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显斌的头像

余显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4
分享

沿着韶山冲走来

沿着韶山冲走来

余显斌

1

冲,是韶山一带的方言,也就是平地。韶山冲,韶山一带的平地。也就是说,这里山势环绕,翠色流淌,中间圈着一片平地。

这里,就有了村落,有了人家,有树木葱翠,水田层叠,荷叶田田。有一条路,一直延伸向冲内,延伸向

一片翠色中,也一直延伸向上屋场。我和所有游人一样,在翠色里,在花光中,带着一种崇敬,一种仰慕的心,一步步走来。

这条路,当年,那个书生也一定走过。
那时,他一定是从冲内走来,走向外面的世界。
时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早已过了百年。当年的书生,走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停下来,会回头,会看着冲内炊烟缭绕,鸡鸣狗吠。那时,他的心里一定会产生浓浓的离愁,会滋生出浓浓的乡思吧。
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根在哪里,思念就在哪里。
此后,他一定带着浓重的思念,带着无以言说的乡思,一路走向远处,走向南北东西,无论是独立寒秋,还是在烽烟弥漫中;无论是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征途中,还是在延安的窑洞里,都一定会想起这个叫做韶山冲的地方吧。
有人说,他意志如钢,志在天下苍生,不屑于私情。
有人说,他夜以继日,无暇思乡。
怎么可能呢?他是书生,是诗人,挥毫纸上,力敌千钧,词气慷慨,超迈古今。可是,他也写过“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孤独寂寞;抒发过“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依依难舍之情。他的内心是细腻的,温柔的,温情脉脉的,怎么可能没有乡愁呢?
秋月高悬,雪地天早,他一定有过乡愁。
漫步阡陌,走向高原,他一定遥望过重重关山。
沿着这条路,沿着他的足迹走来,很多游人感叹着他的伟大,他的心怀天下。而我,则以一颗游子心细细地体味着他的乡愁,感受着他藏在坚强之后的温柔,遮蔽在微笑中的思念。
伟人,也有一颗游子之心,也有着乡思之情。

2
他所住的具体地方,叫土地冲。房屋仍然保持着过去的样子,依旧是土墙,依旧是小青瓦遮盖,整体上呈“凹”字结构。他小的时候,一定曾在这里和同伴一起玩耍过,一起躲过迷藏,追赶过,嬉闹过。
伟人也有童年,也有童年的天真,童年的顽皮。
童年,是最值得回忆的。
他的童年,一定是幸福的,舒畅的。他很小被送到到外婆家,在那里住了七年,和表兄弟关系都很好。在那里,他和表兄弟们玩耍,扯猪草,一起爬山,回家受外婆责备,享受着童年的美好时光。童年往事,清晰如昨。因此,1956年,已经六十多岁的他,在见到同样花甲之年的表兄弟时,又恢复了童年时的喜悦道:“等我回去了咱们一起去爬山吧!”那一刻,他一定再次在记忆中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外祖母身边,和表兄弟们一起顽皮,被外祖母责备。他一定再次想起,自己提着饭篓,走向私塾,走过南岸塘的那道堤坝,走进邹家私塾,和同学们一起读着《三字经》,读着《论语》,读着《孟子》……那青嫩如草的读书声,一定曾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吧。
很多人说,他很少提及私事,抒发私情。
是的,自从沿着这条路走向外面的世界后,他从此就忙碌着,为了一个国家,为了天下苍生奔波着,劳累着,驱逐张敬尧、组织夜校,进行农民运动考察,领导秋收起义。然后,一路征战,一路马不停蹄,翻雪山,过草地,走向延安。等到建国,该轻松了吧?不,建设社会主义,抗美援朝,振兴国家……
他从来没有舒闲过,没有停下来。
他很累。但是,这些并没有让他忘记亲情,忘记故乡,忘记那个遥远的山冲。他在思念中经常回去,回到那处生他养他的地方,回到那处留存着他童年脚步和身影的地方。
他的儿子毛岸英建国后第一次回去,他叮嘱道:“现在从湘潭到韶山还是小路,你回去时还得骑马,但是到韶山时你不能骑马,一定要在离韶山十多里地远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家,这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
那时,他离开故乡已几十年了,故乡的一切,包括银田寺,包括那条小路,包括那一轮映照着韶山冲的明月,都在他的记忆里清晰出现。
他能为天下苍生舍弃一切,能为一个国家抛弃一切,其出发点,就是因为他生于韶山冲长于韶山冲。韶山冲是他走向外面的点,是他面向华夏百姓的出发点。
亲情是一切感情的出发点。
乡愁,是爱国思想永不枯竭的根脉。

