遗憾。

在我看来,单就容量来讲,如果说《新华字典》相当于一个杯子,《现代汉语词典》则为一个脸盆,《辞海》工具书估计应该是一方深不可测的水池了。其时,没有见识过《辞海》工具书的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比喻是否恰当妥帖。

二、人生几回如初见

也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转机竟然毫无征兆地出现了。第一次亲眼见到心心念念的《辞海》工具书,那已经是在初中的时候了。

一次,我在一位同学家里,竟然意外地看到了《辞海》工具书。当时的《辞海》工具书只有厚厚的一本,不像后来随着时代地发展,扩容增量变为了数本。

厚重广博,震人心魄,这是《辞海》工具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此前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块头、阔尺寸、厚重量的工具书,我按捺住心中的喜悦之情,如获至宝,征得同学同意后,小心翼翼地翻看起来。

不看不知道,看后方才晓得,原来,迥异于其他工具书的查字方式,《辞海》工具书并非使用传统的拼音检索或者部首检索,而是使用了根据字形定部检索的方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更加适合查阅其莽莽苍苍、博大精深的内容。

包罗万象,渊博并蓄,这是《辞海》工具书给我的进一步的印象。对此,我不由得感叹,原来此前我真正是孤陋寡闻,坐井观天,尽自己最大想象力,将《辞海》工具书比喻为水池,其实还是过于肤浅了。

一书寥廓藏乾坤,看尽沧桑识春秋。直至此时此刻,我才知道,《辞海》工具书是知识的海洋,是学问的渊薮,堪称横无际涯,浩瀚无边。这是我翻阅《辞海》工具书之后发自肺腑的由衷感叹。

时间在我全神贯注翻看《辞海》工具书的时候,一分一秒地悄然过去了,我却浑然不知。直到天色将晚,我才如梦方醒,讪讪地放下这部《辞海》工具书,告辞回家。

其实,在潜意识里,我已经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辞海》工具书过于珍贵,应该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借品。所以,虽然内心里,我很有一种想向同学借读的冲动的念头在横冲直撞,心里砰砰直跳,却始终故作镇静,不好意思张口说出来。

现在想来,我在古城也只有这位同学家里看到了《辞海》这部工具书,其他人家都没有发现。算起来,一直到现在,这位同学家也还是我在古城唯一一个看到《辞海》工具书的人家。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家将《辞海》工具书雪藏起来的可能性。亦未可知的是,也或者我自己眼神不佳,没有注意到有的人家有这部工具书,导致我无缘得以相见。

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我所了解到的古城这唯一拥有《辞海》工具书的人家,恕我以书度人,据此推测,至少应该是书香世家,诗书门第。儒雅淡泊,气度超凡。待人接物知书达理,为人处世温文尔雅。

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形象在我眼里不由得高大起来,我对这位同学及其家庭也不由得怀起了敬仰的心情。我知道,这是《辞海》工具书的作用使然。

三、温润如玉乾坤藏

大学毕业后,在父母地一再坚持下,我分别放弃了在安庆市工作、六安一中教书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古城,在县城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教书。实际上也是在我曾经的母校教书。我也真切地体会到,一首描写老师的歌曲中的歌词:长大会我就成了你的现实内涵。

拿到工资之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攒了将近两个月的工资,开心地给自己买了一件奢侈品,自然就是《辞海》工具书了。也算是一尝夙愿,弥补了当年羞于借阅,一直想翻看《辞海》工具书的遗憾了。

至今犹记,当年我购买《辞海》工具书时的情景。当我兴致勃勃,来到当时古城应该还是国营性质的新华书店购买《辞海》工具书时,虽然购买目标唯一明确,但是,戏剧性一幕出现了,始终找不到要买的《辞海》工具书。转了一圈之后,遍寻无果。情急之下,我直截了当地问起了营业员。

始料未及的是,营业员听后,反而带着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将信将疑地看了看我,再次确认后,才带着我来到一个书柜前。只见营业员从下面关闭柜门的柜子里,端出了一部《辞海》工具书。

之所以用“端”这个字,是因为《辞海》这部工具书比较沉重。当时营业员给我的感觉就是“端”,而非“拿”。用“拿”这个字,来形容其动作不太准确。

营业员将《辞海》递给我之后,还不忘补充了几句话,大意是说:因为几乎没有人买,所以,此前书店也没有必要把它摆放出来,你是第一个买《辞海》这本书的人。

我当然知道营业员讲出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其言外之意无外乎是,当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人们生活水平普遍都不高,物质方面尚不充裕,又何谈精神追求?美国学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作如是说。谁愿意花费在当时看起来,也算是一笔小小的巨款,去购买这样一本在一般人看来似乎作用不大的工具书呢?

