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07
分享

青色汉服

八月下旬的滨海市,柳痕浓浓,草色深深。盛夏已经即将结束,早晚已经可以感受到丝丝凉风。

在这难得的丝丝凉风地浸润下,温宁自己感觉到,心情也渐渐平和舒缓起来。

二十多岁的温宁是一名正在就读外省一所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她品学兼优,每年均以优秀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学校发放的奖学金。

俗话说:女儿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作为女儿,她体谅父母的艰辛。每年,温宁都会利用寒暑假回家的时候,帮助在滨海市步行街经营服装店的父母照应商店,减轻父母负担,让父母得到休息。

现在,暑期放假期间,温宁正坐在父母经营的名为“难舍汉服”的服装店里,照看着商店,看着稀稀疏疏的顾客细心地挑选着汉服。

有时候,温宁常常自诩眼光敏锐,记忆力超群,顾客只要来到自家服装店挑选服装,并且与自己就服装问题进行交流过,在两个月之内,如果这名顾客再次来到自家服装店的话,自己是能够大致记得这名顾客以前曾经光临过自家服装店的。

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温宁觉得自己在经商方面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前两年,全国文旅热潮刚刚兴起的时候,一次午餐时,温宁和父母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

温宁的父亲刚说了句:“现在,文旅热兴起,我看……”

话音未落,温宁抢着说道:“正好乘着文旅热,赶紧将汉服作为一个进货重点。现在,许多人都时兴穿汉服,出门游玩。我们大学里,穿汉服的学生更多,许多人都买了汉服。也有的人喜欢穿汉服打卡纪念。进货之后,汉服在对外出售的同时,也还要对外出租,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人员的需求”。

一个行业只有被年轻人所接纳,才会有发展的动力,也才会有前途。温宁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反之,如果一个行业为年轻人所摒弃,那么,这个行业极有可能将日趋式微衰落,甚至最终被时代所淘汰。现在,有些行业发展乏力,市场萎缩,股市行情看跌,陷入了苦苦挣扎的泥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失去了年轻人地支持。

温宁看好汉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还是因为汉服深受年轻人青睐,不论行走在繁华闹市,还是步行于寻常陌野,经常可以看见一些青年男女身着汉服,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或拍照,或游玩。

汉服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值观念与价值。这是温宁心里的想法。温宁感觉,一个人穿上汉服之后,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一样,气度不凡,别有韵味,显得儒雅有古风,洒脱亦清爽。这就是汉服的魅力所在,也是汉服的文化底蕴所在。

温宁的父亲听后,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个想法。汉服要作为我们服装店的经营重点。对外可卖可租,灵活多样,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

“那就着手开始进货”。温宁的母亲说道。

经过一番简单地筹备,第三天,在温宁地积极要求下,父母也同意了温宁和他们一道去外地进货。

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业有成的温宁讲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爸妈,你们的眼光现在不一定跟得上形势发展了,我有点不放心。干脆我也去,这样互相有个商量”。

“好,那就让女儿专业的眼睛帮助我们把把关”。父亲一脸宠溺地看着温宁,乐呵呵地说道。

于是,几天之后,一家三口踏上了到外地前去进货的路程。

实际上,本来也可以网上进货。但是,温宁坚持还是实地考察,效果更佳。所以,温宁一家三口便来到了外地一家汉服批发商店。

看着眼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汉服,温宁和父母一起商量着,按照市场上一般顾客的喜好,确定了需要进货的汉服。

其中,一件挂在模特衣物架上的青色汉服吸引了温宁的目光。

只见这件青色汉服一袭深衣,上下连裳,衣襟严整,裾袂生姿。观之不由得让温宁想起了《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来。

比较喜爱文学的温宁也知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青”的色泽,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认为“青青”就是黑色。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青衫”指的颜色就是黑色。

一种认为“青青”是深绿色。

一种认为“青青”是青色。明代谢肇淛所著《五杂俎》中记载:后周周世宗柴荣曾经提及“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用以指柴窑瓷器的颜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也有一种讲法指的是北宋宋徽宗赵佶梦中所见瓷器的颜色,后被汝窑制作出天青色汝瓷。这里“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色指的就是青色。

