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1
分享

老街印象

自小生活在古城寿县北街,事过境迁,现在回忆以往北街的模样,竟然有些恍惚。

古城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第一批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

记忆里,我上小学的时候,古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行走最多的便是北街。当时,相较于其它三条大街,也只有北街的古貌保持得更为完整,因此,北街在古城人眼中,便是一条老街。

北街沿街所有商铺的房屋基本上保留了小瓦片、青砖墙、滴水檐的老式建筑风格。屋檐翘角,窗棂雕花,木廊狭长,一派古风古韵。

北街的路面原来都是青石路。被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上面有着一道道深深的凹槽,那是千年来过往车辙碾压留下的痕迹。

造成这种千年车辙的原因在于,古代的车轮都是木轮,为了保护木轮,工匠便匠心独运,在木轮外包裹了一层铁皮。这层铁皮经常碾压青石,所以,才会在青石上留下了千年沧桑的凹槽痕迹。

从古城十字街口向北出发,没多久便来到了党校。此处原为太傅第,是清代咸丰九年状元古城人孙家鼐作为光绪皇帝老师兴建的太傅府邸。只不过,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此处太傅第原来的面貌便已经荡然无存了。

古城现在许多地方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如果有心探察,内里往往大有乾坤,包含诸多人文历史典故。接着向北,便到了木头牌坊巷口。据说,此巷得名与曾经存在过的木制牌坊有关联。巷子狭长幽深,蜿蜒曲折,呈现九十度笔直转弯三次至四次,分别与东街及北过驿巷相通连。

民国时期,孙家鼐孙女画家孙多慈故居便位于此巷。酷爱绘画的孙多慈曾经在南京中央大学与美术系主任徐志摩相识。后画家孙多慈来到台北生活。

再向北行走,是县城中小学所在地。我在这所小学度过了五年时光。记忆深刻的是,小学高年级起,每天早晨夜幕尚未完全消失,我就得和班上其他同学一道,赶到学校练习武术基本动作。

其时,学校专门从省城聘请了一位刘老师,作为武术老师指导我们。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比较清瘦,头发已经发白,但是,精神矍铄,给人感觉十分干练。同学们总是口口相传,刘老师身手了得,武艺高强。当时,我幼小的心里也因此对武术功夫精深的刘老师充满了崇拜之情。

小学斜对过是孙家鼐故居高大门。高大门以其建筑群的正门又高且大命名。孙家鼐离开家乡古城,赴京考中状元,在京城任要职,直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此后,孙家鼐为表抗议,辞官回到古城居住。后又被朝廷召回京城任职。孙家鼐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是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建立者,卒谥号文正。

我上小学时,高大门里前部分为一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后部分均为普通人家住宅。我家也在其中。当时,高大门规模形制尚可以看出原貌,古建筑均采用木制框架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严丝合缝,坚固耐牢。

从空中俯瞰,高大门建筑正好形成一个“寿”字,堪称神奇之作。高大门里廊檐曲折众多,遇到雨天,从大门口出发,一直走到最里面的宅子,沿途均有廊檐遮雨,所以身上穿的衣服是不会被雨水淋湿的。这是高大门又一让人啧啧称赞的神奇之处。

上个世纪更早的时候,汽车极少。该机关事业单位配备了马车连,用来运输货物。马车连里的十余匹马是从内蒙古购买的。高大门里道路宽敞,马匹经常拉运货物进出高大门。再往后,随着时代地发展,马车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线,也渐渐也开始有汽车驶入驶离高大门了。

印象最深的是,北街快到北门也就是靖淮门的沿街商铺几乎都为清一色的铁铺。这也是北街最具特色的一景了。铁铺的大门都是古时木制两开长门,门轴置入础石里。两扇木门上均设置有铁环,用铁锁串上两边的铁环,便可将门锁住。

铁铺内,经常可以看到炉火燃烧得通红,有时候还窜出蓝黄相间的火苗。铁匠将需要铸造的铁制工具放在炉火中煅烧。火候成熟后,铁匠便将铁制工具从炉火中取出。此时,铁制工具前端需要铸造的部位已经被炉火烧得通体发亮发红,冒着灼人的高温。

这时的铁匠还会根据不同情况,一手持铁制工具,将其需要铸造的部位放在一个防火支撑架上,另一只手持大铁锤,一锤又一锤,用力锤击需要铸造的部位。

经验丰富的铁匠觉得锤击工序完成后,有时还会把需要铸造的部位浸入冷水中。这时,就会听到一阵“嘶嘶”的声响。水面上也会腾起一股股白烟。然后,取出需要铸造的部位,再稍作加工,便可完工了。

那时,铁铺外经常用长条凳作支撑,上面铺上木板,作为货物架。货物架上面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铁铺打制出来的铁铲、铁斧、菜刀、铁锄等各式生活农用等方面的铁制工具。

再向北行走,便到古城北门也就是靖淮门了。古城拥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始建于北宋时代的古城墙。其中,四座城门原来都有内外两座城门,两座城门之间均设有瓮门。只有南门也就是通淝门后来为了便于交通行车,拆除了外城门,取直了道路。

北城门的内城门上镌刻了“圵门”的字样,虽然已经风吹日晒,风化迹象明显,但是,其字迹仍然可以辩认出来。“圵”字意为高处的田地。历史上古城地势不高,北门附近位置尤低,经常遭遇水患。所以“圵”字寄寓了古城人希望免遭水患、物阜民丰的美好愿望。

站在北城门上,向北眺望,不远处便是遐迩闻名的八公山。那里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之中炼制成豆腐的地方。古城寿县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豆腐的发源地。成语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来源于此。

古城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也曾是前秦东晋对峙鏖兵的场所,从中产生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

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古城北街沿街古建筑均已基本上被拆除,现在只剩下了钢筋水泥制成的楼房。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大门也仅余其形,须仔细辨别方可识出原貌。

如今,北门附近的北街街道两侧,又重新复建了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默默站立,看岁月流逝,任风雨洗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