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经常在古城墙上散步,望着壮观蜿蜒的古城墙,不由得感到自己身为古城寿县人是幸运的。原因在于:古城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时代的古城墙,这座古城墙同时也位居全国保存完好的七大古城墙之列。
一、城墙内外风景殊
走在古城墙上,可以感受到,古城墙就是一幅风光绝美的风景长廊。古城墙外的护城河边柳枝婆娑,千丝万缕,如同一幅幅翠帘在风中摇曳。芦苇丛生,纤细修长的身躯婀娜多姿,顾盼生情。河上波光粼粼,微波荡漾。树影横斜,相映成趣。水鸟低回,翅膀张合之间,似乎充满着对河面的眷恋之情。野凫则全然不顾游人的注视,无所畏惧,在水面上东游西逛。扁舟欹斜,百无聊赖地躺着,一任斜阳倾洒。
站在古城墙上,可谓一河风光无限,满目美景不绝。
环城一周的古城墙,在城墙内四处拐角处,均有水塘,这就是古城人俗称的拐角塘。在这四处拐角塘里,荷叶田田,翠色可掬。荷花绽放,五彩缤纷。荷香四溢,沁人肺腑。卷舒自在,色香俱佳。水鸟流连,或低飞盘旋,似乎低空曼舞一样;或轻缓踱步,仿佛闲庭信步一般,将拐角塘当做了自己的乐园。也有的拐角塘里还有拱桥飞虹,画亭水榭,隐映水面,引人驻足。
东北拐角塘处,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热闹非凡的鹭岛。这里是成千只白鹭栖息的家园。鹭岛附近,鹭声鼎沸,声闻于天。这声响如同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的:“嘈嘈切切错杂谈”。白鹭或飞翔,或歇息,或徘徊。从远处看,星星点点,层层片片,散逸在水面上,掩映在树林中,点缀在苍穹里,千姿百态,各具精神。
我常常感叹,在古城墙内的老城区里,人烟稠密,车水马龙,巷陌狭窄拥堵,楼房鳞次栉比。鹭岛竟然得以在如此拥挤错杂、喧嚣热闹的古城墙内,如在水一方的佳人,俏然独立,堪称自然界的奇迹。
我以为,鹭岛就是大自然慷慨地馈赠给古城人的最厚重、最具特色的礼物。相对来讲,众景易得,鹭岛难求。古城墙里,人鹭和谐相处,互不惊扰。在我看来,鹭岛当是一处千载难逢、千金难求的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实际上,也可以说,正是古城人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才最终造就了难得一见的鹭岛。
鹭岛对面的月坝,则是充分体现了古城人卓越的聪明才智。月坝系一水利设施。建设在古城墙内侧,通体呈现圆形,直径十余米,深不可测。正因为月坝极深,所以如果站在月坝外,向下观望,甚至会有头晕目眩的不适感。
月坝四周由砖石砌就。有的砖石上已经满是苔痕,显示出沧桑的痕迹。月坝的地面下,设有精密的机关,其作用在于控制排水与进水。如果机关自动闭合,则说明城墙外的洪水水位超出城墙内的水位,防止城墙外洪水进入城内。反之,如果机关自动打开,则说明城内的水位超过城墙外,需要及时向城外排水。这一巧夺天工、颇具匠心的防洪设计至今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堪称神奇至极。
古城城墙风景旖旎,也常常惹得历代诗人为之赋诗吟唱。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其诗作《和寿州宋待制九题》中写到:“初日照城楼,流晖及菌阁”。寿州就是古城寿县的古称。诗句便是写出了早晨初升的太阳光照射在古城城墙城楼上的美景。
同样是北宋诗人张耒,也曾经在《题寿阳楼二首》中提到:渺渺长淮去不休,行人独上寿阳楼。寿阳也还是古城寿县的古称。这句诗仍然是道出了行人登上古城城墙城楼观景述怀的感受。
南宋诗人陆游便出身于古城寿县附近的淮河河道上,并在古城度过了幼童时代。可想而知的是,其时的陆游应该在父母的怀抱中多次出入古城城墙。此后,他也曾为此留下了不少诗句:“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船生我淮之湄”。“薄暮上楼聊试步,经旬止酒自酡颜”。
二、人文典故道不尽
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文荟萃,历史悠久。
在古城南门也就是“通淝”门城瓮东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幅“门里人”的石刻。这里寓含着“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历史典故。寿春(即今寿县)古城是战国时楚国最后的都城。“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因为功劳卓著,位高权重,宠爱门客李园的妹妹,并采纳了别有用心的李园的建议,将已经怀有身孕的李园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楚考烈王薨了之后,春申君黄歇没有听取另一位门客要提防李园的建言,贸然入宫吊唁。结果被担心阴谋败露的李园派遣刺客躲在棘门里,将毫无防备的黄歇刺死。