在温宁的心中,她更愿意将“青青子衿”中的“青青”色理解为青色。这是一件非同寻常、典雅华美的青色汉服。温宁心中如是默默地想着。

于是,心有所动的温宁便当场将这件青色汉服打包,连同其他汉服,由温宁父亲交付了款项。一家三口带着这些汉服回到了服装店。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温宁来说,她知道,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不仅是衣冠上国的体现,而且也是礼仪之邦的载体,更是锦绣中国的象征。

早在黄帝时期,便已经有了汉服,此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补充,直到汉代时期,才趋于完备。

在温宁看来,汉服以其洒脱飘逸,典雅大方见长,有其实用性、艺术性、时代性的特点。惟其如此,温宁对汉服也是情有独钟。

此前,在大学校园里,她也曾经租借过一件素色的汉服。课余时间,穿上素色汉服游走于湖边,徜徉于花丛中,自我感觉也是落落大方,清妍动人。

正如《红楼梦》中所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现在,温宁对一眼相中的这件青色汉服青睐有加。总觉得,自己与这件青色汉服似乎心有灵犀。

回到店里,温宁与父母一道整理新进的汉服。在此之前,服装店已经经过了简单地改造与装饰。全店四分之三的空间都被用来布置汉服。只留有少量的空间继续销售以前未卖完的时装。

服装店经营的重点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改为以销售、出租汉服为主,辅之以销售其他时装,且温宁还与父母商量,将店名改为了“难舍汉服”。

这也是为了适应市场上不同顾客的需求,适应方兴未艾的文旅发展形势的需求。

温宁将这件青色汉服郑重其事地挂在了店里的模特衣物架上。其它的汉服有的挂在了模特衣物架上,有的放在了衣物展示柜里。

此后,只要在店里,不论是忙碌还是休闲期间,温宁都会有意无意之间,扫一眼这件青色汉服。

在温宁的心里,其实交织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她既盼望着这件青色汉服能够很快被顾客挑中,毕竟,只有如是,这件青色汉服才能发挥出它的实用价值。

但是,同时,又总觉得这件青色汉服是自己钟情之物,如果真有顾客买去或租去的话,又颇有点恋恋不舍。

对于经过自己进货而来的这些汉服,温宁是有感情的。在她的眼里,这些汉服不少都是自己慧眼识珠,经过比较、甄别、筛选,在茫茫衣海里选中的,因而,这些汉服都寄寓了温宁的感情色彩在内。

有时候,在心里,她甚至还会暗暗地给其中一些中意的汉服起上名字,比如素裳,翠色,嫣红等等。至于那件她最为看中的青色汉服,温宁心中更愿意称其为青青子衿。

由于汉服较受市场欢迎,也较为畅销,前一段时间所进之汉服大多数已经被顾客买去,只是温宁心心念念的那件青色汉服仍然无人问津。

这件青色汉服无人过问的情况,倒让温宁疑心,这件汉服也许是因为寄寓了自己情有独钟的思想感情,所以自己也才会敝帚自珍,格外关注。

也许在其他人眼中,没有类似温宁的这种思想感情,觉得这件青色汉服仅仅是繁华尘世中的普通衣物罢了。温宁想:我以为宝,人以为草。或许我以为的罕见珍宝,在其他人看来,只不过是寻常草芥罢了。

看到汉服销售状况不错,温宁的父母决定再到外地去进货,继续购买与上次同一批次的汉服,留下温宁在店里照看。

这一天早晨,吃过早餐,温宁的父母拿起收拾好的物品,准备到外地进货。

此前,温宁便已经告诉父母:“爸妈,你们乘着我放暑假在家,正好在进货之际,顺带到当地观光游览,也算是休息休息了”。

其实,暑假自己回家期间,温宁也是希望整天打理服装店的父母能够抽出时间休息,自己多在店里忙忙,也算减轻父母的劳累了。毕竟父母整天在店里忙忙碌碌,得不到休息。

温宁父母本无观光的打算,经不住女儿一再劝说,最后还是决定按照女儿的心意,进货的同时,也在当地观光休息一段时间。

温宁知道,把服装店交给自己照看,父母是比较放心的。因为自己现在已经大学三年级了,自小耳濡目染,在父母地潜移默化之中,也颇有几分经商头脑。而且,上大学时,自己还选择了感兴趣的服装设计专业。

