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古城河畔

行走在古城寿县新城区河畔,我分明感受到了河畔景色迥异从前,变得更加靓丽迷人,让人不觉流连其中。

河畔绿树成林,翠色如幕。一排排柳树在岸边伸展着柔柔的柳枝。一缕缕柳枝层层叠叠,交错混杂,倒垂着掩映在河面上。这时候,眼前所看到的是垂柳拂波,碎金闪动,倒影参差。河畔景色因为有了丝丝缕缕、缠绵悱恻的柳树而平添了几分妩媚与妖娆。

我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柳”与“留”谐音,因而,柳也往往成了文学作品中送别时寄托留恋之情的意象。

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描述了诗人听笛曲《折杨柳》而生的思念故园之离情。

唐末五代时期诗人罗隐所写《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这首七绝则是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写出了灞桥送别,柳絮飘飞,柳丝缠绵惜别之情。

也有许多叫不上名的树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精神气充足,在河畔共同形成了一片片阴凉世界。树上开着的花也是形态各不相同,个性鲜明。

林中倘若没有了鸟,便失去了一份灵动。沿途石径上,树林中,喜鹊是最常可以看到的鸟儿了。有时候,石径前方,草地上,甚至密密地栖落着二、三十只喜鹊,他们仿佛相互商量好似的,在草地上不停地啄食着。看到我靠近后,又不约而同地瞬间飞到不远处。

还有其他的鸟儿,有时候兴之所至,引吭高歌,杂喧其中。有时候,许是兴致过后,意兴阑珊,缄口不语。还有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只是清晰地听到有鸟儿在树上鸣叫,但是,仔细寻找,只见云卷云舒,鸟儿却似乎匿了踪迹,隐了声音,销声匿迹一般。让人颇有一种只在此树中,云深不知处的怅惘感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寿阳岸下》诗中写道:“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寿阳即今寿县的古称。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写出了其在当时寿阳岸边之所见所闻。平时,走在河畔,有时虽然可以看到黄鹂,我却很少有缘听到黄鹂清脆悦耳的啼声。更多听到的只是喜鹊、鸽子、麻雀等的欢快的鸣叫声。

鸟巢也是河畔寻常物。一路走着,我看到不少鸟巢都高高地架在许多树的枝杈之间。有的鸟巢看似用树枝杂乱无章地随意搭建,实则都有自己的独到设计。

我正在胡思乱想这些鸟巢的主人究竟是何种鸟类时,便有一只喜鹊似乎善解人意地鸣叫着,从地面上飞回到自己的巢中安顿下来。

行走之中,还会看到河畔设有一处栈桥。栈桥凌空建在水面上,走在木质地板上,地板便发出了咚咚的响声。木栏杆三面相围,正适合凭栏观赏河边美景。

精巧别致的木栈桥装饰了河畔,增添了河畔的神韵。河畔显得更有风姿,栈桥也显得更有情趣。可谓相得益彰,增色不少。

栈桥围就的水域里,水面较为清澈,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小鱼穿行其中。在阳光地照射下,这些小鱼忽左忽右,动作灵活,阵型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颇有一番趣味。

这些小鱼在水中来往穿梭的情形,便宛如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这里也得到了生动形象地体现。

芦苇则是沿着河畔一蓬蓬地生长着,蔓延着。他们恣意自然,神清气爽,由着自己的脾性,自成一方世界。芦苇密密的,也是散漫的,随意簇拥在一起。

此时的芦苇身形狭长纤细,全身尚是一色的翠绿,似乎正在攒足了劲头,等待着以后开出灰白蓬松的芦苇花。时不时地还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声从幽深的芦苇丛中传出,让人不由得将目光投向芦苇更深处,总想一探其中奥秘。

最为奇特的是,河面上种植着一树树芭蕉、美人蕉等花卉。我猜测,应该是花匠大费心思,将泥土植入河水中,芭蕉、美人蕉方能生长在这方带有泥土的河水里。美人蕉开出了硕大的娇艳欲滴的花,红色的花,黄色的花,一层层,一蓬蓬,宛如在水一方的伊人,展示着自己的美丽丰姿,成为了河面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古城河畔风景如画,也惹得行人纷纷前来游玩,垂钓,驻足观赏。古城河畔正在日益散发出引人入胜、别具一格的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