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2
分享

春申坊观记

两千两百多年前,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主持了楚、韩、赵、魏、燕五国合纵伐秦。其时,身后楚军大纛猎猎,五国士兵列阵以待。春申君黄歇一脸肃然地观望着对面的函谷关及关前如狼似虎的秦军士兵。

这是我想象中战国时期五国最后一次伐秦的战争特写场面。

历史上,由于春申君黄歇主持五国伐秦败北,楚考烈王为躲避秦国的进攻,被迫将楚国的都城迁到了寿春,即今寿县。

如今,我在晚上闲暇时间,沿着古城寿县内环路向北一百米左右,来到了春申坊。“春申坊”这一街坊实际上便是因春申君而得名,正是为了纪念春申君而修建的。

只见春申坊正门系一高大恢弘的牌坊式建筑,颇有一番古韵,牌坊式建筑上方正中悬挂有“春申坊”楷书字样的牌匾。其字体由书法名家书就,也契合兼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之乡美誉的古城寿县的文化内涵。

牌坊式建筑前,左右两侧各有一阙。阙基端厚重朴实,阙上端四面栏杆围就,顶端则由小瓦铺成,圆形瓦当既利于排水,又起到了缀饰作用。双阙显得庄严肃穆,给这牌坊式建筑增色不少。

向牌坊式建筑北侧看去,空地上悬挂着两套青铜编钟,其中,大中小编钟共四十六枚。我看到,不时地有游客兴趣盎然地击打着编钟。仔细端详,编钟上有许多突起物。这些突起物称之为“钟乳”或“枚”。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在敲击编钟时,能够使其声响更加清脆明亮。

古城寿县作为楚国最后的都城所在地,也出土了不少编钟,收藏于国家一级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

正门牌坊式建筑附近还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紫金石。紫金石是寿县特产,与山东琅琊(即今山东临沂)紫金石齐名。紫金石曾经深受“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推崇。米芾对奇石深有研究,甚至达到了癫狂的地步,曾经称奇石为兄。

有着“米癫”之称的米芾认为,由紫金石制作而成的紫金砚为“天下第一”,连久负盛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都在其下。为此,米芾还曾经专门书写了行书帖《紫金帖》与《紫金研帖》。

进入春申坊,沿着中轴线的青石路行走。只见青石路的上方设置了一处长近百米、宽约数米的巨型电子屏幕。仰望电子屏幕,屏幕上流光溢彩,无数的彩色蝴蝶翅膀一张一翕,和着悠扬的轻音乐翩然起舞。

这情景倒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的情节来。取材于此的小提琴演奏曲《梁祝》同样也给我的感受是气势磅礴,凄婉动人,震人心魄。

这一巨型电子屏幕的图案并非单调枯燥,一成不变,而是不时地变化着。一会儿,屏幕上又幻化为一条金色巨龙,气度雄伟,伸展自如,傲然腾飞于苍穹之中。一会儿,却见许多烟花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图形。可谓变幻莫测,绚烂多姿。我情不自禁地一直仰望着这一巨型电子屏幕,不知道这一巨型电子屏幕会在下一秒带来怎样眼花缭乱的惊喜。

接着向前走,只见地面上有一直径数米的圆形巨鼓,圆形巨鼓上,一位身着红色汉服的少女手持琵琶,正在翩翩起舞。有时候,汉服少女还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做出了反弹琵琶的造型。汉服少女面带微笑,神情自然,舞姿曼妙动人。在她地舞动下,红色汉服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释放着舞者的热情。

青石路的南侧,树立着两套青铜战马和战车。青铜战马作奔腾状,栩栩如生。青铜战车上将士披坚执锐,怒目圆睁,似乎正在与敌人作殊死搏杀,让我不由得感受到其时战况之惨烈。

青铜战马和战车的南面,则是一整块长约数十米的巨型浮雕。浮雕内容分为“受命赴秦”、“辅国持权”、“灭鲁救赵”、“合纵伐秦”四部分。这些浮雕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陪同楚公子熊完质秦,归国后被封为令尹辅国,后率楚军吞灭鲁国,以及主持五国伐秦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可惜的是,春申君黄歇此后没有听取其门客的谏言,对另一名别有用心的门客李园疏于防范,在楚考烈王薨了之后,贸然入宫吊唁,被李园派遣刺客刺杀于棘门。如今,在古城寿县南门也就是“通淝”门的瓮门里,还镶嵌有“门里人”的碑石,述说的便是这一历史典故。

如今的春申坊里,我站在青铜战马和战车前,看着巨型浮雕,思绪便会自然联想到两千多年前,春申君黄歇曾经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以及最终黯然落幕的人生历史轨迹。唐代张祜也曾在《感春申君》中有这样的诗句“春申还道三千客,寂寞无人杀李园”,这是诗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叹息春申君所养一众门客竟无一人替主人报仇,抒发了诗人的婉讽之意。不管怎么说,春申君黄歇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应该是一份留给古城寿县的宝贵文化遗产。

再向西行走,便可以看到一孔拱形桥横跨春申坊南北。拾阶而上,桥上还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这一亭子四角翼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上有“三步两桥”的字样。实际上,“三步两桥”也是古城寿县的内八景之一。

古城寿县的内八景包括:通淝门里的“门里人”,南过驿巷的“三眼井”,宾阳门里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定湖门里的“当面锣对面鼓”,西大寺巷与北梁家拐巷交叉口的“三步两桥”,报恩寺里的“城里城”和“石羊抵头”,靖淮门城楼的“无梁殿”。其中,“三步两桥”这一古代排水设施源于明代,因三步之间便可越过两座小桥,故有此名。

其实,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文化气息浓郁。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里,西湖断桥正是见证了白素贞与许仙相识相知之处。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写出了作者对扬州明月映桥、管弦娱性美好生活的留念向往之情。元代马致远词作《天净沙•秋思》里的词句“小桥流水人家”,则是在写景中,道出了人家的幽静安宁,为下文抒情做出铺垫。

我还看到,一位身着汉服的年轻男子肩上背着书箧,只不过书箧里装的是荷花及其他物品。另有一位同样穿着汉服的青年男子推着独轮车,独轮车上也满载着花卉及其他物品,在春申坊的青石路上,缓缓地行走着。这两人身着古装沿街坊售物的情景与春申坊的古韵倒也颇为应景。

行走在春申坊,只见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我以为,晚上的春申坊,是灯与影交织的世界,也是历史与现实融汇的天地。随处可见的宫灯散发着明亮的光芒,似乎也在无言地欢迎着四面八方前来观光的游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