如今,温宁父母在服装方面的理论上,对专业知识丰富的女儿也是甘拜下风。

傍晚时分,暑气渐退,凉意渐生。

店里的顾客也稍微多了一些。有着经商经验的温宁知道,傍晚时刻,不少人们尤其是少男少女正好可以乘着太阳下山,避开火辣辣的太阳,到店里买汉服。当然,少男少女中更多的是租汉服,游玩,打卡拍照纪念。

现在,实体店生意不容易,温宁一家都是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对外销售或出租汉服,以便最大程度地吸引顾客。

百无聊赖地看着店里的顾客踱着步,在汉服面前挑挑拣拣,温宁的眼睛余光也时不时的瞄一眼那件青色汉服。

有时候,还有顾客手里拿着挑拣好的汉服,来到温宁身旁结账。

这时,店门外,一阵汽车刹车的声音响起。没多久,温宁的父母拎着行李,风尘仆仆,走进了店里。后面有两个人正在搬运着温宁父母所购进的汉服。

“爸妈,不是说好了,你们进货的同时,在外地观光游览吗?”温宁看到父母又回到店里,有点吃惊地问道。

“我和你妈妈年龄大了,进好货,也懒得出去观光,所以就直接回来了。爸妈也知道女儿是想让我们休息。回来前也没和你电话联系。女儿的这份孝心爸妈心领了”。温宁爸爸笑呵呵地对女儿说道。

“就是,就是”。温宁妈妈也随声附和。

温宁知道,父母还是放心不下自己,多劝无益,便也不再多说。让他们到二楼住的地方暂时休息。自己则把这些新购进的汉服分门别类,放在店里合适的地方。

“难舍汉服”服装店一楼是经营服装的商店,二楼是全家生活及温宁父母居住场所,三楼则是温宁生活居住场所。

温宁父母到二楼休息之后,温宁看着迟迟没有人看中这件青色汉服,心中不由得对这些无人过问青色汉服的过往顾客,没来由地产生了一种明珠暗投、暴殄天物的感觉。

不一会儿,就在温宁忙于与顾客结账的时候,一抬眼,却发现那件青色汉服已经不在模特衣物架上了。

温宁心中一阵欢喜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点惆怅。既为这件青色汉服被与自己有着同样审美观点的人相中而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件青色汉服而若有所失,略感怅然。

正在思虑着到底是哪一位顾客看中这件青色汉服的时候,却见一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已经穿着这件青色汉服,与其他数名年龄相仿的青年,一路说着话。来到了自己身边,说道:“你好!这件汉服我租借穿了”。

只见这位小伙子身材高大,丰神俊朗,英气十足,再加上穿上这件青色汉服,颇有一种汉服在身,人如冠玉的感觉,可谓人衣合一,相得益彰。

看到这里,温宁心中也不由得暗自替青色汉服感到高兴。

“你需要租多长时间呀?”温宁态度温和地问道。

“乘着今天暑假结束,拍照纪念用,就租这一天。明天早晨我就得去上大学了。谢谢。”小伙子干净利落,有礼貌地回答道。

于是,温宁知道了,这是一位和自己身份相同的在校大学生。每个大学开学时间各不相同。温宁所在的大学还有数日才开学。

温宁便让小伙子交了押金,约定来还这件青色汉服时,再交租金。

只不过,由于此时,又有一位顾客前来购买汉服,温宁忘了按照惯例,应该留下租借汉服人员的电话号码,以便防止出现意外时,可以联系上租借人员。

这是一个有品味、有眼光、有精神头的小伙子。送走其他顾客,安静下来的温宁对租借青色汉服的小伙子的总体感觉非常好。

这种感觉也许是因为小伙子也相中了这件青色汉服,欣赏眼光与温宁不谋而合,也或许是小伙子清爽阳光的言谈举止,让温宁对这个小伙子的第一印象极佳。

晚餐时分,店外月亮的清辉倾泻了一地,均匀地照在尘世间,树影婆娑,微风轻拂,暗香浮动。

温宁与父母坐在餐桌旁。也许是青色汉服被人看中,仿佛遇到了同道中人的缘故,温宁心情舒畅,吃了几片点心,又切了几块苹果片,便算是吃完了晚餐。她心不在焉地地观看着店里的壁挂电视上的歌舞节目。

