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中的头像

袁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9
分享

银杏树随想

家乡古城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战国时期楚国最后的都城。这里是豆腐的发祥地,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这里还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不经意间,也许眼前所看到的古城寿县的山川草木都蕴含着历史文化故事。

在古城寿县的东北角,有一座相传为唐代玄奘法师奉旨修建的崇教禅院,明代时改名报恩寺。此后,报恩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小时候,报恩寺曾经是古城寿县博物馆所在地。因为有一位小学同学家住在报恩寺里,那时,单位与单位住宅小区往往都混合在一起。所以,我也经常与其他小学同学一道,来到这位家住报恩寺的同学家里玩耍。

记得当时,那位小学同学便曾经带着我们来到了报恩寺大雄宝殿前的两株银杏树前,介绍说这两颗银杏树年代久远,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两株银杏树树干粗壮,我和小学同学们一起手拉手,得四、五个人才能完全绕树一周。那时的我看着这两株银杏树,只觉得银杏树树叶茂密,站在树下,抬头几乎看不到天空,用遮天蔽日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现在想来,这两株银杏树记载了我童年时期的一些欢乐时光。我曾经和小学同学一起在树下,捡拾飘落的银杏树叶。回到家后,将银杏树叶晒干,便制作成了精美的银杏树叶书签。我还曾在银杏树叶书签上,小心翼翼地用钢笔写上了“静”或者“早”之类的自我励志的文字。

我和小学同学们还曾在报恩寺里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两株身形高大宽阔的银杏树自然便成了极佳的藏身之所。我也经常藏在银杏树后,悄悄看着小学同学四处寻找我的身影。等到并不知情的他快到银杏树时,我便赶紧在银杏树后,向相反方向躲藏。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渐渐地,我对报恩寺里的这两株银杏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这两株银杏树根深叶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也可以说是古城寿县文旅的一大品牌。他们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两株银杏树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由此可见,这两株银杏树历史悠久,价值珍贵。

实际上,银杏树属于比较长寿、生长周期比较缓慢的树种。一般情况下,老公公栽种下的银杏树,一直得等到孙子辈才能吃到银杏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公孙树”。明代诗人李梦阳曾经有诗句“当门银杏有千岁,穿叶黄鹂能百回”,也是道出了银杏树这一生长慢、树龄长的特点。

我以为,银杏树堪称饱经沧桑的遗篇绝简。这两株银杏树如同内容厚重的书卷,它就像一位诗词作者以如椽巨笔在天地之间,书写着自己的沧桑历史。字里行间透露着古朴,连篇累牍镌刻着执着。

我常常在想,实际上,数亿年前,银杏树这一古老的树种便已经存在。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与银杏树同期的同一纲属的植物均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相继灭绝,惟余银杏树得以继续生存下来。所以,银杏树素有“活化石”之称。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留意阅读银杏树这本绝版书籍,实则就是在回顾地球远古时期的变化进程。我以为,翻看银杏树这本书,从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幻无穷,领略到银杏树的顽强生命力,体会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实意义。

我想,银杏树可以看成是色彩斑斓的画作卷轴。银杏树便仿佛是一位具有写生创作激情的画家。随着春秋天时令季节的变化,这位画家的创作手法也迥然不同。

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惠风和畅,草木都欣然舒展开来。这位画家面对春风骀荡,春意盎然的周遭环境,心情舒畅,从而激发了创作热情。只见他依照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挥舞着手中的硕大画笔,将银杏树叶涂抹成了一片碧绿。这种碧绿深沉厚重,蕴含了勃勃生机,让人沉醉其中,同时,也撑起了一片荫凉世界。

秋天来临后,天高气爽,连空气似乎也显得缠缠绵绵。这位画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便挥毫敷彩,将银杏树叶先洇染成了黄绿色。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又在不断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后,精益求精,别出心裁,力求推陈出新,索性用金黄色覆盖了所有的银杏树叶。

此时的银杏树叶通体金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璀璨亮丽,也更加与众不同,不落俗套。每年秋季,总是有大批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报恩寺,观赏这两株遍身披着黄澄澄叶子的银杏树的绝美风姿。

清代诗人毛奇龄曾经也有诗句“门前银杏如相待,才到秋来黄又黄”,这是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写出了银杏似乎深情款款,热忱地等待着游人前来观赏其金黄盛装的美丽景色。

我以为,银杏树还承载着音乐指挥家或独奏或组织合奏的梦想。在我的想象中,有时候,银杏树这一音乐指挥家兴之所至,亲身演奏起自己拿手的曲目来。这时候,便会听到银杏树叶随风发出了一阵阵“刷拉拉刷拉拉”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而更多的时候,这位音乐指挥家主要发挥了组织和指挥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协调运作出了一曲曲旋律动听的天籁之音。此时,燕子兴高采烈地穿行银杏叶中,嘴里不断地发出了呢喃声,似乎在呼唤同伴。

喜鹊也在银杏叶中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对自己经过千淘万漉辛苦相中的银杏树这一安乐窝极其满意。当然,也还会有其他不知名的鸟儿在银杏树上直抒胸臆,尽情欢唱。

如果到了夏天,透过茂密碧绿的银杏树叶,还会听到蝉仿佛并不惧怕酷暑似的,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鸣叫着。蝉声始终保持同一种声调,根本不讲究抑扬顿挫,自然也就了无新意。因而,这种毫无创新、单调至极的蝉声便很容易让人心生厌倦。

有时候,蝉似乎也有一点自知之明,便不好意思似的戛然而止,缄默不言。只不过间隔时间不久,蝉又按捺不住表演的欲望,对人们的感受不管不顾,继续按照固有的单一模式,不厌其烦地哼唱着自己的陈词滥调。

时不时地,报恩寺里还会隐隐约约地传来钟磬之声,让人不觉产生宁神澄心的感受。钟磬声与大自然中的鸟鸣声或者蝉声相混合,如同一曲合奏的乐章,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站在银杏树下,我想,报恩寺里,这两株银杏树已经与古寺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一首精美绝伦、妙趣横生的瑰奇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