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4
分享

深秋湖畔

霜降之后,深秋时节,我来到了家乡古城湖畔,眼中所看到的景色又与从前所见有着迥异之处。

柳树林依偎着湖边,整体上看,这时,柳树林已经渐渐换上了一层灰绿色的衣裳。柳树的身姿不再似先前那般绰约饱满,而是显得较为憔悴,给人以满脸地沧桑感。柳枝也无精打采地低垂着,似乎并不情愿,但是,不得不随着秋风轻轻摆动着。

灌木丛仍然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些枝条参差不齐地生长着。也有一部分灌木丛中规中矩,继续按照原来曾经修剪过的姿态,精神抖擞地延伸着自己的势力范围。

芦苇密密麻麻的穗子则由原来的青色转为了灰色,仿佛不知什么时候,一位画家手里拿着画笔,按照自己中意的浅灰色调,涂抹着芦苇穗。浅灰色的芦苇穗被秋风吹拂,整整齐齐地向后倾斜着,让人觉得芦苇穗好像也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与秋风抗衡着。只是最终力有不逮,被迫身形后倾。

我以为,芦苇穗柔柔的,丝丝缕缕,更加让人感受到秋意渐深。唐代诗人李绅在其诗作中曾经写道:“堤草芦花万里秋”。也是写出了秋天芦苇穗也就是芦花缠缠绵绵,与长堤上的草色相互映衬的景色,从而为下文抒发情感做出了铺垫。

时不时地还可以在湖边发现几株枫树,则又是给我带来了深秋里一抹彩红的视觉感受。深秋里,枫树也正以其红色的叶子显得卓尔不群,与众不同。让人在整体显得灰暗冷清的深秋湖边,感受到了一种热烈奔放与一份鲜活张扬。枫叶呈现出三瓣的扇形,通体红彤彤的色彩,仿佛大自然鬼斧神工,巧妙制作而成的一柄玲珑精致的彩色锦扇。

回想小时候,我也曾经多次来到枫树旁,捡拾随着秋风飘然落下的片片枫叶。将这些枫叶晒干后,便形成了一枚枚样式美观、色彩艳丽的精美红枫书签。有时候,翻看书籍,正好翻到这一精美的枫叶书签,我也会抵挡不住枫叶书签地诱惑,不由自主地放下书籍,拿起枫叶书签,不停地欣赏一番,然后才会接着阅读书籍。

尤其是在长时间翻阅书籍,略感疲倦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夹在书籍中的枫叶书签,有时候,会让我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轻松快乐的感受。我想,此时,枫叶书签又起到了安神静心的作用。

由此,我还联想到,自己在阅读清代诗人赵翼的诗作时,感受到他的诗作往往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赵翼写的《野步》诗中,对枫叶便作如是说:“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埋怨的语气,不落窠臼,不着痕迹地道出了秋风吹红了枫叶,吹白了诗人的头发。

湖边还栽种着各式各样的野菊花。这些野菊花在深秋的风里傲霜怒放,颜色各不相同,有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还有黄色的等等。大片的野菊花散漫自由地在湖边生长着,让我感到眼睛都看不过来,目不暇给当是此时准确的感受了。

自古以来,菊花因为在深秋百花落寞时,却能傲霜绽放,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菊花也因之被人们赋予了品行高洁、孤岸傲世的色彩。

唐代诗人郑谷在诗作《菊》中提到:“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写出了秋菊浸上露水,菊香溢满池岸的场景。而对于生性孤傲、特立独行的秋菊来讲,它也自然从来不会羡慕依赖寄生的瓦松这种植物。

我以为,眼前我所看到的这些野菊花千朵万朵自由自在,恣意生长,与人工栽种的菊花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常见的人工栽种的菊花花朵更大,也更加娇艳,观赏性更强,可谓丝丝绽艳,瓣瓣透香。

与之相比,野菊花虽然形态上较小,也不如人工栽种的菊花那般艳丽,但是,野菊花胜在天然无雕饰,尤其是生命的活力更加旺盛,精神头更足。所以,我以为,人工栽种的菊花以外形娇艳著称,而野菊花则因无拘无束生长的态势与内在勃勃的生机取胜。

湖边,时常可以看到野鸭浴波的景象。野鸭经常在湖边的水波中游泳。我总感到,相对来讲,这些野鸭似乎比较喜欢在湖边草丛里觅食。因而我也就时不时地可以看到,有那么一些野鸭在湖边草丛里钻来钻去,也许找到了食物之后,便快乐地或高唱,或低吟起来。我想,野鸭也或许是在呼唤同伴赶紧游过来,以便一起享受美食。没多久,野鸭又继续在湖边划行,努力寻找下一个进食目标。

“咚咚锵咚咚锵”,行走在湖边,耳边隐隐约约地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声响。我循声走近,发现湖边的一片空地上,十余名中老年人围成一圈分别站立。他们或手持铜锣,或手拿铜钹,或身背腰鼓,正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敲击着各自的乐器。

锣鼓声时而响亮,时而低沉。锣鼓演奏者们时而兴奋地跳起了舞蹈,时而原地和着鼓点节拍踏着步。看着这些中老年演奏者地尽兴表演,我也深深地被他们的这种快乐兴致所感染。

莫道深秋湖畔冷,自得其乐须达观。

由此,我以为,人到中年,正如时令来到了深秋落寞时节一样。如果一个人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随遇而安的心态,那么,他眼中所看到的深秋景色里,自然便有着亮丽的一抹彩色。

想到这里,驻足湖边空地,我也深深迷上了深秋湖畔的美景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