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9
分享

瓦埠湖银鱼

家乡古城寿县曾经作为战国时期楚国最后的都城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美食方面也不遑多让。其中,瓦埠湖银鱼这一特产驰名远近。

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尊古抑今,敬远轻近,也是一种并非罕见的想法。其实,小时候,我也对家乡古城寿县瓦埠湖银鱼并未太在意,总是觉得这是近在咫尺的家乡水产品,不值一提。

正如唐代诗人刘希夷乐府诗中所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年龄渐长,我到外地就餐的次数渐多,才渐渐发现,在外地就餐时,餐桌上几乎很少能够见到银鱼的踪影。此时,我才恍然发现,原来家乡古城寿县瓦埠湖银鱼竟是如此珍稀。

我以为,总体而言,古城寿县瓦埠湖银鱼给我的感觉是色白、质软、味糯,并且营养丰富。

顾名思义,瓦埠湖银鱼其色自然为银白色。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在诗中提到:“银鱼色如银”。这一诗句说的也正是银鱼色白的特色。瓦埠湖银鱼通体近乎晶莹剔透,呈现出银白色,没有任何杂色,不像其他鱼类身体的颜色大多呈现出由深色到浅白色的不同颜色。瓦埠湖银鱼纯粹素白的身体便显得与众不同。

它的全身上下只有眼睛是黑色的,好像一方略微狭长的白玉上镶嵌着一点极为罕见的墨玉,从而形成了强烈而又和谐的黑白视觉反差。

质软是瓦埠湖银鱼的特点。

清代诗人厉鹗在《桂枝香• 银鱼》词中提到银鱼“惯柔浪寸鳞”,“几分纤软”,其形状“更比拟,针锋细瘦”。这一词句描写银鱼之形可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瓦埠湖银鱼也同样如厉鹗词中所言,体长不过三、五厘米,身体狭小瘦细,堪称寸鳞,且通体软腻。

现实生活中,我很佩服擅长吃鱼的人。我也常常看到有的人吃鱼的时候,不仅能够将鱼肉轻轻松松地送入口中,而且还看起来毫不费力地将鱼刺一根根剔除,甚至还能在剔除鱼肉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鱼骨架。相形之下,我自愧弗如,吃鱼的时候,曾经数次被鱼刺卡住。以后,我也就只好因噎废食,不敢再吃鱼。

而家乡瓦埠湖银鱼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它的通体纤软,让人感觉不到任何鱼刺或鱼骨,吃起来自然也就没有了鱼刺卡喉的后顾之忧。所以,单从这一点来讲,瓦埠湖银鱼正适合像我这样吃鱼不会剔除鱼刺者食用。

瓦埠湖银鱼入口软糯,异常鲜美,堪称人间美味。北宋张先诗中曾经提到:“春后银鱼霜后鲈”,这便是将银鱼同霜后可口的鲈鱼相媲美了。瓦埠湖银鱼也同样味美鲜脆,脍炙人口。

如果将瓦埠湖银鱼制作成银鱼干,则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鲜美风味,而且还更加有利于长时间地保存。对此,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银鱼干》里写道:“却是翦银成此叶,如何入口软于绵”。这一诗句也是道出了银鱼干利于保存且入口软绵的特色。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瓦埠湖银鱼营养极为丰富,富含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堪称不可多得的湖中珍品。惟其如此,历史上,瓦埠湖银鱼还曾经被皇室列为贡品,供皇家食用。这倒让我不由得想象出古代皇帝享用瓦埠湖银鱼时的这样一幕场景:

金碧辉煌的宫殿内,身穿龙袍的皇帝端坐御榻之上。两侧各有宫女侍立,另有宫女正将一碗精心调制的瓦埠湖银鱼羹,小心翼翼地盛给皇帝就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珍稀贡品瓦埠湖银鱼已经脱去了其皇室御用的神秘面纱,一般人家都可以食用。瓦埠湖银鱼也成为了古城寿县的著名美食品牌,享誉四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