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结束,广西灌阳二中学生刘燕因用扁担挑着被褥衣物回家而走红网络,被大家亲切称为“扁担女孩”。她没有鲜花簇拥,没有豪车接送,只有一根扁担挑着两大袋行李,自然又淡定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虽然刘燕本人认为挑行李回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大家眼中,她挑起的不仅仅是扁担,而是生活的重担和未来的希望。
一根扁担,沉淀了岁月的痕迹,贯穿了时代的轴线。它让我联想到小学语文《朱德的扁担》,也让我忆起母亲用扁担挑稻谷的情景,如今它又再次现身于灌阳女孩稚嫩的肩头——扁担如无声的史书,在时光中镌刻下关于坚韧与担当的永恒篇章,它曾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也曾扛着生活的艰辛,更担着社会的责任。
朱德的扁担上,刻满的是血火淬炼出的担当。1928年,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几十里外的茅坪去挑粮。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总司令也肩扛扁担,加入下山挑粮的队伍中。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熬夜研究作战计划,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竹扁担浸透了汗水和责任,在险峻的山道间,这几个字如号角般激荡着军魂。肩上有担当,脚下自生力量!
母亲的扁担上,隽写着中国农民的勤劳与责任。我记得读小学期间,每年暑假最炎热的时候,我在家做些煮饭洗碗的轻巧事情,而母亲则带着姐姐冒着酷暑在田间收割稻谷,她们从早晨忙碌到傍晚,在各种虫子的鸣叫声中,热浪裹挟着晚风,她们才拖着疲惫身影收工,母亲用木扁担跳着满满两箩筐稻谷,晃晃悠悠地走在前面,姐姐用背篓装着筛选出来的扁谷子,默默跟在后面。那时候,母亲的扁担承载着全家人的生活!
在我读初二时,有一件事情印象深刻。母亲那次要去乡粮站交公粮,我也要送米去学校食堂。天还未亮,母亲就起床做早餐,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母亲用那根磨得油亮的扁担,挑着一担沉甸甸的谷子,我则用一个布袋背着十几斤大米,母女俩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前行,眼看就要走完上坡路段,我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忍不住哭了,一边埋怨山高路远。母亲不停鼓励我,“马上就到山顶了,下山路段会快些。你是最勇敢的孩子,别泄气!”母亲的话成为我跋涉山路时坚韧的支撑。我抬眼看向母亲,扁担在重压下吱呀作响,那扁担嵌入她的肩,还压弯了她的腰,却压不垮她脚下朝前的步点,我既佩服又心疼母亲。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走向遥远的粮站......
现在我终于明白:在那个年代,诸如母亲那些女人,被扁担压弯的腰身里,挺立着的是农民对土地热爱的情怀;那扁担如沉实无声的誓言,诠释着公民的义务责任,支撑起一个时代对国策的虔诚仰望。
斗转星移,当扁担再次跃入眼帘,它已传承在灌阳女孩的肩膀上。女孩小小的身体担起扁担,挑着沉甸甸的行李,她不依赖,不矫情,淡定从容,步伐坚稳,仿佛与大山形成一种无声的默契。“自己多做一点,让爸爸妈妈少累一点。”她那双清澈眼眸,盛满了泥土的芬芳。当她用稚嫩双肩扛起生存的千钧,这份坚韧更映照着前人负重前行所留下的影子。此情此景,令多少人内心震动!那肩膀上的扁担,何尝不是古老大地赋予未来一代的精神图腾?
三代人肩上的扁担,材质形态虽悄然改变,但沉甸甸的担当却一脉相承,如地火奔涌于深层岩脉之间。或许扁担终会消失于生活,扁担故事终将淡去,肩膀也终将卸下重负,但脊梁却因这份重负而愈发挺拔,扁担精神固若磐石般屹立不倒。它早已融入骨血,成为支撑着这个民族在岁月长河中挺立的脊梁——那是生命对重担的拥抱,是渺小个体对浩大世界的应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