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加瑞
在京东奇峰雾灵山南麓的半山腰镶嵌着一个小村庄,初看似随意摆放的几个自然村落,仔细一看都很讲究,建造在最适合的位置,上风朝阳,空气透亮,站在那里感到无比惬意,住下来便是人间极乐的享受。
站在村庄回首一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一道燕山之上的长城,西起古北口蟠龙山段,东达新城子镇的白岭关,中间的桂冠点缀是雄踞天下的司马台段。一道美妙至极的天际线,是画卷的上沿,蜿蜒流转的安达木河清澈潋滟,九曲回肠,构成了洒脱的下沿。大片森林的掩映中,一个个古村落厚重深远,点缀在其间的村寨亦隐亦现,神秘而美丽。遇到雨雾天,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云在流,游动的村庄,虚无缥缈。看到哪里,都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让人叹为观止。
夜晚,村庄融入天空,满天繁星似伸手可摘,亮晶晶地跑上来和人们亲吻,美丽的小姑娘双手捧着星星留影,心和星永远同框。一个个荧光四射的星星,挂在房前屋后,万籁俱寂的村寨,仿佛连星星眨眼睛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这到底是人间仙境还是天上人间呀,诗仙文圣你们给一个定论吧。
这就是被人无限神往的大树洼村。村庄四季都美,春天山花烂漫无限妖娆;夏季墨绿四溢生机迸发;秋季金色满坡结满硕果;冬日银装素裹纯洁无瑕。
大树洼村的五个自然村落由山区公路相连,蜿蜿蜒蜒串在一起,如同少女项上的珍珠链,煞是好看。
早些年,山高路险村远,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想下一次山,到最近的吉家营村供销社买点儿生活用品,往返也要一天的工夫。到15里地以外的镇上新城子村,办一次事儿要起早搭晚,披星戴月了。
那时,上山的简易道路只能走驴驮子,往山上运一些大件的东西只能靠最肯干的驴队了。而行人则是抄近道,走一条直而陡峭的小路,这是由人踏出的山脊走廊,两面山坡非常陡峭,山路弯弯,窄而险峻。当然,这些石头也是累了坐一会儿歇歇脚的天然台阶。这条捷径,远看像山峰上的细飘带,虚无缥缈、若即若离;近看犹如立起来的天梯,险而陡,令人生畏,当地人很形象地称它为刀螂鼻子。
山高路远的优势,战争年代成了屯兵藏粮的好地方。抗日战争期间,山上是八路军的根据地,许多天然山洞就作为物资和军粮的掩蔽处,当地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掩护八路军,物资从没被日寇搜出过,是最可靠的抗日堡垒村。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在这里战斗过的老革命回到这里追忆烽火岁月。2017年有一位当年在山上打过游击的副部级老战士,90岁高龄再到大树洼村,指点出很多当年驻兵、藏粮的红色遗迹,难忘的当年鱼水情深,媒体跟随采访报道,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革命纪实资料。
和平年代,勤劳的大树洼人再次展现出他们坚韧不屈、不甘贫穷的高尚品格。为了打通与山下联通的道路,他们没有伸手向政府要钱,群众自力更生、集资捐物、出工出力,靠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硬是开凿出了6公里的盘山公路,虽然窄而简易,弯多旋转,但能走拖拉机,运送物资、走亲访友再也不用人挑驴驮了,与山下的交流顺畅了,就连村里娶媳妇也容易多了。后来,山上的人们靠一种穷则思变的劲头,垒坝造田,科技兴农,把这高山之巅变成了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小学五年级时,老师带大家参观大树洼村,当时根本不懂什么叫参观,更不知道在我家山上的那个村子有什么好东西可看。但还是跟着老师沿着盘桓的山路,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参观之旅。接近一半路程时,半山腰的公路上停着几辆白色小轿车,从来没有看见过,好奇的小伙伴们唰啦一下子都围上去,连摸一下都小心翼翼的。几个司机逗我们,没看见过吧,大家异口同声说没有。有胆子大的问师傅怎么不走啦?趴窝啦,司机调侃着说。我们不解地望着几辆上海牌小轿车,满脸疑惑。你们不懂,水箱开锅了,上不去了。原来这是县委的车队,来大树洼村开农业学大寨现场会的,这些小轿车爬不上去这么陡的盘山公路,只好把领导放在半路上,用212吉普车摆渡上去。
到了山上,我们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老师引导着说,你们看那梯田,一层一层垒的坝阶好不好看?好看。学生们的叫好声是不会吝啬的。老师又说,看庄稼长得齐不?齐。学生不约而同地嚷道。看棒子长得大不?大。随着老师的启发,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山上的庄稼比山下长得好,像层级分明的山水画,这就是参观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推广村村通公路工程,投入资金量大,设计质量高,从山下的吉家营村到大树洼村的公路修成了标准的三级公路,山上的几个自然村也完全通连,从大树洼村到大台村这条路还起了个神奇的名字——大大路。路修好了,车来车往顺畅多了,公交都已通达。那条漂亮的盘山公路如一条婉转优美的曲线直入云端,谁看见都要屏住呼吸,欣赏它的美丽。慕名前来的摄影爱好者以这段路为题材拍出了许多精彩的照片,屡获大奖。专家们把这条公路誉为“镶嵌在北方的滇缅公路十八盘”。
改革开放后,山上的人们更富裕了,来往山下的人看着都精神多了。封山育林,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根据海拔要求栽植了不同品种的高山树木,一级一层的不同彩叶,分布十分整齐的色带,像巨匠泼墨的名画一样,山上的美让人喜欢得不得了。
几个自然村利用天然优势,把过去参差不齐的民房修旧如旧,融入新的理念,屋里配以最时髦的文化色调和最舒适的服务设施,发展民俗旅游,老百姓收入成倍的增长。南梁、大台、青草顶,村与村自然相连,一栋栋民宅,外表不失过去明清时的青砖灰瓦风格,里面是星级标准的居住条件。网上推送、相互介绍、会员制经营,已然成了网红打卡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再上大树洼村,多数人是不开车的。沿着漂亮的盘山公路漫步前行,一步一景、处处写意,一道道弯一道道情,一个个回环心萌动,无比轻松愉悦的徒步之旅。
很多人闲暇时到大树洼村转一转、看一看,一来到这人间仙境般的村庄,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来了不想走,走了想再来,只盼在这里多逗留一会儿,再多吸一口这清新的空气。
就连我这个在山下长大的人,每年也必上大树洼村。有时,几个儿时的伙伴带上几大杯茶水,坐在盘山路的边坡上,一待就是半天,有着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聊到尽兴时,和着山坡上呼啸的松涛声,朗读一段《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诗句,仿佛又见早年那个挥斥方遒的俊少年。
凡来过大树洼村的人,都会爱上这个上苍赐予的好地方,不禁都会感叹这里真的太美了,简直就是——天上的村庄。
作者简介:
郝加瑞,密云人,曾从事党务、行政工作。长期关注文化、体育,退休后拾笔重尝创作,多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