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知了聒噪地鸣叫。在湖南江永勾蓝瑶寨的青石巷深处,一栋青砖黒瓦的女书展馆寂静地矗立在荷塘对面,年逾六旬的何跃娟女士正在纸扇上书写着“大美君子女”几个女书字。这种娟秀如蚊足、飘逸似柳叶的文字,曾记录着她与母亲隐秘的心事,这是她家族绵延的精神血脉,更是世界唯一女性文字——江永女书的活态密码。
煤油灯下的母亲:苦难中的歌谣
何跃娟的父亲曾在江永县饮食服务公司任职,当年母亲则在家务农。何跃娟家有五姊妹,她排行老大,五姊妹中有四人上了大学,目前分别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工作。自从何跃娟牙牙学语,母亲就用女书歌谣《成长歌》教她,该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何母一生勤劳,早早地就把“读书育人”的道理灌输给子女们,她教导子女要“识书知理”,学会“让人有福”,鼓励“多做好事”。
何母勤劳能干,除了耕种农田,还学会缝纫,每到年终,同村人会请求帮忙裁剪衣服,她也乐此不疲,加班加点忙碌,煤油灯映衬着她的脸庞,她一边缝制衣服,一边哼着《十绣歌》。为了儿女的学费,她在苦难中坚强,那些苦情文字被镶嵌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漫漫长夜。作为最后一代完全浸染于传统女书生态的“君子女”,她的世界被繁重农活与礼教高墙围困。无数个深夜,当村庄沉入黑暗,她在女性的世界里吟唱自己的歌谣,那是她仅有的自由疆域——以女歌记录生活艰辛、传递姐妹情谊。
“女书是苦藤上开的花。”何跃娟回忆母亲的话,字里行间没有控诉,只有静水深流的坚韧。母亲与同村姐妹结成“老同”,互写“三朝书”贺新婚,寄“诉苦信”慰愁肠。这些书写,是她们在无声世界里惊心动魄的呐喊,让平凡农妇拥有了对抗命运的精神铠甲。
守望者何跃娟:孤灯守护文明火种
“女书习俗”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时代的飓风几乎吹熄“女书习俗”这缕微光,随着老一辈“君子女”相继离世,女书濒临灭绝。何跃娟站了出来,她奔走乡野,寻访懂女书的老人,用录音记录那些即将消散的吟唱;她伏案抄写,将老人留下的残篇与收集的珍本加以注释;她走进多所院校,向师生讲解这些“天书”背后的女性故事。
2009年,何跃娟在北京举办了“百年妇女节印象女书展”,被北京卫视“特别关注”栏目专题采访报道,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在贺州、洛阳、南宁和深圳举办“个人女书作品及女书习俗”展览,2018年创办了“江永女书意象艺术馆&艺术空间”。无数个孤灯长明的夜晚,她在故纸堆里打捞文化碎片。随着江永女书备受瞩目,何跃娟更沉重地感受到使命:“守护它,就是守护千千万万‘君子女’活过的证据。”她努力架起了一座跨越古今的桥,让濒危的文字重焕生机。
女儿的新笔触:让千年女书“活”在当下
传承的火炬传递到女儿何勉洁手中。何勉洁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深圳工作,后来获得中山大学管理学硕士、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智能化硕士学位,现定居广州,创立了“粤乐数字”科技公司,把国家级非遗女书IP带入大湾区。这位80后女子的传承之路,闪耀着属于数字时代的锋芒。她熟练操作设计软件,将古老的女书字符进行数字化编码;她以女书为灵感,设计出兼具古韵与时尚的丝巾饰品,让神秘文字“飞入寻常百姓家”;她更化身“女书推荐官”,讲述外婆与母亲的故事,让千年绝学在云端绽放。
“外婆用女歌诉苦难,妈妈用女书续文脉,我要用女书写未来。”何勉洁目光灼灼。在她眼里,女书不再是深锁闺阁的隐语,而成为联通古今、对话世界的文化符号。她将赋予这门古老技艺以青春的呼吸,证明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造性转化”。
从何母煤油灯下的吟唱,到何跃娟青灯黄卷的抢救守护,再到何勉洁指尖跃动的数字新生,三代“君子女”以百年接力,完成了一场家族传承的文明传递。她们的故事,是江永女书穿越时代的印记,更是中华女性在文化绝境中突显的智慧与韧性。
君子女的精神,不在庙堂之高,而在这一针一线、一笔一画的薪火相传里。它诉说着:真正的文化力量,总能在最沉默的角落扎根,在最坚韧的心灵中复活,并在每一个时代找到重新绽放的方式。这束源自江永的女性之光,正照亮非遗传承的漫漫长路!