3
不大的上屋场,翠色环绕,鸟鸣如珠,抬头向天,天蓝得如擦拭过一样。望着远处,翠色蔓延,草木青葱。他懂事后,站在这里,一定也爱听鸟鸣,爱欣赏花色草木吧。那时,他的母亲一定在忙着干家务活,他的父亲一定在忙着经营自己的事业吧。他的弟弟一定跟着他一起跑着,一起笑着吧。
场院里,一定泼洒着他们童真的笑声。
这里,也一定装满了他的美好记忆。
一九五九年,阔别故乡三十二年,当他回到韶山冲,走进自己家的时候,童年的一切都已消失,不在了。父母早已离世,坟墓就在山上;他的两个弟弟,已经长眠异地,埋骨他乡。他的妹妹也早已牺牲。他站在那里,脑海里一定会出现童年的情景,母亲微笑着,慈眉善目地看着他们。他们兄弟三人,在院子里玩着,父亲在地里忙碌着……在记忆和现实的对比中,他的心里一定有着悲伤,有着孤独。这些他没有表现出来,将其压抑着,掩藏着。可是,那种深深的思念,还是在他不经意的举动中流露出来。他看见父母的照片,站在那里,凝望许久道:“若是现在他们不会死。”他希望他们健康地活着,过上幸福生活,能让他尽人子之孝。他看着自己小弟毛泽覃的照片,对大家介绍道:“这是我的泽覃六弟。他很聪明,他的胆量比我还大哩!”
回到故乡的第二天一早,当很多人还没起来的时候,他就早早起来,去了山上,走向父母的坟墓。
两抔黄土,青山掩映,蒿草萋萋。
他怎么能不思念?夜夜梦中,一定都曾回来吧。
父母所在之地,自己出生之处,即是故园,即是寤寐思服的地方。作为文人,他的心一定更是充满乡愁,充满乡思。只不过,这些被无尽的工作占据着,被心存万姓给占据着。当这些都暂时离开的时候,乡愁就会如山而来,汹涌澎湃,难以遏制。
他不言,独自扛着。
他很少说起这些,唯有负重前行。
少年挥别,再回来,已经花甲之年,面对青山,面对白水,面对韶山冲的乡亲,他提笔落墨,情还是豪情,胸怀依旧包容天地宇宙,可是,“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将一个游子对故园的不舍,对人事的沧桑,对亲人的怀念,都浓浓地包含其中,难以消解。
为了一个国家,他将家乡之念隐藏;为了天下百姓,他将亲情遮盖。
伟人不是无情,正是多情。