对于晚餐,温宁向来不太重视。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这是流传已久的养生常识。多年来,她也总是按照这一常识来就餐的。

一般来说,白天购买或租借汉服的顾客较多,晚上顾客相对较少。店里,零星地有一两位顾客在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汉服。所以,吃完晚餐,温宁便让出门在外劳累一天的父母到二楼休息了,自己继续在店里照看着。

二、但为衣故,沉吟悔之

一直到了晚上九时许,顾客都已经陆陆续续地离开了服装店。忙碌了一天的温宁已经开始收拾店里的物品,做好了打烊的准备。只是心里也在暗暗感慨,看来这件青色汉服魅力确实很大,都已经这么晚了,小伙子竟然还没有来归还汉服。

突然,店里的门帘被挑开。“欢迎光临”。自动传感器设定的声音响起。温宁知道,此时又有顾客进店了。

只见白天那个租借服装的小伙子穿着青色汉服走进了商店。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服装的色泽、形状,更好地吸引顾客的眼球,一般来讲,服装店里的灯光都配置得比较密集,明亮照人。“难舍汉服”服装店的灯光也不例外。

所以,在明亮灯光地照射下,温宁可以清楚地看到,小伙子的脸上有几处明显擦伤的痕迹,那件青色汉服的衣袖处、肩臂处、腰腹部等多个地方,也明显地被人用力撕破了。

目测这件青色汉服损坏比较严重,修补极为困难。看着这件失去了往昔风采的青色汉服,温宁在感到惊讶的同时,又觉得心痛不已。

悔不当初租汉服。温宁这时的心中涌现出了这样的念头。她为自己心爱的汉服不被珍惜而感到痛心,甚至又十分后悔,自己当时不该把这件青色汉服租借给这个现在看来举止极其不稳重的小伙子。

此时,温宁的心里对这个小伙子的印象出现了颠覆性地反转,对其原有的好感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自然对小伙子的态度也就没有此前那般友好。

也由于此前,对外出借的汉服,时不时地会出现因租借人不爱惜汉服,随意污损汉服的现象,究其缘由,基本上是租借人与伙伴们打打闹闹,嬉戏玩耍,不注意、不爱护汉服造成的。

所以,服装店也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这种人为损坏汉服的现象有专门的赔偿规定。

虽然温宁的针线缝补技术颇为出色,自己感觉即使比不上《红楼梦》中勇补雀金裘的晴雯那般出神入化的手艺,却也时常自矜针线手艺可以说是技压同侪。

看着这件破损严重的青色汉服,温宁自己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将它完整如初地修补成功。

况且,既然心中已经认定小伙子与以前的其他人一样举止不稳重,打闹嬉戏,造成青色汉服受到损坏,所以,温宁的态度自然也就没有以前那样好了。

她强压住心头的不满与鄙夷,没好气地问道:“这件青色汉服怎么破损成这幅模样?”

小伙子听了温宁略带有责怪语气的问话后,有点不好意思,讷讷地说道:“对不起,造成的损坏,我愿意照价赔偿”。

小伙子的这种难为情的态度,更加坚定了温宁认为其与人打闹嬉耍造成了青色汉服损坏的念头,也就更加认为眼前的小伙子堪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她的内心深处更为这件青色汉服受损而感到可惜。

至于小伙子身上受伤的情况,温宁反而不太关注了。此刻,在温宁的眼中,相对来说物比人重,也就是说,这件寄寓了自己情感价值的青色汉服远比行为举止肤浅的小伙子重要得多。

想到青色汉服受损,温宁便不客气地说道:“这件青色汉服已经损坏严重,也不容易修补了。也不占你便宜,按照进价赔偿就行了。从你给的押金里扣除。你说呢?”