行走在北门也就是“靖淮”门城楼上,只见古城墙附近,水清沙白,鸥鹭翔集,舟楫来往,云卷云舒。远处,八公山历经岁月洗礼,仍然郁郁葱葱,巍峨耸立。
两千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在其王都古城写出了杂家著作《淮南鸿烈》,也就是《淮南子》。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在距离古城城墙不远的八公山,本来想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之中,练出了豆腐。新生事物没人敢吃,一名门客冒死尝后,脱口而出:离奇。所以,豆腐一开始就叫“离奇”来源于此。因此,古城是世界上第一块豆腐产生的地方,是豆腐发源地。
传说,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在八公山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丹药既成,刘安和门客吃后上天升仙。剩下的仙丹被鸡和犬吃后,鸡和犬也跟着上天升仙。这就是成语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来历。
时光回到一千六百多年前,前秦王苻坚统一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后,亲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东山再起的东晋宰相谢安沉着冷静,借对弈围棋赌墅,以下棋安定军心,用气度稳定民意,显示了魏晋时期所谓的名士风度。
对于东晋名士风度,唐代诗人杜牧《润州二首》中也曾提到:“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镇定自若,调兵遣将,派遣弟、侄谢石、谢玄率八万晋军迎战前秦。
正是站在古城城墙北门的城楼上,前秦王苻坚观望附近的八公山,将八公山上的树木都误以为是晋军,从而不无忧虑地说道: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最终,原本自以为投鞭便可断流的苻坚在古城附近的淝水,被东晋八万精兵击败。所以,古城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此后,还是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权臣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裕将古城作为其宋王国都,对其来说,往来城墙之间,登高城楼之上,筹谋政事军事,均当为寻常之事。刘裕兴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就在几乎成功之际,却因称帝私心最终放弃北伐,功亏一篑。后来,刘裕取代了东晋,尽诛违背“洛河之誓”的司马懿家族,将都城定在了建康即今南京,建立了南朝宋。以后,南朝宋齐梁陈均将国都定在了建康。
刘裕因称帝私心导致北伐半途而废,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晚年读宋代陈亮词作《念奴娇•登多景楼》词句:“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的时候,不由得泪流满面的原因所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城墙始建于北宋年间。历史上,古城因为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史书记载为“扼淮控江”,所以古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城也因而多次遭遇战火洗礼,兵火燹灾不断。
五代时期,后周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立志统一全国,进攻南唐,并御驾亲征,围困南唐重镇寿州。南唐寿州守将刘仁赡在对方重重围城之下,忠贞守城三年。后守城士兵抬着重病不醒的刘仁赡打开城门投降。柴荣有感于古城寿州城墙过于坚固高大,下令拆除城墙,毁了寿州城,将寿州州治迁到凤台。
直至北宋熙宁年间,也就是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年间,才重新将寿州州治迁回寿州,重新筑建城墙,再次修建了寿州古城。以后经过历代不断修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城城墙及古城。至今,在古城墙,细心寻找,还可以看到有的城墙墙砖上刻有“建康许都统造”的字样,表明南宋时期建康都统许俊也曾经重新修建古城及古城墙。只不过,让人略感缺憾的是,现在的古城规模和面积均已经大幅缩小,比原来的古城缩小了七倍左右。毕竟重新筑城墙,建古城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无算。
