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雨润的头像

雨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花生

关于故乡,关于乡村的一切,总是叫人难忘。

小时候读到《落花生》的课文,详细讲述了花生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还写到“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追求做伟大体面之人”的花生精神,使我倍受启发。而其中所描述煮花生的情节更是让我记忆犹新,所以每当到了花生上市时节,我就学着作者描述的那样煮上一些,来回味记忆中的乡愁。

秋天的清晨,大爷大婶们担子里挑着白胖浑圆的花生,那果实里饱含泥土的清香。我难以控制对花生的偏爱,等不及剥上一颗生的试试味道,新挖出的花生是清甜的,犹如莲子,咬开后生出一股白浆,在口腔里循环,便满口留香,泥土的芳香和坚果的甘甜混合交织。止不住买上一些,回家洗净泡水,丢入食盐卤料,最后还不忘加上一把桔皮。花生虽好容易积食,桔皮可帮助消化,自创的卤水很简单就酿成了,待锅开之后需再次焖煮,汁水如此就能渗透花生壳,色香味俱全。

对于花生,像我这种生熟皆爱之人,半生的脆甜爽口,耙熟的更具风味。一壶小酒,两碟花生,三五好友,这是花生在聊天交友中的重要角色。肉可不要,花生的地位不可动摇。连鲁迅先生也是边看《天演论》,边吃花生米,他的母亲也常给他送来花生。

花生是一种极为平常极为低调的养生食物。说来奇怪,我们家族没有人爱喝酒,但爱吃花生倒是兴趣相投,一是原自那个年代物资的匮乏,二是花生瓜子这类零食能拉近亲朋彼此的距离。逢年过节,山里人家桌上必备的是花生瓜子,这是一种情感连接的方式,一种人生松弛的自洽。我爸就常在裤兜里揣着炒花生,他边散步边剥,大有“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之感。而我也学着他一样,常在生活闲暇之余,炸花生煮花生炒花生,把花生的各种吃法都要体验一番。花生无所不能,生活的趣味也无所不在。

初中时期,我在乡村一所中学住读,那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常常是十多个孩子同睡一张长长的木板床。每到夏季暴雨,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雨水沿着瓦片的缝隙滴落在我们的木板床上,棉被潮湿得能拧出水来,看到小老鼠坐在鞋子里津津有味的啃食瓜子,变成了孩子们闲暇时的乐趣。而就在这般简陋的环境中,师生们却能奋发图强,升学率也能在县里排上名号。可见当时条件的艰苦,并不影响孩子们精神上的富裕。有了这些生活上的磨炼,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反倒更为乐观。每到冬季,更为湿冷,学校饭菜没有油水,在冬季是很难供应青春期孩子的热能,这时每家每户再困难,都会给孩子准备一罐“小菜”,这种小菜,在恩施山区是家家必备,通常是用猪油打底,炒入腊肉丁、渣辣椒、香豆豉,要领是用油浸泡着,装入瓷罐中,这样才能保证长期储存不变质。

而我的小菜,却和别家的有些许不同,母亲会在里面加上些许芝麻、炸花生。别看现在这个时代听上去很一般,但在那个年代,这可算得上一道风味小吃,土家渣辣椒的酸爽,汇合腊肉的鲜香,最后来点脆甜的花生作点缀,想想都让人垂涎三尺,同学们就更不必说了,纷纷抢着舀我一勺小菜拌饭吃。我也乐意分享,本来小菜罐子是我一周的菜量,常常一顿饭的功夫就和同学们清扫而光。接下来的四天该如何度过,这是个问题,正当我犯难时,室友梅梅站出来,她站在木板床上,手叉着腰,像个大队干部发布什么重要通知似的。她说“我们大家都带的有小菜,并且味道都不一样,我们小菜排个班轮流吃怎么样?”大家也都答应得爽快,就这样小菜轮班制成为了寝室的饮食传统,争抢着多吃几口小菜,也成为了多年后我们共同的回味。在物质条件如此丰厚的今天,我们依然怀念那一筷子小菜的香味!那是友情的味道,是青葱岁月患难与共的真情。

后来到了高考冲刺阶段,妈妈也学着别的家长来给我加油。她在窗台悄悄放上一盒煮花生。很多同学不解,高考大家都是送猪蹄吃,(土家族认为隆重的事情就应该吃腊猪蹄),你居然是吃煮花生吗。是的,花生,是我和妈妈之间的默契,我们家人都爱吃花生,此刻,也许我的爸爸也正在吃呢。

最近,我也惊奇的发现小女也爱吃花生,不禁感叹,口味偏好居然能影响几代人,爱吃就多吃点吧,这是我们山里人的情感纽带。爱吃花生,好事常发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