带着一点歉意的小伙子表示同意。

于是,温宁便从押金里扣除了青色汉服的赔偿款和一天的租金,将剩下的钱款退还给了小伙子。

“你已经赔偿了这件青色汉服,按理现在这件破损的青色汉服属于你了,应该你拿回去”。温宁一边说着,一边将那件青色汉服递到小伙子的手中。

小伙子看了看青色汉服,说道:“算了,这件汉服虽然我比较喜欢,可是,破损后,我也不会缝补衣裳,放在家里也没有用处。还是放在店里,也许多少还有点作用”。

说完,小伙子便离开了服装店。

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店咫尺独徘徊。看着这件原来华美的青色汉服,如今却变得破损严重,温宁觉得心里十分憋屈。她将这件青色汉服拿在手中,来回地在店中踱着步,出神地看了一会儿,还是悻悻地将这件青色汉服放到了服装店不受注意的一隅,再也无暇搭理它。

此刻,温宁的心中忽然想到了唐代诗人韩偓《青春》诗中所言:“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觉得这句诗倒是很契合自己现在的心境。心里不由自主地感到了失落,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油然而生。

她知道,这既是因为那件她喜爱的青色汉服被损坏造成的。还有一点,隐隐约约,说不出道不明的原因,是因为小伙子的形象与前相比,大相径庭,有着天壤之别造成的。原以为小伙子志趣高雅,迥异常人,谁知现在看来,终究自己是看错人了。

三、月光如水,挑灯补衣

第二天,服装店里的顾客如同往常一样,来往穿梭。买汉服的,借汉服的,还汉服的顾客各行其是。

温宁与父母一道打理着服装店。白天就这么平淡无奇地度过了。

晚上,月朗星稀,微风习习。

父母吃着晚餐。温宁照例吃了一些点心和苹果片之后,在服装店里漫不经心地看着父母早已打开的电视机。电视机里正播放着广告。

略带倦意的温宁正准备拿起遥控器,调整到另一个频道,却见画面已经切换到本地新闻播报上。

一名播音员正在播报一则简短的新闻:

昨天下午六时许,一名在逃犯罪嫌疑人在本地意外现身。滨海公安民警闻警而动,立即实施抓捕行动。在逃犯罪嫌疑人逃跑途中,一名路人挺身而出,抱住了在逃犯罪嫌疑人。在逃犯罪嫌疑人拼命反抗,并打伤了路人。最终,民警及时赶到,在这名路人地协助下,将该在逃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

接着,特写镜头在那名为抓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立功的路人身上略作停留。

温宁不经意地一扫之间,却突然心头一震。只因为镜头中闪现出来的那件青色汉服,自己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也正因为青色汉服赫然出现在眼帘,温宁不由得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上出现的镜头。

虽然镜头中,那名身着青色汉服的路人面目已经被打上了马赛克,作了模糊处理,可是,温宁仍然一眼便可看出,他就是那位前来租借青色汉服的小伙子。

此时,播音员又继续播报着其他新闻。

恍然之间,温宁全然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件青色汉服为什么受损严重,小伙子又为什么身上有伤。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于小伙子与在逃犯罪嫌疑人奋力搏斗造成的。

她无比懊恼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原来是自己先入为主和无端猜忌,误解了小伙子。自己也太粗枝大叶了,不该没有问清楚事情原委,便不分青红皂白,认定对方嬉戏打闹损坏了青色汉服。

无端猜忌就是一副毒药,会让人失去基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温宁懊悔地想着。

在懊恼的同时,温宁的心中忽然升起了一种隐隐的欣喜之情。欣喜的是,自己还是没有错看人。此刻,在温宁的心目中,小伙子的形象又变得异常高大起来。

于是,突然之间,温宁睡意全无,浑身上下充满了精神气。

她急急忙忙,来到服装店一隅,找到了那件损坏严重的青色汉服。又在寻寻觅觅之中,找全了配套的缝补针线。

调亮了可调节台灯的灯光,温宁开始一针一线地缝补起受损的青色汉服。

此刻,她深信,凭借自己的出色手艺,是完全能够将这件破损的青色汉服修补完整的。

可惜的是,当时只顾忙碌,却忘了登记今天已经开学的小伙子的手机号码。

不过,温宁知道,以后,会有机会找到小伙子,退还那份赔偿款,并把这件自己缝补好的青色汉服送给小伙子。

透过店里的玻璃,温宁看到,月色流淌在街道上,树梢上,屋檐上。她也分明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朦胧温柔的气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