古城墙的人文典故繁多,说不尽,道不完,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颗颗珍珠一般,璀璨夺目,熠熠多彩。
三、防洪护城勋业著
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实际上,有着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古城城墙,历史上一段时间里,曾经和其他城市的城墙一样,同样被列入了拆除计划。只是,由于古城的有识之士据理力争,阐明古城墙不仅起到了军事上的防御功能,还具有不可替代的非常显著的作用,那就是防洪。
古城地理位置偏低,千百年以来,经常出现内涝现象。有时候内涝甚至非常严重,古城时常有遭受灭顶之灾的威胁。古城墙保存完整,仅有四个出入口,即四座城门。只要关闭这四座古城门,便可以依托完整无缺的城墙,将汹涌而来的滔天巨浪拦隔在城外,确保城墙内居民安全,从而有效地起到防洪作用。
惟其如此,古城城墙才得以侥幸避免了被拆除的厄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城人频遭洪水之苦,却也因洪灾,得以保留了完好无缺的宋代古城墙。现如今,独具特色的城墙已经成为了古城的标志。苦也水,成也水。古城因水成灾,却以水留墙,这也是古城人的幸运。
尤其是一九五四年,古城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古城四座城门全部关闭。借助完整坚固的城墙,最终成功抵御了特大洪水地侵袭。据经历过当年洪水灾害的人们回忆,那时,洪水从四面八方围住了古城,人们坐在城墙上就可以在身下的洪水里洗脚。幸有城墙抵御住了滔天洪水,确保了古城百姓的安全。
一九九一年,古城又一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古城也再一次关闭了四座城门。从空中俯瞰,古城仿佛一个巨大的澡盆,孤零零地漂浮在一片汪洋之中。古城又如一个孤岛,周遭被洪水淹没,完全与外界隔绝。
当时,防洪形势异常严峻,据说已经准备在西北城墙处架设紧急出城通道,以便在出现危急情况下,及时疏通城内居民,由此紧急通道离开古城,转移到安全地方。所幸,有了城墙旷日持久地坚固防御,后来洪水渐渐消退。古城墙又一次发挥了铜墙铁壁般的作用,保佑了古城安全无恙。
现在,走在古城墙东门即“宾阳”门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城墙上有两块铭石,分别清晰地标注了这两年洪水围城时的最高水位印记。让人不由得为之感慨,古城墙在古城最为危急的时刻,以一墙之力,护佑了城中的千家万户。
古城墙四座古城门原来都分别有内外两座城门,中有瓮城。四座古城门分别命名为“通淝”门、“宾阳”门、“靖淮”门、“定湖”门即西门。
其中,“宾阳”门的“宾阳”其意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迎接贵宾。除了“宾阳”门之外,其他三座城门地命名均与水有关。这是因为,长久以来,饱受水患的古城人希望能够有效地控制住淮水、淮水支流淝水以及城西的寿西湖的惊涛骇浪,使之安定下来。
四座城门的命名也正是体现了古城人希望安澜定湖、免遭水患的美好愿望。由此可见,经年的洪水灾害给古城人带来的深远影响之一斑。
在“靖淮”门的内城门上,正上方镶嵌着一块带有“圵门”的铭石。铭石历经沧桑,字体斑驳,明灭可见。“圵”字读音为“荡”,其义为高田。北门附近是古城地势最为低洼之处。以“圵”字命名北城门的内城门,仍然体现了古城人希望高田谷丰、免受水灾的美好愿景。
古城城墙四座城门的外城门和内城门均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设计同样体现了古城人的卓绝智慧。一旦洪水冲破外城门,在继续冲击内城门时,由于内城门与外城门错开,这种设计便可最大程度地缓解洪水给城门和城墙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另外,古城墙还有一个显著的作用,那就是军事上的防御功能。假设外城门被敌军攻破,同理,在敌军进攻瓮城及内城门时,因内城门与外城门错位,便起到了有效延缓耽搁敌军进攻的作用,从而为守军及时防守提供宝贵的喘息之机。只不过,后来,“通淝”门为了交通便利,拆除了其中的外城门。
行走在“宾阳”门城楼上,一座造型古朴、样式精巧的石拱桥横跨在护城河上。在我的印象里,这座桥已经先后数次修建。我知道,千百年前,这里应该是一座木制吊桥,供城内人们来往穿行其中。一旦战事开启,敌军来袭,吊桥便会高高拉起,与宽阔的护城河共同组成了御敌防御屏障,阻断敌军的进攻。
古城墙风光人文绝佳,积淀深厚,相得益彰,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