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桥的演变过程,往往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于家乡古城寿县来说,也同样如此。
家乡古城寿县是安徽省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战国时期楚国最后的都城所在地,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寿县古城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也就是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年间。它拥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墙,东、西、南、北各设城门。实际上,除了南门也就是“通淝”门之外,东、西、北三座城门均设有内、外两个城门,内、外城门之间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瓮城。城外则由护城河环绕一周。
其中,北城门也就是“靖淮”门外,横跨护城河的桥在古代时期当然为木制吊桥。寿县古城完整的城墙、城门、木制吊桥与护城河一道,在冷兵器时代,便构筑了浑然一体、很难攻克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
跨过千年时空,时至今日,我仍然可以想象的到,古代时候,寿县古城正是凭藉着可升起可放下的木制吊桥及其与之配套的相关完备防御体系,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军地进攻,从而确保了寿县古城安然无恙。
历史上,古城寿县因为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史书记载其“扼江控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古城寿县的争夺战此起彼伏。
其中,一千六百多年前,古城寿县附近便发生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王苻坚正是登上古城寿县北城门,遥望北边八公山,误以为山上的草木也是东晋劲卒,所以,才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
实际上,往前追溯,古城寿县八公山,也是历史上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无意之中,炼制成世界上第一块豆腐的地方,古城寿县也因此成为了豆腐的发祥地。同时,八公山也是成语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诞生地。古城寿县及八公山可谓历史文化内蕴深厚。
当然,随着时代地变迁,古时的木制吊桥早已被此后的石桥所取代。
自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所看到的北城门外的石桥低矮狭窄,破旧不堪。寿县古城北门处正好是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当时不像现在,人们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防洪堤坝,卓有成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其时,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北城门外低矮的石桥便会被洪水淹没。
记忆里,童年时的我也曾多次卷起裤脚,与其他行人一道,蹚着浑浊的洪水,小心翼翼地涉过北城门外的这座旧石桥。因而,小时候,这座旧石桥留给我的最大印象便是:汛期时它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漫水桥。这样的一座旧石桥自然也就给来往行人生活上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人们对此苦不堪言。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寿县古城之后,这一低矮狭窄、不合时宜的石桥终于被拆除,而代之以一座比原来高大宽阔的新桥。新桥的栏杆部分镶嵌有县书法名家书就的“靖淮桥”碑石。因而,这座新桥也就被古城人称之为靖淮桥。
这座靖淮桥杜绝了此前经常发生的被洪水漫桥的现象。汛期,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涉水过桥的事情出现了。这一靖淮桥建成后,人流量和车流量也大为增加,靖淮桥俨然成为了一处繁忙的交通要道。
原因在于,车辆经过此靖淮桥后,便可到达合阜路寿县八公山段,西可至毗邻的凤台县,东可抵接壤的淮南市。且靖淮桥是古城人前往北面八公山的必经之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正值古城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碧霞元君祠传统庙会会期。庙会会期前后,古城寿县及其周边县市群众或游客蜂拥而至,前往八公山森林公园碧霞元君祠赶庙会。据统计,每年的这一天,前来赶庙会的周边群众或游客竟达十万之众。
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或游客中,绝大多数人通过北城门外的这座靖淮桥,才能到达不远处的八公山森林公园碧霞元君祠。所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期间,这座靖淮桥上便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拥挤不堪。
对此,我想,靖淮桥虽然比原来低矮的旧石桥更宽阔了,但是,农历三月十五前后,反而较前更拥堵。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高。按照美国学者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解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游玩及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了。所以,扩建后的靖淮桥相较以前反而更拥挤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代的车轮总是飞速旋转,古城寿县的面貌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数年前,为了国家引江济淮工程的需要,古城寿县的靖淮桥只有拆除了,淮河航道上才能通行更大承载量的运输货轮。所以,没过多久,这座南北走向的靖淮桥便被按计划拆除了。
现在,人们在北城门外重新选址,修建了一座东西走向的新靖淮桥。新靖淮桥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不再采用以前传统意义上的石拱桥结构,而是一座具有时代创新色彩的斜拉索桥。这座斜拉索桥的造桥难度和复杂度也远超从前,注入了更多、更新的科技力量,颇具现代造桥科技风范。从中也体现出了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
与原来的靖淮桥相比,新靖淮桥更长,分为了引桥和主桥两部分。从引桥起点处向对岸望去,新靖淮桥宛如一条匍匐的巨龙凌波,一眼望不到边。桥体也更宽,除了机动车道外,还增设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彻底改变了以往靖淮桥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甚至行人混行的混乱交通状况。
新靖淮桥上,大型电子视频不时滚动播报相关交通信息,电子信号灯不断闪烁。夜间,新靖淮桥栏杆也在车辆灯光地照射下,散发出指引车辆行驶的反射光。所有这些设备都是以前的靖淮桥所没有的。也由于新靖淮桥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车辆行驶便显得更平稳、更快速、更安全。
如今,来到北城门外,人们的目光也往往会被这座气势磅礴、极具现代科技感的新靖淮桥所吸引。新靖淮桥已经俨然成为了古城寿县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新靖淮桥的北侧,则是一座同样雄伟的长长的高架桥。高架桥专供高铁风驰电掣穿行其中。古城寿县北城门外还设有一座高铁站。每年,许多外地游客便乘坐高铁,直达寿县高铁站。出了高铁站之后,便可一览古城寿县名闻遐迩的八公山历史文化风貌。
我想,古城寿县靖淮桥的演变进程,实际上,也是华夏大地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的一个缩影。我也相信,古城寿县会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变得越来越青春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