4
游人如潮,沿着上屋场前的路走着。到处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喊叫声,没有喧哗声,也没有嬉笑声。
那条路,如当年那样一直延伸着。
那时,他穿着粗布衣服,带着童心,从这里蹦跳着走过;他穿着长衫,夹着雨伞,从这里缓步走过;他带着爱人,抱着孩子,从这条路上微笑走过;他带着自己的弟妹们,从这里走过,一路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向历史的前沿。历史,因为这条路上走过的人改变着;一个国家,因为他的出现而出现希望;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从此走向新生;我们的民族从此昂首挺胸,屹立东方,面对世界,露出自信的微笑。
而和他一起沿着这条路走向外面的亲人们,却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常常会想起他们,会在言谈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浓重的思念之情。
当他的妻子杨开慧离世后,他悲伤欲绝,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几十年后,面对妻子朋友李淑一的赠词,他想起妻子,想起他们相濡以沫的日子,在词里道,“我失骄杨君失柳”,表现出对妻子难以言说的思念。
为了天下夫妻团圆,他失去爱妻。
他的三弟毛泽覃战死苏区,他听到消息,悲伤难言。此后,他常常谈到三弟。他说,三弟顽皮,谁的话也不听,只听他的。说这话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对弟弟顽皮的那种怜爱,那种娇惯。他谈到有一次,因为扩红的事情,他和弟弟闹矛盾,准备打弟弟的情形,语言里满是自责,更有着无限思念。他的大弟毛泽民牺牲在新疆,他也时时怀念着。他谈到一次在城里读书,弟弟送钱来,送晚了,他有些不高兴。弟弟告诉他,粮食挑到近处卖不出价钱,所以挑到远处,卖了好价钱,这才将钱送来。一九七五年,已经八十二岁的他,托付去新疆的代表团成员道:“你就替我采一束野花,放在我弟弟的墓前吧。”
上屋场前的这条路是一条游子离家路,更是一条游子回乡路。
这条路是一条实在的路,更是一条延伸向希望的路。
今天,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我们赞叹着,称颂着。我们可知道,共和国建立后,抗美援朝胜利后,这个书生回来,走在这条路上时,独自一人。那一刻,他心里一定带着无限的思念,无限的沉重吧。

5
他家多少人啊,都沿着这条路走过,挥别韶山冲,挥别这里的安静,这里的温馨,一路走向外面,走向风雨如晦的日子。他有六位亲人挥别这里,走向远方,走向生命的终点,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有的死于何时,埋骨何处,他离世前甚至都不知道。
他的妻子杨开慧曾在这里走过。
他的两个弟弟和妹妹毛泽建沿着这条路,曾经一路走过。
他的侄儿毛楚雄也一定在这条路上走过。
他的儿子毛岸英也走过这条路。
还是婴儿时,毛岸英曾被父母带着,一定嘎嘎笑着回过这儿,那时,这个小小的孩子一定还不懂事,还记不住故乡是什么样子,这条路是什么样子。解放后,毛岸英曾回来过,回过韶山冲,回过自己老家,然后离开,最后一次挥别故园,挥别自己祖先劳作的地方,不久就走向抗美援朝战场,走向烽火硝烟中,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当朋友认为他当时不该让儿子上战场的时候,他回答道:“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他说这话的时候,脸色平静。
可是,他内心的悲伤,该如刀割一般吧。据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回忆,他在听到儿子牺牲消息后,准备点烟,几次抽火柴都抽不出来。那时,小女儿李讷有病在医院,他给写信道:“你病了,我很念你。你好好养病,早日好了,大家喜欢。下大雪了,你看见了吗?”信中,既有对女儿的关心,更有着一种为儿子英年早逝的铺天盖地的思念。当时,外面的雪一定沸沸扬扬,遮盖天地,遮盖四野吧。
一九七六年,他逝世,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十四年后的一九九零年,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个小柜子,打开,里面珍藏着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是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没见过。也就是说,在毛岸英牺牲,到他离世的二十六年里,这个老人,每当夜静无人时,一定会拿出这些衣服,思念着自己的儿子;在孤独寂寞时,一定会拿出这些衣服,安慰着自己。
那一刻,儿子一定又站在他面前,微笑着喊他爸爸。
那一刻,亲情一定会温暖着他的心,他的思念。
沿着这条路,今天,我们一路走着,前面,翠色弥漫,花色荡漾,我们在走向一种幸福和和平,安宁和温馨。而在多少年前,他,带着他的亲人,从这里走出,一直走向烽烟弥漫,走向生离死别。

走在这里路上,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用在这里,最是贴切: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本文获“重走伟人路,讴歌新时代”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一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