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汉服风韵

秋日,我有幸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观看了一场汉服艺术演出,心有所触,颇有一番感受,从中体会到了汉服别具一格的风韵。

我以为,汉服风韵是一首流动的诗。

看到演出人员身着绚彩的汉服,迈着轻盈迷离的脚步,在舞台上脱凡出尘、洒脱自如地走秀,我不由得从中感受到了汉服发散出来的悠悠诗韵。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衣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汉服,此后,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汉代时期得以完备下来。汉服主要包括襦裙、上衣下裳、深衣等不同的形制。

汉服里集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浪漫诗意。汉服具有明快、舒放、浪漫的诗意特点。在演出人员优雅写意、顾盼生辉的舞台走秀中,我仿佛看到了演员身上所穿着的汉服上,那奔放的色彩,瑰丽的图案,雅致的气质,无不跳动着诗的音符,蕴藉着诗的意象,律动着诗的激情。

看着眼前的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到了南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一诗句也是写出了陆游眼中所见村民们在春社临近的日子里,穿着简朴的衣冠,演奏着箫鼓的情景,体现出了汉服古风古韵的诗意特点。

在我的想象中,汉服的诗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汉服的诗意是秦皇汉武的雄图大略与开疆拓土,是张衡沈括的精巧演算与科学发明,是李白杜甫的豪放飘逸与沉郁顿挫,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矢志不渝的励精图治与筚路蓝缕。所有这些,无不让人体会到了汉服所蕴含的独具魅力的诗情。

汉服风韵是一幅灵动的画。

我看到,众多演出人员穿着奇丽的汉服,在舞台上尽情展现绝美曼妙的舞姿,这情景让人情不自禁,仿佛置身于叹为观止的水墨画中。

汉服流光千回舞,却看惊鸿画里人。

演出人员穿着华丽的汉服,进止难期,凌波微步,衣袂飘忽。一举一动,尽显风姿;一颦一蹙,尤现妩媚;一步一趋,更加传神。

这情景,便宛如传说中,一位技艺登峰造极的丹青妙手拥有一枝能够赋予笔下人物生命的神笔,在自己所创作的汉服精美绝伦的画作上,挥毫泼墨,画龙点睛。从而让笔下的一个个汉服舞者都充满了生机与灵动,蕴含了节奏与活力,共同演绎了眼前这幅大美如斯,让人目不暇给的灵动画卷。

由此,我联想到的是,汉服这种清澄绝美的画面,实际上,在汉乐府《罗敷行》中的诗句“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里,也同样有所体现。这句诗写出了行人眼中所见罗敷身着汉服襦裙美丽动人的神态,从而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地描摹出了汉服所蕴含的惊艳一方的画意。

汉服风韵是一场悸动的梦。

看着表演者身着华美的汉服,鱼贯而入,声情并茂地朗诵着楚辞《离骚》中的一部部不朽篇章,恍惚之中,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一幅幅梦幻般的场景:

时空转换到二千二百多年前,抱有天问探索精神的屈原峨冠博带,时而在忧时感世中,独吟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时而在思虑徘徊中,书写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而在渔父问答中,喟叹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最终,自感无处可题襟,报国亦无路的屈原,一袭汉服,一身疲惫,在满腔悲愤中,于梦幻破碎时,毅然自沉于汩罗江。屈原正是用自己不同流合污,不苟且偷生的殉国壮举,书就了坚定操守,追求梦想,执著抗争的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

我以为,对于忧国忧民的屈原来说,一身汉服风韵,几度救国梦想。这一梦想,是一场孤独守护精神家园的无悔的梦想,是一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憾的梦想,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畏的梦想,更是一场后世贤者志士竞相敬仰效仿的无怨的梦想。

汉服飘逸见风骨,香草橘颂屈子梦。

此后,在汉服地悠悠飘动中,在历史长河地滔滔涌动中,到了战国中后期,楚考烈王执政时期。因五国合纵伐秦败北,楚国为躲避秦国接踵而至地报复,被迫将都城继续向东迁到了古城寿春,即今寿县。古城寿春也因之成为了楚国最后的都城所在地,前后历时十九年。

古城寿春也理所当然,成为了由汉服楚辞等诸多元素构筑的楚文化的沉淀地和落幕地。

汉服奇瑰与浑放,浪漫与洒脱,隽美与浓郁的风韵,也一直在古城寿春乃至华夏大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是中华文明地传承,更是文化信仰地坚守。

汉服千年璀璨,余韵回味悠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