我更知道多说无益,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思维模式、欣赏水平等等各不相同,处理事情自然不同。正如《庄子》中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于是,在营业员略微有点不可理解发愣的眼神中,我交出了将近两个月的工资,捧着这部沉甸甸的《辞海》工具书,一路飘飘然,全程施施然,回到了家。

只是让我啼笑皆非、意料不到的是,我竟然于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营业员口中所说的,创造了在县城新华书店里第一个购买《辞海》工具书记录的人。这一记录实非我愿,却也只能徒嗟奈何。

在我的眼里,《辞海》工具书如同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散发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彩。以后的日子里,我得以经常在家翻看这部《辞海》工具书。

回想起来,对于之前看到的《现代汉语词典》,我可以下定决心,在暑期、寒假时间里,将其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但是,看到《辞海》工具书这大、重、厚的模样,我立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时间,把《辞海》这部鸿篇巨制从头至尾细看一遍的。

原因在于,毕竟参加工作了,时间有限。当然,这不是重点。先贤说过:只要想挤,时间总会有的。其实,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辞海》工具书用双手捧着,都感到非常吃力,重甸甸的,厚实无比,纸张既轻又薄,字体又小,密密麻麻。可想而知,《辞海》工具书里承载的内容博大精深,浩瀚无际。

我知道,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尽其所能,穷其一生,能够看到的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将《辞海》工具书全部翻读完毕。于是,我果断明智地放弃了试图细读一遍《辞海》这一不切实际的念头。

此后,我便在闲暇时间,随手翻看着这部《辞海》工具书,遇到感兴趣的内容便多花费时间细读。不感兴趣的直接跳过,再翻看后面的内容。

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中学教书期间,这部《辞海》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也给我教学上带来了许多有意义的启迪。对于《辞海》工具书内容上的精妙之处,我当然也从来不会单独欣赏。

教学时,凡是中学语文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我都会不厌其烦,尽可能地通过查阅《辞海》工具书,将有关内容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们。力求帮助学生们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我片面主观地以己度人,想到的是,其时家里购买了《辞海》工具书的应该毕竟不多。

当时,我不仅教高中班级的语文课,还负责教高考复习班的作文课。高考复习班中,个别学生年龄甚至和我相差无多。教过高中课程的老师都知道,整体来看,高中生的自律性比较强。不少高中生尤其是复习班学生对授课教师比较挑剔。他们学习态度基本上很端正勤奋,上课时也基本上鸦雀无声,能够安心听讲。

现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都已经脱颖而出,在各自岗位上显露圭角,展现才华,成为单位翘楚。当然,按照哲学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理论,这主要是他们自身努力拼搏进取的结果。每念及此,其心甚慰。

那时候,我刚刚进入中学教书,便听说以后教师评选高级教师职称,其它要求相对来说可以完成。比较棘手的是,其中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那就是必须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至少两篇以上的教学论文。

平心而论,我自认为自己生性愚拙,惟知下苦功夫、笨功夫,属于做事情认真,比较靠谱,且总是希望及早完成工作目标的人。

听到这一信息后,我便立刻未雨绸缪,超前准备,绞尽脑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以激发课堂学生听课兴趣为题材,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撰写了一篇教学论文拙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生平第一次,尝试着向一家省部级教学刊物投稿。

没有想到的是,过了没不久,这篇教学论文拙作竟然也侥幸地被这家省部级教学刊物发表,并寄来了样书。其中,论文拙作里有些章节的内容还是我通过细心查阅《辞海》工具书,得到了进一步地补充、完善。可以说,教学论文拙作得以顺利发表,这部《辞海》工具书同样功不可没。

只不过,略微有点可惜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尝试在省部级刊物上,投稿发表第二篇教学论文拙作,以便凑齐评选高级教师职称所需要的硬性条件,便不再从事教育工作,转行到另外一个行业工作了。

在这个行业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我的年龄还比较轻,经常夜以继日,加班写各种类型的综合性材料。甚至于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任务,时不时地有三、四个综合材料需要连夜赶出来。熬个通宵,红着双眼,打着哈欠,硬撑着疲乏的身体,枯坐一整夜写材料,更是常有的事情。

虽然此时的我经常写各种材料,但是,由于工作特点、工作性质不同,已经今非昔比,此一时彼一时也,渐渐用不上专业性比较强的《辞海》工具书了。

四、光华重现看今朝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之中看到了静静躺在一角的《辞海》工具书,其封面上已经不知不觉的,积满了一层灰尘。却也人书相看无言,只有轻叹一声,用毛巾轻手轻脚,细细地擦拭完灰尘,将这部《辞海》工具书放进了书柜里。至此以后,我也很少再有心情和时间去翻看它了。

再后来,樱桃红,芭蕉绿,雁南飞,春又回。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直到有一天,我刚下班回家。那时正上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儿子忽然兴冲冲地来到身前,说:老爸,原来我们家里有《辞海》,我能用上它了。

看着儿子那份兴奋喜悦的神情,我蓦地心里一动,仿佛从儿子身上,看到了昔年少时的我的身影。

一时之间,年少时,我曾经贪婪地翻看同学家《辞海》的身影,用两个月工资购买《辞海》的身影,教学时使用《辞海》的身影,写教学论文翻阅《辞海》的身影等等……一幅幅当年的画面似乎模糊而又完整地浮现眼前。

我俯下身子,轻声对儿子说:这本《辞海》以后就归你使用了。

看着为此欢呼雀跃的儿子,我更加欣然,也更加释然了。

因为我知道,这部《辞海》工具书终于有了更好的归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